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的分类相对较为复杂,一般可根据疼痛部位、病因、发作频率、强度、持续时间和病理分类。临床上最为常用的分类方法则以疼痛的持续时间作为依据。
1.急性疼痛 由皮肤、深部结构、内脏的损伤和(或)疾病、肌肉或内脏的功能异常产生的有害刺激所诱发。由于有效的治疗和(或)疾病、损伤的自限性结果,急性疼痛及其伴随反应通常在数天或数周内消失,普遍可以接受的急性疼痛的时间标准通常为<30d。但是,若治疗不当,则会引起疼痛的持续存在,病理生理学改变增加,致使疼痛发展为亚急性或慢性疼痛。
2.慢性疼痛 是指一种急性疾病过程或一次损伤的疼痛时间持续超过正常所需的治愈时间的情况。普遍可以接受的慢性疼痛的时间标准通常为6个月以上。对于慢性疼痛的确定,更重要的是其并非与急性疼痛一样是疾病的一个症状,而是其本身就成为了一种疾病。
慢性疼痛与急性疼痛相比具有3个方面的差别,即:①心理反应不同;②产生疼痛之外的各种障碍表现;③一旦形成慢性疼痛,完全疼痛缓解的可能性极小。
慢性疼痛时,除疼痛之外还将伴随如下异常改变:①疼痛组织的代谢改变,如局部血液循环不畅、水肿增加、营养不良、局部肌肉缺血等;②运动控制功能不良,如运动技巧水平降低、本体感觉水平降低等;③自主功能不良,如自主反应不良、交感神经活动性增高、肌张力增高、感觉过敏和刺激过敏等;④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不良,如疼痛耐受性、痛阈、内啡肽水平、5-羟色胺水平降低等;⑤自我感受差,如内疚感、羞耻感和自我价值感降低等;⑥心理障碍,如孤独、抑郁、躯体症状化和失眠等。
3.亚急性疼痛 疼痛持续时间介于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之间,这一过程也可被视为是疼痛可完全治愈的最后机会。亚急性疼痛在病因学和感受伤害机制方面与急性疼痛极为相似。亚急性疼痛可进一步以疼痛产生后的第100天为界,在疼痛产生的最初100d,接受充分的治疗尚可使患者基本恢复正常;若超过100d,大部分患者虽然可恢复大部分缺失的功能,但不会完全恢复或仍会存在不适感。
4.再发性急性疼痛 为一种间隔较长一段时间后再度发作的“孤立”的疼痛模式。它往往是在慢性病理基础上由外周组织病理的急性发作所致。与慢性疼痛和亚急性疼痛不同,它是不连续的急性发作的再现。持续数周以上的疼痛可能为亚急性疼痛,而在数月或数年中数次有限的发作(如头痛、脊柱退行性椎间盘和关节疾病等)即为典型的再发性急性疼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