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知识
肘关节由肱骨远端、尺骨和桡骨近端构成,包括肱尺关节、肱桡关节和上尺桡关节。肘关节的屈伸活动主要由肱尺关节完成,肱桡关节除参与肘关节屈伸活动外,还与上尺桡关节共同参与前臂的旋转运动。
肱骨远端前有冠状窝,后有鹰嘴窝,两窝之间仅有一薄层骨板相隔。鹰嘴窝的下方,内侧部为肱骨滑车,外侧部为肱骨小头。内上髁为前臂屈肌总腱附着点,外上髁为前臂伸肌总腱附着点。肱骨远端与肱骨干长轴形成30°~50°的前倾角;滑车略低于肱骨小头,当肘关节伸直时呈现5°~7°的提携角。滑车内嵴与内上髁之间为尺神经沟,有尺神经通过。内、外上髁与尺骨鹰嘴在肘关节伸直时三点在一条直线上,屈肘90°时则三点成一等腰三角影:常用此骨性标志鉴别肘关节脱位或骨折。
肘部前方有桡动脉和正中神经通过,经肱二头肌筋膜下进入前臂。在肱骨髁上骨折时,易被刺伤或被挤压在筋膜与骨折断端之间,引起前臂缺血或正中神经损伤。
二、复位和固定情况
(一)复位
1.骨折早期复位 可使骨折修复顺利进行。复位的方法有手法复位和手术复位两类。如果过长地拖延复位时间,就会造成骨折复位的困难。
骨折复位是治疗骨折的首要步骤,所以,对每一个骨折,原则上应争取解剖学对位,而对某些骨折,复位时有一定困难,虽未完全恢复到解剖位置,但骨折愈合后,不影响该伤肢的功能,称功能对位。在治疗骨折时,要重视伤肢功能恢复,而不能片面地、机械地强求解剖学的复位。
若伤肢局部肿胀严重,甚至形成皮肤水疱,复位更加困难。此时仍应力求争取骨折复位,如果消极等待肿胀消失,往往延误复位的时机。
遇到伤员处于昏迷、休克状态,或合并内脏、颅脑等损伤时,则先要集中力量进行抢救,待全身情况稳定以后,才可以进行骨折复位。
2.复位的标准 一般说来,骨折复位应争取到解剖学对位,或接近解剖学对位。但临床实践中,由于骨折部位、骨折类型、伤后骨折的肿胀程度、复位时设备条件和复位者技术水平等不同,应根据具体情况,尽最大努力使患肢得到最好程度的恢复。以骨折修复后不影响病人肢体的功能为原则。
(1)上肢:肱骨骨折,较多的缩短畸形和侧方移位,略超过5°~10°的成角,对患肢功能影响都不大。尺桡骨骨折要求较严。侧方移位不可超过50%,成角畸形在5°~10°以下时,对前臂旋前、旋后功能影响不大。尺桡骨必须同时整复。
(2)下肢:下肢骨折缩短应不超过2cm为宜,过多的缩短,会出现跛行,日久会引起髋部和腰部疼痛。旋转移位,应尽力矫正,下肢的内旋或外旋均会影响下肢行走的步态。
(3)儿童:儿童骨折整复要求较宽,一般15°以下成角及旋转畸形,以及轻度的缩短或侧方移位,在儿童发育中,均可靠强大的塑形能力得到代偿,日后可无明显功能障碍。
(4)关节内骨折:关节内骨折,骨折线经过关节面者,复位要求较高,应争取解剖学复位。关节内骨折,手法复位不能达到较满意的解剖学复位者,则应酌情考虑手术复位内固定。
(二)复位的方法
1.手法复位 治疗骨折方法中,手法复位应用最广泛,也较安全。复位后,必须认真地检查患肢骨折部的外形、长短,是否已恢复正常。在给予适当有效的外固定后,进行X线透视或摄片,以确证复位结果。如复位不良,根据需要,再予以矫正。
2.牵引复位 牵引既可用为复位的方法,又是维持复位的措施。主要用于手法牵引不能复位、或复位后不稳定的骨折。
3.切开复位 是骨折不愈合的重要原因,应慎重选择,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防止滥用。如下几种情况可作为切开复位的参考指征:①累及关节面的骨折,手法复位不能达到关节面良好对位者。②骨折后,因附着在骨片上的肌肉收缩,使骨片移位,不易对合者。③骨折端剪式伤力大,血液供应差,骨断端需要严格固定才能愈合者,如股骨颈囊内骨折。④骨折断端间有软组织如肌肉、肌腱、骨膜、神经等嵌入,手法复位失败者。⑤一骨上有多段骨折,手法复位困难者。⑥长骨骨干不稳定性骨折,手法复位不满意,又不宜应用牵引方法治疗者,而用内固定又有较好的疗效。⑦骨折伴有肢体主要血管断裂,治疗中应首先重建骨支架者,如部分性和完全性肢体断离。⑧骨折不连接或发生畸形愈合,功能恢复不良者。
(三)固定
合适、有效的固定,是骨折愈合的关键之一。它既可继续维持骨折复位后的对位对线,又可以防止不利于骨折愈合的剪力旋转力和成角的活动。常用的固定方法有两类,骨折复位后,用于伤肢外部固定的为外固定,有小夹板、石膏绷带、持续牵引等。骨折复位后,用于伤肢内部的固定为内固定,有螺丝钉、钢板、三刃钉、髓内针等。内固定后,常需借助外固定做短期或长期的协同固定,使疗效更为明显。
三、评定内容
骨科评价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病历,包括主诉,症状、疼痛、关节受限的持续时间,受伤史以及药物或者手术治疗史。
2.体格检查,包括以下各方面的评价:关节的肿胀,柔韧性,活动度,肌力以及关节的不稳和畸形。
3.辅助检查如关节不同位置的X线片。MRI对关节内软组织的评估很有帮助。CT扫描对评价关节局部的骨骼很有帮助。
4.相关康复评定量表见本章第一节相关内容。
四、运动疗法
(一)康复治疗目的
尽量完全恢复肘关节、肩盂关节在各方向的活动度。康复阶段尽量恢复肩盂关节和肘关节周围的肌肉力量。
