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至今已使用3 000多年,我国利用中药以摄生寿老的历史也是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1972年,在长沙东郊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书《五十二病方》,据考是迄今我国已发现的最古老的医药方书,经统计,《五十二病方》中保存有药方280个,药物242种,其中许多为具有补益功能,可抗老益寿的药物,如黄芪、麦冬、甘草、白术、芍药、大枣、蜂蜜等。从这些文献记载的药物内容来看,当时人们对如何利用药物来祛病延年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积累了一些经验。
汉代成书的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专著《神农本草经》,系统总结了我国汉代以前药物理论和用药经验。全书计三卷,共收载药物365种,分上、中、下三品,其中“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上品药120种中,考其性味,甘、平者近一半以上,甘者能缓,平者能和。这种以甘平调补药物抗老延年的特点,为后世发展补益药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出:“四时勿阙补药,如此可以延年,得养生之术耳。”他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还专写了一卷食治篇,按果实、菜蔬、谷米、鸟兽分为四大类,收载了100多种适宜老年人服用的食物,其中许多具有治病和补益的双重功效。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有关食物疗法的专篇。
明代著名中医药学家李时珍,博览群书,并广泛收集民间药物,亲自采集鉴别药材,并结合临床实践,历经27年的努力,三易其稿,著成了《本草纲目》一书。全书共52卷,载药1 892种,附方11 096首。全书载有“耐老、延年”的药物共237种,其中常用的药物有130种。按照药物作用计算,载滋阴药8种,温肾药5种,补血药6种,阴阳双补药110种,益气健脾药22种。书中还载有“轻身”“益寿”“延年”医理和医方390余条,长寿案例10条。李时珍认为,脾胃在人体益寿养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说“脾乃元气之母”,这说明脾胃功能正常,人体正气得其所养而充实,寿命自可得到延永。故在《本草纲目》健脾和胃、益气培本的药物中,有养生延年作用的就达130种之多。如人参“久服轻身延年”;黄精能“补五劳七伤,助筋骨,耐寒暑,益脾胃,润心肺”,“用黄精根茎不限多少,细锉,阴干捣末,每日水调末服,任多少,一年内变老为少,久久成地仙;其他还有黄芪、白术、灵芝、茯苓等。方剂则有人参膏、参术膏、治中汤、灵芝丸、不老丹、壮脾进食方、补中益气丸等,均有健脾和胃、养生抗衰的功效。李时珍在“肾为先天之本”的理论指导下,在《本草纲目》载有延年益寿作用的药物中,补肾药占28种,有如“何首乌,微温无毒……益气血,黑髭发,悦颜色,久服长筋壮骨,益精髓,延年不老”。其他如巴戟天、肉苁蓉、补骨脂、女贞子、山茱萸等皆是补肾益精的药物。由于精、气、神三者在人体的衰老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所以,李时珍认为养心安神益智的药物也具有抗衰老的作用。《本草纲目》中记载的茯苓、茯神、龙眼、麦冬、生地黄、百合等补心安神、益气养阴的药物,均有养生抗衰老的功效。
服食补益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一直以来被皇宫贵族所推崇,噙化人参就是清宫中十分常用的补方。光绪朝慈禧太后《人参底薄》记载:“自(光绪)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起,至二十七年九月二十八日,计三百三十一天,共用噙化人参二斤一两一钱。”平均每天一钱左右。这种小量常服的进补方法对中老年人及体质虚弱者补益强壮是十分有好处的。乾隆皇帝和慈禧太后均获高寿,与噙化人参不无关系。
由以上可以看出,我国对补益药的应用由来已久,而且受到历代名家的重视。经过3 000多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用药经验,为我们今天更好地应用补益药提供了基础和参考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