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59年Perry和Nickel首次报告临床应用Halo-vest和1960年James首次应用Halovest治疗颈椎损伤以来,Halo-vest曾广泛应用于多种上颈椎和下颈椎损伤的治疗。1996年,Romaneli回顾总结了应用Halo-vest治疗下颈椎损伤的结果,认为Halo-vest对下颈椎的固定作用不如上颈椎,但对某些类型的颈椎损伤仍是一种有效的,有良好性价比的治疗方法。对不合并有脊髓损伤的下颈椎损伤或无条件实施手术者,原则上可首先考虑应用外固定治疗。Halo-vest外固定可利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但因影响颈部肌肉的运动训练,摘除外固定后应加强颈肌肌力训练。由于韧带和肌肉损伤的愈合需要一定的时间,颈部的外固定器一般需要应用3个月。近年来,各种下颈椎内固定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应用内固定手术治疗下颈椎损伤可即刻重建脊柱稳定性,对脊髓压迫可有效的椎管减压,利于脊髓功能的恢复,缩短卧床时间和减少佩带Halo-vest所带来的不适。同时,短节段的下颈椎固定仍能保留大部分颈椎的运动功能,利于早期康复,因此下颈椎损伤的外科治疗已成为一种选择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因下颈椎损伤机制复杂且多伴有神经损伤,对手术时机存在争论。最近Eric报道119例早期手术(伤后12h以内)及100例晚期手术(伤后12h以后),手术早期组并发症34.5%,晚期组为47%,神经功能恢复早期手术组明显优于晚期组。因此应根据颈椎及颈髓损伤类型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并制定相应的康复方案(表6-18)。
图6-22 伸展牵张型DEⅡ度
A.MRI可见C4~C5水平前纵韧带损伤,咽后间隙T2像呈高信号提示出血水肿;B.T1像显示C4~C5椎间隙增宽,后纵韧带损伤且C4椎体向后移位约2mm
图6-23 垂直压缩型
A.VCⅠ度C6椎体上下缘软骨板骨折,呈“吸杯状”畸形;B.VCⅡ度椎体上下软骨板骨折,骨折线通过椎体,但移位很轻微;C、D.VCⅢ度C5椎体垂直压缩,后缘骨折片进入椎管
表6-18 下颈椎损伤的临床治疗参考方案
图6-24 屈曲压缩型
A、B.C5椎体CFⅢ度骨折,前路椎间植骨融合;C、D.C5椎体CFⅣ度骨折,椎体轻度后移位,前路椎管减压,椎间撑开复高椎体复位,植骨融合内固定
图6-25 屈曲牵张型
C5~C6DFⅠ度,无神经损伤。A.损伤水平棘突明显分离且小关节半脱位,Halo-vest制动;B.行前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复位良好
图6-26 屈曲牵张型
C4~C5DFⅡ度损伤伴不全性脊髓损伤。A.单侧关节突脱位;B.牵引后伸下复位;C.前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神经功能恢复
图6-27 屈曲牵张型
C6~C7DFⅡ度损伤。A、B.单侧关节突脱位,应用Halo-vest牵引未能复位;C.MRI显示椎体脱位;D.后路切开复位单侧侧块内固定,联合前路单节段融合固定,术后拆除Halo-vest固定。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正常
图6-28 屈曲牵张型
C5~C6DFⅡ度损伤。A.单侧关节突脱位;B.应用Halo-vest牵引未能复位,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继续应用Halo-vest固定
图6-29 屈曲牵张型
C4~C5DFⅢ度损伤。A.双侧关节突脱位;B.牵引未能复位,后路切开复位侧块钢板内固定
图6-30 伸展压缩型
C6CEⅠ度骨折。A.X线侧位显示关节突骨折,椎体向前轻度移位;B.Halo-vest牵引复位;C.CT显示牵引前后骨折复位情况;D.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
图6-31 伸展压缩型
C6CEⅣ度骨折。A.X线侧位显示双侧椎弓骨折,伴有椎体部分向前移位;B.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联合前路内固定
图6-32 伸展牵张型
C4~C5DEⅡ度损伤。A.MRI可见椎间隙增宽,前、后纵韧带复合结构损伤、损伤节段上位椎体向后移位进入椎管。移位<3mm;B.行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
图6-33 垂直压缩型
C5VCⅢ度损伤。A.C5椎体爆裂;B.前路椎管减压,椎间撑开复高,植骨融合内固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