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慢性非特异性腰痛处理原则

慢性非特异性腰痛处理原则

时间:2023-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处理原则如下。通过对患者进行教育,使患者了解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形成因素,以帮助其建立正确的生活习惯,减少腰背部的过度使用及受伤害的机会。经研究显示可确实减少患者腰痛的时间和程度。欧洲腰痛治疗指南明确提出运动治疗是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治疗的有效方法,目前这一技术有很多具体方法。

针对慢性腰背痛的复杂成因,康复医学强调对患者进行以主动训练为主的综合的康复治疗,包括对疼痛正确的诊断、疼痛管理,如使用药物、整复和牵引、神经肌肉控制和肌肉平衡的恢复、躯干力量的系统性训练、有氧运动、正常生活模式指导(腰背学校)等。通过运动疗法,可提高腰部肌肉肌力、延缓腰部结构退变,提高脊柱的稳定性、灵活性、耐受力,进而使腰部结构恢复新的平衡。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处理原则如下。

(一)康复教育是慢性非特异性腰痛康复治疗的关键

腰背学校(back school)在西方国家广为应用于腰痛的治疗。通过对患者进行教育,使患者了解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形成因素,以帮助其建立正确的生活习惯,减少腰背部的过度使用及受伤害的机会。经研究显示可确实减少患者腰痛的时间和程度。以下为腰椎疾病患者应了解的一些内容。

1.坐在床上阅读时,必须在床头与腰部之间加个小枕头,使腰椎保持正确的姿势。

2.坐姿应端正,尽可能坐有椅背的椅子,同时使背部紧靠椅背,切勿采取半坐卧的姿势看书或办公。

3.打喷嚏、咳嗽时,很容易拉伤背肌及增加腰椎椎间盘的压力,此时将膝盖、髋关节稍微弯曲,可以避免腰椎受伤。

4.习惯于仰睡的,可在膝盖后方加个枕头或垫子,使膝盖微屈,以放松背部肌肉及神经。

5.如因工作需要必须长时间站立者,应准备一个小凳子或利用地形,将两脚轮流放在小凳子上。

6.如需要搬运重物,应避免弯腰的动作,尽量采取弯膝蹲下的方式搬运,同时让物体尽量靠近身体。

7.开车时,驾驶座椅应调较至身体坐正,颈部活动自如,背部和腰部有足够和均衡的承托。弯曲的膝盖稍高于臀部的位置,使用刹车时足部要活动自如。有些情况,无论怎样调整座椅也无法使腰部有足够的承托,这时侯腰部应放置一个小枕头以作为支撑。

8.做家务时或日常生活中,也应该减少弯腰的动作,一些动作如刷牙、洗脸、洗碗等也应准备一张小凳子,使双脚轮流休息,减轻背部肌肉负担。

9.运动时应避免过度冲撞、扭转、跳跃等危险动作,原则上应避免所有在运动中会产生双脚腾空动作或腰部过度扭转动作的运动。腰痛患者一定要避免进行保龄球、网球等腰部扭转剧烈的运动。身体条件允许者可每天以6km/h左右的速度快走0.5h以上,自由泳、仰泳、骑自行车等运动有利于腰部肌肉的锻炼。

10.避免身体过重。减肥5~10kg即可有效的减轻腰痛。

(二)运动治疗是慢性非特异性腰痛康复治疗的主要方法

欧洲腰痛治疗指南明确提出运动治疗是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治疗的有效方法,目前这一技术有很多具体方法。根据一系列的生物力学研究,短肌(local muscle)作为主要负责局部稳定的稳定肌和负责整体运动的长肌(global muscle),即运动肌在生理性能中有较大的差异(表8-5)。目前基本把运动训练分为3个阶段,其核心原则为优先恢复和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对肌肉的控制能力,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提高肌肉的力量、耐力等生理指标,即所谓的“先练神经再练肌肉”。

