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踝关节骨折康复

踝关节骨折康复

时间:2023-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踝关节骨折较为多见,无论在日常生活中或运动场上均易发生。据统计,踝部骨折及踝部韧带损伤,占全身损伤的4%~5%。对于踝关节不稳定骨折的闭式复位有指导意义。患者进行踝关节的被动和主动关节活动度训练。根据患者疼痛和肿胀程度,逐渐加大踝关节活动。保护下完全下蹲,充分恢复踝关节背伸活动度和跟腱柔韧度。

一、基本知识

踝关节骨折概述:踝关节是下肢重要的负重关节之一,可以承受约为体重5倍的重量,在人们的日常活动中其稳定性和灵活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踝关节骨折较为多见,无论在日常生活中或运动场上均易发生。据统计,踝部骨折及踝部韧带损伤,占全身损伤的4%~5%。踝部骨折多由间接暴力引起,如外翻、内翻或外旋等。根据暴力作用的大小、方向和受伤时足的位置而产生不同类型和程度的骨折。

(一)踝关节骨折分类

临床常用分类方法是Lange-Hansen分类法、Davis-Weber分类法和AO分类法。

1.Lange-Hansen分类法于1950年提出,根据足在受伤时的位置和暴力的方向分型骨折,是踝关节骨折第一个现代的分类方法(表5-11)。对于踝关节不稳定骨折的闭式复位有指导意义。但由于此分类较复杂,临床广泛应用有一定困难。另外,有时难以描述分类临床所见骨折。

表5-11 Lange-Hansen分型及各期病理改变

(续 表)

2.Davis-Weber分类法。根据外踝骨折的位置,可把踝关节骨折分为A、B、C三型,分类较简单,使用方便。但不能说明整个踝关节各种复杂改变。

3.国际创伤学会(AO)进一步细化了Davis-Weber分类法,提出了AO分类法(表5-12)。

表5-12 AO分类法

(续 表)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踝部剧烈疼痛畸形,继而出现肿胀和皮下淤血等。患者不能行走,严重时足部出现循环障碍。

2.体征 常规体检将加剧疼痛,故医师在检查时要手法轻柔。伤处有触痛后再进一步借助辅助检查以确诊。

二、评定内容

主动运动检查应该在负重和非负重状态下进行,任何不同都应记录下来。

(一)单项评定

1.活动度检查 见表5-13。

表5-13 小腿、踝和足非负重的主动关节活动度

2.肌力评定 等长抵抗运动是用来检测围绕足、踝、小腿的可收缩组织的。病人保持坐位或仰卧位,并且脚置于解剖位(中立位90°)。检查包括膝关节屈曲、踝跖屈、背伸、旋后、旋前、足趾伸展、足趾屈曲。膝关节的等长抵抗屈曲一定要检查,因为小腿三头肌及作用于踝足部又作用于膝部。

3.平衡和本体感觉检查 先用正常腿站立,然后再用不正常腿站立;首先睁开眼睛,然后闭上眼睛。平衡时间的差异或保持平衡困难都提示本体感觉能力的异常,特别是当患者闭上眼睛时产生差异。

(二)综合评定

踝关节损伤功能评分见表5-14。

表5-14 Kaikkonen踝关节损伤功能评分

①*疼痛、肿胀、僵硬、触痛或在运动中退让(轻度,这些症状中出现1项;中度出现2~3项;重度出现4项以上)
两层楼梯(长12m),有44节台阶(台阶高13cm,宽22cm)
在长方体上

三、运动疗法

(一)非手术治疗康复方法

1.Ⅰ期(0~4周)

(1)控制水肿。患肢抬高,冰敷,电刺激,徒手淋巴引流(MLDT)。

(2)主动关节活动度练习。包括髋、膝、跖趾关节和趾间关节的屈伸练习。

(3)肌力训练。术侧髋、膝关节周围肌群的主动或和缓的阻力运动。各平面各方向的直腿抬高训练:俯卧位后伸,侧卧位外展,仰卧位前屈、内收或外展。每组20次,持续2~4组,中间休息1min,每天2~3次。膝关节开链模式下的屈伸练习,每次5~20min,每天1~2次。

(4)在辅助工具保护下无负重的步态练习。

2.Ⅱ期(4~6周)

