脾胃与肺不管从生理还是病理角度来说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尤其一些难治性脾胃病从肺来论治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现对肺在脾胃病临床中的意义做一探讨。
(一)理论源流
《灵枢·经脉》曰:“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肺与中焦脾胃有明显的络属关系,这为肺与脾胃的生理病理提供了物质基础。脾主运化而化生谷气,运化水谷;肺主气,通调水道,两者在气的生成与水液代谢方面相互协同,互相作用。正如《素问·经脉别论》说:“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这也说明脾胃的受纳水谷、运化水湿功能,必有赖于肺气宣发肃降的协调。肺所需的津气,又依赖于水谷精微所转化。另外,脾肺虽然部位不同但在经脉中同属太阴,阴气最多,因此两者又存在着“同气相求”之理,即两者在气血阴阳的盛衰、消长变化过程中,具有同步变化趋势。
肺居高位,主一身之气,通过宣发肃降功能调理全身之气,脾胃居中焦,是气机之枢纽,肺气之宣发有助于脾气之升清,而肺气之肃降有助于胃气下降通调腑气,张景岳曾有言“肺之气,气调则营卫脏腑无所不治”(《景岳全书》),肺气宣降正常,则脾胃受其治节而使全身气机通畅。
(二)临床经验
脾胃病临床表现虽然多种多样,究其成因,不外乎外感六淫、饮食所伤、情志失调及劳逸过度而致,但是脾胃病的产生,无论是哪种原因造成,最终都是影响了脾胃升降功能,脾胃本脏的气血津液的匮乏才发病。而肺与脾胃的这种生理功能的共通性,使肺在临床中对脾胃气机的舒达以及气血虚弱与否具有直接的影响。肺气宣发,助脾胃布散水谷之精于周身,肺不布津,则脾运不行,以致痰湿困阻脾胃,为痞为泄;而肺之肃降有助于胃气降浊,若肺失肃降,常致胃气上逆,为呕为呃,若病久则又可出现“子盗母气”的现象,使脾胃之气进一步亏虚,最终形成中焦气滞兼肺失宣降的肺、脾、胃共病之证。
1.宣降肺气以展脾胃气机 肺与脾胃气机相关。肺失治节,肃降无力,气机郁滞,胃失肃降、脾失升清而见胃脘痞闷,嗳呃连连甚则恶心呕吐,胃降不及、传导失常,可见便意频频或秘涩不爽。从五行相生相克来说,肺气的失调或不足对脾胃也有很大的影响,肺气不足,金不制木,木旺克土,在上则扰胃而为胃痛,在下则扰脾而生泄泻。《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也说:“脾胃既虚……本部本证脉中兼见浮涩或见气短、气上、喘咳、痰盛、脉涩一二证,此肺之脾胃病也,当于本经药中兼泻肺之体及补气之药。”临床常用杏仁、桔梗、枇杷叶等宣降肺气,助中焦气机之升降;用黄芪、党参两补脾肺,使肺脾气机升降有源。前辈叶天士、曹炳章都是此中能手。如一男性患者王某,脘痞1个月,便结,无恶心呕吐,舌淡红,苔薄白微腻,脉弦,起初屡用香砂平胃加莱菔子、枳壳、莪术等调理中焦气滞之品不效,后加杏仁、桔梗、薤白、枇杷叶、香附、谷芽、麦芽去莪术,5剂而便通胀轻,后续服5剂而症除。
2.补肺子以生土母 肺脾为母子之脏,两者之间存在着一荣共荣、一损共损的生理病理关系。也就是说,脾胃提供精微物质以供养滋润于肺,此即《内经》中所说的“脾生肉,肉生肺”之理。脾胃虚弱、供养失调使肺之气津亦虚,所以常常补肺时要补脾。同时,在很多时候脾胃虚弱时也要辅以补肺,因为金气亏乏,虚不制木,以致肝木克伐中土,以致中焦更弱而发生胃脘胀痛、胁痛、溏泻等症,长期不愈,此时及早应用山药、麦冬、石斛等补肺之品协助以疏肝健脾之药,能取得意想不到的疗效,这正是我们常说的“佐金平木”法在脾胃病中的应用。除了这种五行生克的需要外,补肺本身也可直接有助于中焦之气的滋生,这正是“子盗母气”理论在治疗方法上的具体运用。
案 王某,女,56岁。
脘痞、纳呆、大便干结多年,曾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曾服党参、麦冬、石斛等清养胃阴药及养胃舒、胃复春等药,效不显。刻诊脘痞知饥,纳呆、便结、口干喜饮、时伴胸闷、咽痒,舌淡暗苔少,脉细软,遂拟益胃汤加减。
沙参10克 麦冬10克 石斛10克 生地15克
鸡内金10克 炙甘草6克 枇杷叶10克 杏仁10克
莪术10克 红花6克 瓜蒌10克
以此为基础加减进退30余剂,诸症消失。未做胃镜复查,后随访1年,诸症未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