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的显著特点是操作简易,操作简易就容易坚持。灸法可以获得很好的疗效,与这个特点是分不开的。比如运动减肥,因为实行起来有困难,多数人无法坚持,也就没有效果。所以,正是操作简易的特点,使灸法在众多医疗与保健手段中能够独树一帜,历经数千年而不衰落。这恰好体现了中国哲学的精髓,就是“返璞归真”,越朴素简单的东西,往往越见实效。
灸法是可以由患者自己操作的医疗保健方法,由医师来做固然精准,但由自己来做更加方便,也更容易持久。假如跑医院、挂号、排队、就诊、复诊,每天用去2小时,在家中自疗每天15分钟就解决了。节省的路费、挂号费和处置费等还在其次。而且,灸法要见效果,贵在疗效积累。偶尔让医师治疗一次,效果必定不如在家里全程治疗。因此我们说:若要健康,就得自己来灸。
灸法的历史很长,种类也很丰富,历史沿革相当复杂。但是对于常见病症的治疗与养生,首选灸法的基础大法,其他种种花哨手段往往实用性不强。我们更推崇灸法的基础法,也就是艾灸法的悬灸和隔物灸。
(一)用料
灸所使用的材料古今均以艾为主,如用艾叶制成的艾条、艾炷。对于有些病症或养生需要,利用隔物灸疗的时候,也会增加一些衬隔材料,就是垫在艾炷底下接触穴位的药物,这类药物中效果明确而且最常用的是生姜、蒜、附子饼、胡椒饼等。
1. 艾叶 《本草纲目》载:“艾叶能灸百病。”在灸疗中,艾作为主药的地位千年来没有动摇过,可谓经过了历史的验证。药性方面,艾叶性辛、苦,温。归于肝、脾、肾经。功效为温经止血,散寒止痛,调经安胎,祛湿止痒。现代研究则确认本品含挥发油,其主要成分为柠檬烯、香叶烯、β-蒎烯、龙脑等。尚含α-香树脂醇等三萜、倍半萜、黄酮醇、甾醇等。有显著的平喘、镇咳、祛痰、抗过敏、兴奋子宫、抗感染、抗菌、强心、镇静、利胆等作用。
灸疗所用的是经过炮制的艾叶,称为艾绒。艾绒按加工(捣筛)程度不同,分粗细几种等级,临床根据病情需要选用。一般若作隔物灸,可用细艾绒;若作悬灸,可采用粗艾绒。新产艾绒内含挥发油较多,灸时火力过强,故以陈久的艾绒为上品。对于一般使用者则更加简单,因为一般药店都有成品艾条、艾炷出售,不必自己调制。其中艾炷多用于隔物灸,艾条则用于悬灸。
2. 生姜 性辛、温。归肺、脾、胃经。功效为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现代研究确认本品含挥发油,主要为姜醇、姜烯等,尚含辣味成分姜辣素。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增进饮食;有镇吐、镇痛、抗炎、抗菌等作用;能兴奋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心脏。
将新鲜生姜切成约0.5cm厚的薄片,中心用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施灸。当患者感到灼痛时,将姜片稍许上提,离开皮肤片刻,旋即放下再灸;也可在姜片下衬些纸片再灸,至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本法简单易行,一般不会引起烫伤,临床应用较广。此法多用于外感表证和虚寒性疾病,如感冒、咳嗽、风湿痹痛、呕吐、腹痛、泄泻等。
3. 蒜 性辛、温。有解毒,健胃,杀虫之功。用独头大蒜切成约0.5cm厚的薄片,中间用针穿刺数孔,置于穴位上,用艾炷灸之。每灸4~5壮,换去蒜片,每穴一次可灸5~7壮。因大蒜液对皮肤有刺激性,灸后容易起疱,故应注意防护。也可将大蒜切片后暴露在空气中放置数分钟,使其表面氧化,以减轻蒜液对皮肤的直接刺激。
4. 附子饼 性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功效为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现代研究显示附子有明显的强心、镇痛作用;可抗炎,抑制肉芽肿形成及风湿性关节炎。能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抗衰老。
以附子片或附子饼(将附子切细研末,以黄酒调和作饼,厚约0.5cm,直径约2cm)作隔物,上置艾炷灸之。药饼变干即更换,直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药饼可重复使用。由于附子辛温火热,有温肾补阳的作用,故常用来治疗各种阳虚证,如阳痿、早泄、虚寒、腹泻、消化不良、腰膝酸软等。
5. 胡椒饼 以白胡椒末适量,加面粉和水制成厚约0.5cm,直径2cm圆饼,使中央呈凹陷形,置适量药末(如丁香、麝香、肉桂等)填平,上置艾炷灸之。每次5~7壮,以觉温热舒适为度。胡椒味辛,性热,有温中散寒之功。主要用于治疗胃寒呕吐、腹痛泄泻、风寒湿痹和面部麻木等证。
6. 药艾条 艾条分为纯艾条(清艾条)和药艾条(包括普通药艾条、太乙针和雷火针等)。所谓药艾条,就是以艾绒为主,另外配伍其他中药混合卷成的艾条,比较著名的有雷火针和太乙针(也称为雷火神针和太乙神针)。药艾条的配方可根据需要灵活掌握,原理就是在艾叶的功效之上增加其他药物的效用。因此,也可以说药艾条的配方并无定制,全在病情需要。但在历史流传和各地经验的医案中,雷火针与太乙针的疗效最肯定,也因此盛行不衰。以下是两针的配方,但对于普通使用者而言,可以在药店买到现成的药艾条,其中配方略有出入,一般对疗效影响不大。
