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盘源性腰痛应定义为:由椎间盘内部正常结构破坏和生化改变引起的腰痛或放射痛,包括椎间盘内破裂症(internal disc disruption,IDD)和椎间盘退化疾病(disc degeneration disease,DDD)。椎间盘源性腰痛可急性发病,但26%~39%的慢性腰痛为IDD。Crock在1970年首先提出IDD,1986年再次描述了这一疾病:即椎间盘内部结构破裂,没有椎间盘突出和神经根压迫的阳性体征。椎间盘内部纤维环有3种破裂类型:环状破裂、放射状破裂和纤维环边缘损伤(图8-2)。
图8-2 纤维环的破裂类型
(一)临床诊断
椎间盘源性腰痛急性患者可有抬重物受伤史,慢性腰痛患者疼痛一般不剧烈,难以与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相鉴别(椎间盘造影对鉴别诊断可能有帮助)。典型特点是症状重、定位模糊,缺乏客观体征,部分患者被认为是功能性疾病或装病。临床上常见许多严重疼痛的患者有难以忍受的疼痛,而体格检查正常。
1.疼痛特点 疼痛弥散、位置较深,呈烧灼样、刀刺样疼痛,可有髋部和膝部以上的放射性疼痛,伸屈、扭转身体疼痛加重。
2.活动受限 一些患者感觉腰部无力、不稳,不能忍受久坐,从坐位站起疼痛加重,侧卧曲髋、屈膝症状缓解。腰部活动变得缓慢,出现保护性动作,运动受限。
3.影像学表现 X线检查通常是阴性结果。慢性腰痛患者可有一些间接发现,包括椎间隙轻度狭窄、终板硬化、骨赘形成。屈伸位动力学可见腰椎不稳征象。CT扫描和脊髓造影基本上是正常的。MRI的T2像上显示的腰椎间盘纤维环后方的一个局部的高信号(HIZ)和下腰痛患者行腰椎间盘造影术阳性有相关性。但MRI高信号区在诊断椎间盘源性腰痛中仅为提示性和筛选性的影像学征象,不能替代椎间盘造影的金标准。Modic改变是椎体骨髓和终板损伤在MRI的表现,22%~50%退行性椎间盘疾病患者出现Modic改变,对诊断椎间盘源性腰痛仅有参考价值。椎间盘造影术过程中能准确地复制疼痛是目前唯一的证实椎间盘是疼痛来源的方法。
(二)治疗原则
治疗的目的是缓解或解除疼痛、改善腰部活动功能及提高生活质量。大多数患者(约70%)通过系统规范的康复治疗可达到上述目标,避免患者未经过规范的康复治疗或只经过短暂的康复治疗就选择手术疗法。特别应当指出的是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缺少无创性的诊断方法,椎间盘造影对部分患者难以接受,同时也不能作为早期诊断的常规方法。因此,对疑为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患者应首先开展康复治疗是必要的,慎用手术疗法。
1.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或非手术治疗包括早期适度卧床休息(1~3d),应用抗炎(NSAIDs)、抗抑郁药物等缓解疼痛的药物,理疗与按摩,适时开展运动疗法。对慢性腰痛的患者可参照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康复治疗方法。据报道,68%患者对非手术治疗有效。
2.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适应证应为确定诊断、非手术治疗无效及顽固性疼痛的患者。常用的方法如下。
(1)微创治疗:包括椎间盘内药物注射(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有效性存在争议);椎间盘内电热疗法(一种微创治疗椎间盘退变的技术);射频技术(治疗因纤维环撕裂引起的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一个有效的治疗方法);侧后路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及射频热凝纤维环成形术等。
(2)脊柱融合术:是目前常用治疗手段也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最后选择,但脊柱融合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有效性仍存在一定争议,应当慎用。
(3)动力内固定:可能改善间盘负载,缓解腰痛。
(4)人工间盘置换术:短期疗效报道较好,但手术创伤较大,应在其他疗法无效时慎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