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发病是在脊柱局部病理损害的前提下与社会压力、抑郁与焦虑、心理压力、不正确的生活习惯、去适应综合征等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并据此强调对患者的社会背景、心理因素等作出综合分析并提供相关帮助。节段稳定性肌肉能力的下降直接影响腰部脊柱的结构稳定性,造成椎间小关节及其周围韧带组织和椎间盘损伤,从而加重疼痛。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发病是在脊柱局部病理损害的前提下(包括椎间盘早期退变、腰肌损伤等)与社会压力、抑郁与焦虑、心理压力、不正确的生活习惯、去适应综合征等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并据此强调对患者的社会背景、心理因素等作出综合分析并提供相关帮助。
虽然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致病原因较多,但均在不同程度上与腰部肌肉神经控制模式异常、肌肉疲劳和收缩能力下降有着互为因果的关系。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研究表明,腰痛患者在躯干肌肉控制的策略上发生了变化,多裂肌等深层肌肉的激活受到损害,如激活延迟、不能紧张等,肌肉出现萎缩、肌肉力量下降、肌肉纤维成分转变、有氧运动能力下降。节段稳定性肌肉能力的下降直接影响腰部脊柱的结构稳定性,造成椎间小关节及其周围韧带组织和椎间盘损伤,从而加重疼痛。而疼痛可不同程度地限制腰部肌肉的活动,造成肌肉功能退化。这种因果关系使得腰部肌肉功能逐步退化、腰椎组织的微型创伤反复积累,最终出现慢性腰背疼痛。
在针对患者的局部病理性变化进行治疗的同时,应考虑到焦虑、抑郁等心理情况异常对疼痛的影响。身体的失能可导致心理甚至社会经济压力的加大,反过来加重疼痛的程度(图8-3)。典型的如“焦虑症状的躯体表现”,当心理压力过大的时候,会通过腰痛这一情境加以释放,而腰痛反过来又会加剧心理的压力。当康复医师发现患者的心理情况、社会经济情况等因素可能在腰痛的发生过程中起到一定作用时,应指导患者接受相应的干预。
图8-3 慢性腰痛的综合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