太乙针流传广泛,各地多有不同。目前常用的通用方为:艾绒100g,硫黄6g,麝香、乳香、没药、松香、桂枝、杜仲、枳壳、皂角、细辛、川芎、独活、穿山甲、雄黄、白芷、全蝎各1g。
雷火针目前常用的通用方为:沉香、木香、乳香、茵陈、羌活、干姜、穿山甲各9g,麝香少许,艾绒100g。
(二)取穴
灸疗离不开穴位,因此定位取穴很重要。每个穴位在人体中所起到的作用不一样,就像一个开关管一盏灯,有的管理胃功能,有的管理肾功能。虽然艾灸可以把穴位的功能调动起来,但如果选错开关开错了灯,还是治不了病。哪个病该用哪个穴位,将在后面的章节仔细说明,这里重点要讲的是怎样取穴,也就是怎样在身体上找到穴位点。另则,很多经穴在人体上是左右对称的两个。遇到这种情况,治疗中任取其一即可。
中医取穴最重要的概念叫做“同身寸”。所谓同身寸,就是每个人在自己身上取穴只以自己的为准,所使用的长度单位和别人不一样。比如同样是中脘穴,在肚脐上4寸。一个身高180cm的成年人和一个身高90cm的儿童,显然是不一样的。按照大人的4寸给孩子取穴,恐怕这个中脘穴就跑到胸脯上去了。大自然是最好的工程师,已经为每个人设计了属于他自己的计量单位。同身寸就在手上,原则就是用自己的手在自己身上量取穴位。手指同身寸(图1-1)就是最常见的一种同身寸。
图1-1 手指同身寸
除了手指同身寸外,还有一个全身骨度标志,对于背部、胸腹部取穴更简便一些。参见表1-1和图1-2。如中脘穴,位置在脐上4寸,而脐到胸剑联合的长度是8寸,这样算下来,脐到胸剑联合距离的一半那个点刚好就是中脘穴。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取穴所说的“脐”,是指肚脐中心点。
表1-1 常用骨度折量寸
图1-2 全身骨度折量寸
(三)手法与疗程
灸疗每做一次,一般至灸处皮肤及皮下温热或微有灼痛即可。出于实用考虑,我们不建议使用瘢痕灸。本书所说的灸疗的程度控制,就是悬灸和隔物灸的剂量。如果皮肤感觉过烫,或者出现明显疼痛,就应当把艾条挪远一些或者将艾炷提起,暂且降一降温度。有些人属于经络敏感体质,灸疗会出现循经传感现象。也就是某种感觉会从艾灸的穴位开始沿着一条线向身体的远处传导,比如温热、微痒、微酸等。这是好现象,通常意味着疗效更加显著。但是需要提醒,这种现象不是普遍存在的,在某个人身上也不是每次都会出现,因此不必刻意追求。即使没有循经传感现象,通常灸疗的效果也还是稳定的。
疗程的把握原则:用于养生调护或慢性病的辅助治疗,如高血压、血糖偏高的辅助治疗和减肥、强健等,通常1~3天1次,可以经年维持;如果是治疗急性的外感病,比如伤风感冒、受寒腹泻等,通常每天1~3次,病好即止。
以下重点介绍悬灸和隔物灸的手法。
1. 悬灸 将艾条一端点燃,对准穴位或患处,距离皮肤2~3cm熏烤(图1-3),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穴灸10~15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如果患者反应不够灵敏,如皮肤敏感度较差的老年人和幼儿,家人为其施灸时应将食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自己的手指感觉局部受热程度,随时调节,防止烫伤。
悬灸也被称作温和灸,类似的方法还有一种叫做回旋灸,是将艾条点燃端对准施灸部位,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位置不固定,而是均匀地向左右方向慢慢移动或画圆。本法多用于风湿痹痛及广泛性皮肤病。
图1-3 悬灸
2. 隔物灸 隔物灸在具体治疗中根据所选用的药垫来称呼,比如艾炷底下垫附子,就叫做隔附子灸,垫胡椒就叫做隔胡椒灸。药垫虽然不同,但隔物灸点燃的部分都使用艾炷(图1-4)。每燃尽一个艾炷称为1壮。比如“每灸5壮”,意思就是每次用完5个艾炷即可。
图1-4 隔物灸
图1-5 艾炷
艾炷大小常分为三种规格,小炷如麦粒大,通常隔物灸选用中炷或大炷皆可,大炷效力更显著。中炷的炷高1cm,炷底直径约0.8cm,炷重约0.1g,可燃烧3~5分钟;大炷如半截橄榄大,火力更强,时间也稍久(图1-5)。本书具体病症治疗所说的隔物灸,剂量以中炷为准,比如“每灸5壮”,意思是每次使用5个中炷。如果选用大炷,可以将壮数减少,总计时间与中炷相同即可。仍以5壮为例,每次持续时间为15~25分钟,那么选用大炷的话,也维持在15~25分钟即可。至于大炷火力更强,只要患者自己能够耐受,不必担心同样时间下使用大炷会过量。
有些隔物灸没有具体说明壮数或时间,比如隔姜灸“至局部皮肤潮红为度”。类似情况需要掌握一个最大限度,就是施灸时间总计不应超过30分钟。而对于大多数穴位,每次10~20分钟为宜。之所以有些灸疗,按壮数计算则时间与处方不相符,是因为各家所制艾炷的用料、致密程度、大小规格略有差别,燃烧时间无法精确。这样的情况应以时间为准,壮数为参考。
另一种灸疗,基本方法与隔物灸相同,但不在艾炷底下加药垫,而是在施灸部位涂少量凡士林,将艾炷放于穴位上,点燃。艾火未烧及皮肤但患者有灼痛感时,用镊子夹去,更换艾炷再灸,可连灸3~7壮,以局部皮肤出现轻度红晕为度。这种称为艾炷直接灸,通常选用中等大小的艾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