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主要介绍美国骨科学会关节运动委员会(Committee of Joint Motion,American Association of Orthopedic Surgeon)推荐的测量方法及参考值范围。由于篇幅的限制,本节主要介绍上、下肢大关节的测量方法。
(一)肩肱关节
1.屈曲
(1)被检查者体位:坐位、立位、仰卧位、侧卧位。肩关节无外展、内收、旋转,前臂中立位,手掌朝向体侧。检查时应固定肩胛骨,防止出现代偿动作(复合运动时固定胸廓防止脊柱伸展)。
(2)关节角度尺摆放(图2-2):固定臂——腋中线、移动臂——肱骨长轴、轴心——肩峰。
(3)参考值:0°~180°。
图2-2 肩肱关节屈曲活动度测量方法
2.伸展
(1)被检查者体位:坐位、立位、俯卧位、侧卧位。应避免肩胛骨前倾、上抬、外展等代偿运动出现。
(2)关节角度尺摆放(图2-3) 固定臂——腋中线、移动臂——肱骨长轴、轴心——肩峰。
(3)参考值:0°~60°。
3.外展
图2-3 肩肱关节伸展活动度测量方法
(1)被检查者体位:坐位。肩关节屈曲、伸展均呈0°位,前臂旋后,手掌向前方,使肱骨充分外旋,防止因肱三头肌紧张限制运动的完成。应避免肩关节上抬、外旋等代偿运动出现。
(2)关节角度尺摆放:固定臂——通过肩峰与地面垂直的线(前、后面)。通过肘关节,与冠状面垂直的线;移动臂——肱骨长轴;轴心——肩肱关节前方或后方。
检查时应固定肩胛骨(复合运动时固定胸廓防止脊柱侧屈)。
(3)参考值:0°~180°。
4.内收
①被检查者体位、测量尺的摆放位置、运动方式与肩关节外展测量相同。
②参考值:0°。如肩关节处于20°~45°屈曲位时,上肢可从前方向内做内收运动,参考值为0°~45°。
5.水平外展
(1)被检查者体位:坐位。肩关节90°屈曲,内旋。应避免躯干旋转或屈曲等代偿运动出现。
(2)关节角度尺摆放(图2-4):固定臂——与肱骨长轴平行并与躯干垂直(呈水平位)、移动臂——肱骨长轴、轴心——肩峰顶部。
(3)参考值:0°~90°。
6.水平内收
(1)被检查者体位:坐位。肩关节外展90°、内旋。应避免躯干旋转的代偿运动出现。
(2)关节角度尺摆放(图2-5):固定臂——与肱骨长轴平行并与躯干垂直(呈水平位)、移动臂——肱骨长轴、轴心——肩峰顶部。
(3)参考值:0°~135°。如起始位与水平外展起始位相同,则参考值为:0°~45°。
图2-4 肩肱关节水平外展活动度测量方法
图2-5 肩肱关节水平内收活动度测量方法
7.内旋
(1)被检查者体位:坐位。肩关节外展90°,肘关节屈曲90°,前臂旋前并与地面平行(图2-6)。仰卧位或俯卧位均可。应避免躯干屈曲,肘关节伸展,肩胛骨上抬、外展等代偿运动出现。
(2)关节角度尺摆放:固定臂——通过肘关节,与冠状面垂直的线;移动臂——尺骨、轴心——尺骨鹰嘴。
(3)参考值:0°~70°。
8.外旋
(1)被检查者体位、关节角度尺的摆放位置与测量内旋的方法相同。参考值:0°~90°。
(2)测量时应固定肩胛骨,防止出现肩胛下角下撤、内收(复合运动时固定胸廓,防止运动终末时脊柱伸展)(图2-7)。应避免躯干屈曲、肘关节伸展、肩胛骨下撤、内收的代偿运动出现。
图2-6 坐位肩关节内旋测量方法
图2-7 坐位肩关节外旋的测量方法
(二)肘关节
1.屈曲
(1)被检查者体位:坐位。上肢紧靠躯干,肘关节伸展,前臂解剖中立位。应避免肩关节屈曲的代偿运动出现。
(2)关节角度尺摆放(图2-8):固定臂——与肱骨纵轴平行,指向尺骨鹰嘴;移动臂——与桡骨纵轴平行,指向桡骨茎突;轴心——肱骨外上髁。
(3)参考值:0°~150°
2.伸展 被检查者体位、关节角度尺摆放位置与屈曲测量方法相同。参考值:0°。
检查中应避免肩关节屈曲的代偿运动。
(三)桡尺关节
1.旋前
(1)被检查者体位:坐位,上臂紧靠躯干,肩关节无屈曲、伸展、外展、内收、旋转,肘关节屈曲90°,前臂呈中立位。应避免肩关节外展、内旋的代偿运动。
(2)关节角度尺摆放(图2-9):固定臂——与地面垂直(与肱骨长轴平行);移动臂——桡骨茎突与尺骨茎突的连线(掌侧面);轴心——尺骨茎突的外侧。
(3)参考值:0°~80°。
图2-8 肘关节屈曲活动度测量方法
图2-9 前臂旋前活动度测量方法
2.旋后 被检者体位、角度尺的摆放与旋前相同。检查中应避免出现肩关节内收和外旋的代偿运动。参考值:0°~80°。
(四)腕关节
1.掌屈
(1)被检查者体位:坐位,肩关节外展90°,肘关节屈曲90°,前臂尺侧置于桌面上,手指轻度伸展。腕关节不得出现桡、尺偏及手指屈曲,以免影响腕关节活动。应避免出现腕关节桡偏或尺偏的代偿运动。
(2)关节角度尺摆放(图2-10):固定臂——与尺骨长轴平行;移动臂——与第5掌骨长轴平行;轴心——尺骨茎突稍向远端,或桡骨茎突。