(1)术后4周,可取下石膏进行活动度练习,其余时间仍需石膏固定。关节活动包括踝关节的屈、伸,内、外翻和旋转。根据患者疼痛和肿胀程度,逐渐加大踝关节活动。

(2)运动训练前可使用具有热效应的理疗,促进血液循环,松解粘连。

(3)除髋、膝周围肌群的渐进性抗阻练习之外,可以进行踝关节周围肌肉的亚极量等长肌力训练。每次10~15min,每天2~3次。

(4)关节活动后出现红肿发热,即刻冰敷,15~20min 1次,可重复2~3次,直到皮温恢复。

3.Ⅲ期(6~8周)

(1)踝关节渐进性可耐受负重。

(2)踝关节主动或抗阻活动度练习。每组30次,中间停30s,连续2~4组,每日2~3次。

(3)肌力训练。①下肢肌力训练:髋关节开链模式下抗阻训练,保护下的小角度压球下蹲;②踝周围肌群:外翻肌、内翻肌、背伸肌和跖屈肌等长练习和渐进性抗阻练习。

(4)肌耐力训练。治疗阶梯训练,踏步机训练。

(5)柔韧性维持训练。坚持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的牵伸,在治疗师手法帮助下的足部软组织和筋膜的放松。

(6)双侧本体感觉训练。振动平板,本体感觉平板,Biodex平衡系统上主动维持平衡。

4.Ⅳ期(8~12周)

(1)增加以上各项活动的运动量、阻力和强度。

(2)逐渐恢复各项日常生活和文体活动。

(二)手术后康复治疗

1.Ⅰ期(0~2周)

(1)控制水肿。患肢抬高,冰敷,电刺激,徒手淋巴引流(MLDT)。

(2)主动关节活动度练习。术后1~3d,开始主动关节活动度训练。包括髋、膝、跖趾关节和趾间关节的屈伸练习,每次5min,每天4~5次。

(3)肌力训练。术后1~3d,可开始各平面各方向的直腿抬高训练:俯卧位后伸,侧卧位外展,仰卧位前屈、内收或外展。每组20次,持续2~4组,中间休息1min,每天2~3次。术后1周,可行膝关节周围肌群的主动或和缓的阻力运动。膝关节开链模式下的屈、伸练习,每次15~20min,每天2~3次。

(4)在辅助工具保护下无负重的步态练习。

2.Ⅱ期(2~4周)

(1)内固定稳定者,去除石膏。

(2)关节活动度练习。患者进行踝关节的被动和主动关节活动度训练。包括踝关节的屈、伸,内、外翻和旋转。根据患者疼痛和肿胀程度,逐渐加大踝关节活动。

(3)关节活动后出现红肿发热,即刻冰敷,15~20min 1次,可重复2~3次,直到皮温恢复。

3.Ⅲ期(4~8周)

(1)踝关节全范围活动度练习。

(2)踝关节渐进性可耐受负重。

(3)肌力训练。①下肢肌力训练:髋关节开链模式下抗阻训练,保护下的小角度压球下蹲;②踝周围肌群:外翻肌、内翻肌、背伸肌和跖屈肌等长练习和渐进性抗阻练习。

(4)柔韧性维持训练。坚持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的牵伸,在治疗师手法帮助下的足部软组织和筋膜的放松。

(5)双侧本体感觉训练。振动平板,本体感觉平板,Biodex平衡系统上主动维持平衡。

(6)冰敷。

4.Ⅳ期(8~12周)

(1)踝关节和下肢肌力练习。

(2)半蹲练习。保护下完全下蹲,充分恢复踝关节背伸活动度和跟腱柔韧度。每次3~5min,每日2~3次。

(3)提踵练习和上下台阶练习。

(4)本体感觉训练。在本体感觉平板、振动平板、泡沫滚筒上单足站立;在外加干扰或其他模式的动态稳定性练习/多任务练习,抛球、接球练习。

(5)肌耐力训练。治疗阶梯训练,踏步机训练。

5.Ⅴ期(12周)

(1)肌力训练。增加运动量、阻力和强度。

(2)耐力训练。跳绳双足跳、交替跳,然后单足跳。

(3)本体感觉训练。平面上单足站(由稳定到最不稳定);加入外界干扰或其他的动态稳定练习/多任务;抛球、接球、走、慢跑,在速度和干扰强度变化下进行。

(4)功能性活动恢复训练。单双足跳跃、连续跳、定点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