(二)影响康复因素
肱骨内、外髁骨折常见的并发症有:①关节活动度减低。导致活动度减低的因素包括复位及固定效果、经关节面的骨折、骨折畸形愈合、软组织瘢痕和骨化性肌炎等。②血管损伤和前臂缺血性肌挛缩。前臂缺血性肌挛缩是肱骨髁上骨折最严重的并发症。肱动脉损伤或受压,处理不及时,前臂肌肉(主要是屈肌群)缺血6~8h即可造成坏死而纤维化,形成爪形畸形,并出现手套形知觉减低区。③神经损伤。以正中神经多见,也可合并桡神经、尺神经损伤。④肘内翻、肘外翻畸形。其中肘内翻畸形是肱骨髁上骨折最多见的并发症,发生率高达30%以上。
(三)运动处方
1.伤后1周内 骨折处无连接,骨折处于炎症期,骨折处被血肿和炎性组织包围。避免肩盂关节内外旋转动作,切忌肘关节任何被动活动练习。患肢勿提重物。
康复:患肢勿负重;切开复位并内固定治疗者,可小幅度主动屈伸肘关节;所有其他治疗者,勿活动肘关节;无肘关节周围肌肉力量锻炼。日常生活用健侧手。
2.伤后2~4周 骨折处无或极少连接。骨折进入修复期,开始出现软骨痂。避免肩盂关节内外旋转动作,切忌肘关节任何被动活动练习。患肢勿提重物。
康复:伤侧肢体不应负重;切开复位并内固定治疗者,可小幅度主动屈伸肘关节;无移位稳定骨折可在医务人员指导下小幅度主动屈伸肘关节;所有其他治疗者,勿活动肘关节;肘关节勿做肌肉力量锻炼。日常生活用健侧手。
3.伤后4~6周 骨折处骨痂连接,骨折稳定,但骨痂处力学性能仍不如正常骨组织,尤其不能承受扭力。避免任何肘关节扭转动作。
康复:伤侧肢体可少部分负重;切开复位并内固定治疗者,可主动屈伸肘关节;无移位稳定骨折可在医务人员指导下主动屈伸肘关节;所有其他治疗者,勿活动肘关节;肘关节小范围做肌肉力量锻炼。日常生活以健侧手为主,可用患手辅助。
4.伤后7~12周 骨折状况:骨性骨痂连接,骨折稳定,但骨痂力学性能仍不如正常骨组织,骨性骨痂开始塑型。避免提、推重物,以免过度扭转肘关节。
康复:如为正常愈合,12周可全负重;各关节最大限度主动或被动活动;屈伸肌肉抗阻力训练和耐力训练。正常愈合者可用正常肢体辅助患肢完成日常生活活动。
5.远期规划 肱骨内、外髁骨折的长期后遗症最常见为肘关节活动受限。功能性活动范围应尽可能达到屈伸30°~130°。如合并骨化性肌炎,通常在1年后手术清除骨化组织,以改善肘关节功能。
参考文献
[1] 葛建华,鲁晓波,罗雷铭,等.肱骨髁外固定系统的研制和生物力学比较.泸州医学院学报,2009,32(4):366-368.
[2] 冉 琳,王 姝,彭勤中.超声定位下骨内固定物取出术的临床应用.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8,24(9):851-853.
[3] 李晨光,刘俊才,邢 勇.肱骨髁间骨折手术治疗.中华中西医学杂志,2008,6(1):23-24.
[4] 徐 昕,张卫国,徐 华,等.B超定位下骨内固定取出术.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7,22(12):1033-1034.
[5] 韩 培,康庆林,柴益民,等.肘关节外侧入路结合多枚空心钉治疗成人肱骨髁B1型骨折.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7,15(16):1272-1273.
[6] 林飞跃,尹晓明,施能木,等.成人复杂肱骨髁骨折11例治疗体会.福建医药杂志,2006,28(5):48-51.
[7] 刘 成,肖 军,李 坚,等.骨片钉治疗儿童肱骨髁上及肱骨髁骨折.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05,2(6):19-20.
[8] 张 春,曾昕明,卓新明.可吸收螺钉(棒)治疗四肢骨关节骨折56例.中原医刊,2005,32(20):29-30.
[9] 邵宏翊,张建立.对于儿童关节内骨折必须注意什么.创伤骨科论坛,2005,34(4):258-265.
[10] 汪来杰.肱骨髁间骨折治疗探讨.中华医疗卫生,2004,2(3):142.
[11] 朱向辉,李卫平,陈子杰.澳门地区儿童青少年骨关节创伤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4,25(5):530-531.
[12] 黄建民,董敏杰,徐三军.克氏针张力带治疗肱骨髁陈旧性骨折的体会.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3,5(5):479-480.
[13] 雷春湘,杨宏军,易学夫.不同方法治疗肱骨髁部骨折比较.临床骨科杂志,2003,6(3):208-210.
[14] 周 政.应用可吸收螺钉治疗肱骨髁骨折的效果分析.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03,7(1):63-64.
[15] 张 勇,夏建敏,张 超.儿童肱骨上尺桡骨下骨折的治疗.河南医药信息,2003,24(3):2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