图2-10 腕关节掌屈活动度测量方法
(3)参考值:0°~80°。
2.伸展(背伸) 被检者体位、角度尺摆放方法与掌屈测量相同。应避免出现腕关节桡偏或尺偏的代偿运动。参考值:0°~70°。
3.桡偏
(1)被检者体位:与腕关节屈曲检查相同。应避免出现腕关节伸展的代偿运动。
(2)关节角度尺摆放:固定臂——前臂背侧中线;移动臂——第3掌骨背侧纵轴线;轴心——腕关节背侧中点(第3掌骨基底部)(图2-11)。
(3)参考值:0°~25°。
图2-11 腕关节桡偏测量方法
4.尺偏 被检者体位、关节角度尺摆放位置与桡偏测量相同。应避免出现腕关节伸展、屈曲的代偿运动。参考值0°~30°。
(五)髋关节
1.屈曲
(1)被检查者体位:仰卧位,躯干无侧弯,髋关节无内收、外展、内旋、外旋。应避免出现腰椎屈曲的代偿运动。
(2)关节角度尺摆放:固定臂——通过大转子,与躯干腋中线平行;移动臂——股骨纵轴;轴心——大转子(图2-12)。
图2-12 膝屈曲位髋关节屈曲活动度测量法
(3)参考值:0°~125°。
2.伸展
(1)被检查者体位:俯卧位,躯干无侧弯,髋关节无内收、外展、内旋、外旋。膝关节伸展位。双足放在诊查床缘外。应避免出现腰椎伸展的代偿运动。
(2)关节角度尺摆放:固定臂——通过大转子,与躯干腋中线平行;移动臂——股骨纵轴;轴心——大转子(图2-13)。
(3)参考值:0°~30°。
图2-13 髋关节伸展活动度测量方法
3.外展
(1)被检查者体位:仰卧位,髋关节无屈曲、伸展、旋转,膝关节伸展位。应避免出现髋关节外旋的代偿运动。
(2)关节角度尺摆放:固定臂——两侧髂前上棘连线;移动臂——股骨纵轴(髂前上棘与髌骨中心连线);轴心——髂前上棘(图2-14)。
(3)参考值:0°~45°。
4.内收
(1)被检查者体位:仰卧位,髋关节无屈曲、伸展、旋转,膝关节伸展位,对侧下肢呈外展位。应避免出现髋关节内旋的代偿运动。
(2)关节角度尺摆放:固定臂——两侧髂前上棘连线;移动臂——股骨纵轴(髂前上棘与髌骨中心连线);轴心——髂前上棘(图2-15)。
(3)参考值:0°~30°
图2-14 髋关节外展活动度测量方法
图2-15 髋关节内收活动度测量方法
5.内旋
(1)被检查者体位:取端坐位,髋关节屈曲90°,无外展及内收;膝关节屈曲90°置于诊查床边缘。将毛巾卷成圆筒状,置于股骨远端(也可取仰卧位、俯卧位)。双手固定于诊查床边缘(图2-16)。应避免出现髋关节内收的代偿运动。
(2)关节角度尺摆放:固定臂——通过髌骨中心的垂线,与地面垂直;移动臂——胫骨纵轴;轴心——髌骨中心。
(3)参考值:0°~45°。
6.外旋
(1)被检查者体位:取端坐位,髋关节屈曲90°,无外展及内收;膝关节屈曲90°置于诊查床边缘。将毛巾卷成圆筒状,置于股骨远端(也可取仰卧位,俯卧位)。双手固定于诊查床边缘。应避免出现髋关节外展的代偿运动。
(2)关节角度尺摆放:固定臂——通过髌骨中心的垂线,与地面垂直;移动臂——胫骨纵轴;轴心——髌骨中心(图2-17)。
(3)参考值:0°~45°。
图2-16 髋关节内旋的关节活动度测量方法
图2-17 髋关节外旋活动度测量方法
(六)膝关节
1.伸展
(1)被检查者体位:俯卧位,髋关节无内收、外展、屈曲、伸展及旋转。应避免出现髋关节旋转、屈曲、外展的代偿运动。
(2)关节角度尺摆放:固定臂——股骨纵轴、移动臂——腓骨小头与外踝连线、轴心——股骨外侧髁(图2-18)。
(3)参考值:0°。
2.屈曲 被检查者体位、关节角度尺摆放方法与伸展测量相同。应避免出现髋关节旋转、屈曲、外展的代偿运动。参考值:0°~135°。
(七)踝关节
1.背屈
(1)被检查者体位:坐位,膝关节屈曲90°,踝关节无内翻及外翻。
(2)关节角度尺摆放:固定臂——腓骨小头与外踝的连线(腓骨外侧中线);移动臂——第5跖骨长轴;轴心——第5跖骨与小腿纵轴延长线在足底的交点(外踝下方大约1.5cm处)(图2-19)。
(3)参考值:0°~20°。
图2-18 膝关节屈伸活动测量时测量尺摆放方法及伸展活动度的测量方法
图2-19 踝关节背屈活动度测量方法
2.跖屈 被检者体位、关节角度尺摆放方法与背屈测量方法相同。参考值:0°~50°。
3.内翻
(1)被检查者体位:坐位,膝关节90°屈曲,髋关节无内收、外展及旋转。
(2)关节角度尺摆放:固定臂——与小腿纵轴一致;移动臂——足底面长轴;轴心——两臂交点(图2-20)。
(3)参考值:0°~35°。
图2-20 踝关节内翻的测量方法
4.外翻 被检者体位、关节角度尺摆放方法与内翻测量相同。参考值:0°~15°。
(八)脊柱活动度的测量
详见相关章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