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疾病在临床上经常可见,其证候也比较复杂,治疗方法上也多种多样,清代王旭高认为:“肝病最杂而治法最广。”后世医家治肝方法甚多,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王旭高提出的“治肝三十法”,李冠仙的“治肝十法”,近代医家如秦伯未提出的“治肝十六法”。虽然从古到今治肝胆病的方法很多,但众医家都推崇肝胆病从脾胃论治。以下将从多角度探讨分析肝胆病从脾胃论治。
(一)从脏腑的生理、病理论肝胆病从脾胃论治
1.肝胆脾胃的生理之间相互联系
(1)脏腑之间的经络联系:肝胆之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脾胃之经脉亦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肝胃经络相通,《灵枢·经脉》曰:“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2)五行制化关系:肝与脾胃有相互制约的作用,而制约的主要方面在肝,即所谓“木克土”,肝属木,主疏泄,性喜升发条达;脾属土,主运化,其气主升,必得肝木之条达活泼,升散疏泄之性,脾气才不会板滞,从而饮食得以正常运化。所以《医碥·五脏生克说》曰:“木能疏土而脾滞以行。”《素问·五脏生成》曰:“土得木而达之。”同时肝木的性格比较刚强,必须有脾的阴血予以滋润,肝体得以濡养,才能保持其条达活泼之性。故《名医方论》曰:“肝为木气,全赖土以滋培,水以灌溉。”《杏轩医案》曰:“无土之处则无木生。”肝脾两脏土木相克,相互协调,维护着一种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协调平衡关系,在完成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气血精微的化生输布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3)脏腑气机互调: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唐容川说:“木之主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而脾胃居于中焦,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脾胃论·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浮沉》曰:“升以而降,降已而升,如环无端,运化万物,其实一气也。设或阴阳错综胜复之变,自此而起,万物之中一人也,呼吸升降,效象天地,准绳阴阳,盖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传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者也。”《内经》又曰:“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肝气调达,则可促进脾胃气机升降正常运行;脾胃气机升降正常,则可使得肝气调达舒畅。两者之间气机相互协调,共同维持脏腑生理活动的正常运转。
2.肝胆脾胃之间的病理相互影响 肝足厥阴经脉“挟胃”,胃为阳明燥土,其经别“合诸经之气”,肝与胃虽是一脏一腑,但是脏腑之间通过经脉相连系。肝脏出现异常,容易犯及胃腑。可谓“肝胃之气,本又相通,一脏不和,则两脏皆病”。肝气横逆犯胃,上下不得通畅,脘腹胀痛;气逆冲上,胃失和降,可见呕吐恶心、吐酸水。胃降不能,则脘痞不食等症状,治疗上多采用疏肝和胃之法。五行制化关系出现异常,木气太旺,肝脏疏泄太过,容易横逆侵犯脾土。《素问·玉机真脏论》曰:“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素问·五运行大论》又说:“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肝气郁结或疏泄失常,常常首先影响到脾胃气机的升降,使脾的运化功能受妨碍,而产生一系列肝郁脾虚的临床证候,如大部分肝病患者会出现食欲差、乏力、腹胀、便溏等症状,治疗上多采用逆木扶土法。脾胃受病也会影响到肝,出现胁胀、胁痛、黄疸等“土壅木郁”之证候。饮食厚味,酗酒过度,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湿浊内阻,积久成热。湿热交阻,蕴结中焦,熏蒸肝胆,胆汁不循常道而泛滥,泛溢肌肤而成黄疸。治疗上多采用清热利湿以疏肝利胆。由此可见,肝胆疾病从脾胃论治是有理论可依的。
(二)肝胆病从脾胃论治的病因病机特点
肝胆病的病因主要由先天禀赋不足、情志不调、饮食不节、湿热邪毒外侵等,其中湿热邪气羁留、困阻脾胃,是其外在病因;素体正气不足,脾胃亏虚乃是其发病的内在原因。肝胆病在急性期时主要表现为邪盛,以湿热疫毒为患者居多,湿热毒邪侵犯人体,在中焦蕴湿生热化毒,蕴积肝胆,寄于脾胃。中焦为人体气机运化的枢纽,若素体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腻或辛辣之品,郁遏脾胃,积湿生热,肝脾疏运失司,复加外感湿热毒邪,内外两湿相引,则湿热蕴结,熏蒸肝胆;若湿热炽盛,肝胆疏泄失常,胆汁不循常道,则可泛溢于肌肤而发为黄疸;若湿热下注,内迫肠道,扰及肾膀,则可见大便日行数次、肛灼、尿黄等症状。肝胆病在慢性期则病程长,缠绵难愈,本虚标实为其主要病机,本虚是本病的主要矛盾,是“本”;湿热疫毒蕴结、瘀血、气滞、痰浊是“标”。湿热疫毒内侵而伏于血分,正虚邪恋而缠绵难愈,最终正气亏虚而气血失调。
(三)肝胆病从脾胃论治,重在健脾益气生血
肝胆疾患,佐以脾胃辨治,不管是从防止肝胆病的传变,还是对肝胆病的恢复都有较好的疗效。因为只有调理脾胃,健脾益气生血,正气充足,气血生化有源,才可以祛邪外出,才有利于机体恢复阴阳平衡。《金匮要略》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又曰:“脾实则肝自愈。”由此可见,肝病治脾是治疗的关键,现代药理研究也证明通过健脾益气生血法治疗肝病,可以调节肝病蛋白代谢,降低氨基转移酶,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肝又主藏血,肝脏的各种生理功能,无论是生发、疏泄、运动都和气血密切相关,故气血辨证在肝病的诊治过程具有积极意义。朱丹溪说:“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医林改错》曰:“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无论外感、内伤,要知初病伤人何物,不能伤脏腑,不能伤筋骨,不能伤脾肉,所伤者无非气血。气有虚实,实者邪气实,虚者正气虚。血有亏瘀,血亏必有亏血之因……若血瘀,有血瘀症可查。”《素问·调经论》中所云:“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肝病初期多在气分,表现为肝气郁结,木郁则脾胃气机升降失常。再者疏肝理气药,多是辛散之品,更加损伤脾胃。故此时应在疏肝理气的基础上,佐以健脾理气,不但可以去除上述之弊端,亦可增强脾胃之功能,使得疗效更好。肝病日久,久则从虚,久则从瘀,久则伤脾,《医林绳墨》曰:“脾胃一虚,则脏腑无所禀赋,百脉无所交通,气血无所荣养,而为诸病。”脾胃一伤,则气血不能充养肝体,病势则更加缠绵难愈,肝病则进一步加重,如此则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故治肝病,当治气血,而治气血者,不可只着眼于气血,善治气血者当治脾胃,善治脾胃者当健脾益气生血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