表8-5 稳定肌与运动肌的比较

1.第一阶段 恢复中枢神经系统对内层的局部稳定肌(包括多裂肌和腹横肌)的控制,提高局部稳定肌的力量、耐力。在悬吊运动训练体系中,使用在闭链运动模式下的静态姿势保持训练达到迅速激活稳定肌的目的,其他方法如使用超声成像和表面肌电技术帮助患者获得对腹横肌和多裂肌的感知与控制能力,或指导患者在放松外层肌肉的前提下保持一定姿势以寻求对局部稳定肌的控制。常用姿势如在康复治疗师指导下采取仰卧屈髋屈膝位寻求对腹横肌的感觉,双手双膝支撑的跪姿保持,此一姿势通过保持腰椎在中立位(腰椎生理前凸消失)而寻求对多裂肌的控制感觉。

2.第二阶段 恢复局部稳定肌和整体运动肌的协同工作的能力。一般采取低负荷、多次重复的动态训练。在悬吊运动训练体系中,使用在闭链运动模式下的动态训练以达到这一目的,强调低负荷、渐进抗阻训练、训练中无痛。训练动作每个做3组,每组5次,每组的训练负荷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使用徒手训练时,可采用单腿搭桥等训练动作。使用器械,如不稳定踏板、康复治疗球,由于可创造一个不稳定的支撑面,患者在此支撑面进行各种训练时,其本体感觉、运动感觉控制系统、局部稳定肌等都受到更强烈的刺激和训练,因此康复效果更好。

3.第三阶段 提高肌肉力量、耐力的同时,进行功能性训练和ADL训练,使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腰部可以合理、正确、有效的应对各种应力,在腰椎稳定性确实得到提高的前提下,达到腰痛缓解甚至消失的临床效果。在悬吊运动训练体系中,这一目的通过联合使用闭链和开链训练模式,以渐进抗阻的原则训练局部稳定肌和整体原动肌来达到。使用徒手体操和简易器械训练时,则通过延长训练时间、增加动作难度、增加额外的阻力等手段获得。在此阶段,使用大型器械训练,尤其是计算机控制的运动训练系统,由于训练负荷的增加可严格按照测试结果和训练反应循序渐进的增加,其对肌肉力量的增加效果最为肯定。

(三)综合治疗

在综合分析患者病情的基础上,采取综合治疗。

以运动训练和生活教育为治疗的基础和核心,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处理,采取综合的治疗。部分患者运动肌处于过度紧张和痉挛的状态,可使用肌肉松弛药,如巴氯酚、妙纳等药物,也可采取按摩、理疗等手段。对于心肺功能较差、肌肉有氧耐力低下的患者,指导其进行每周3~4次的有氧训练,如康复踏车、快走、有氧操、游泳等,基本原则是在达到靶心率(简易公式:170-年龄)后,在心率维持在靶心率的前提下,持续运动20min以上。对于合并肌肉萎缩或肌筋膜炎等软组织病变的患者,进行长期的物理治疗,如磁疗、热疗等可能有一定效果。我国的一些特色治疗,如小针刀、银质针等治疗技术可能会提供一定帮助,同时短期服用一些非甾体类抗炎药会迅速减轻疼痛。很多慢性腰痛患者由于长期处于减痛体位及运动肌的过度紧张,会出现大腿前侧肌群或腰臀及大腿后侧肌群的短缩,如半腱半膜肌和股二头肌的短缩、髂腰肌和腰方肌的短缩,可导致腰椎和髋关节活动度减少,应在康复训练中通过对短缩肌群进行持续的牵伸加以纠正。对于脊柱序列不佳、小关节紊乱的患者,正脊技术、推拿技术、关节松动术可能有效。教育患者正确的行走、搬取重物时可考虑佩戴腰部支具及选用合适的鞋子。最后,对部分患者,腰痛本质上是一种身心疾病,应考虑社会心理状况对疼痛的影响,警惕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通过腰痛这一主观感觉以“躯体症状”表现出来。

(四)其他

定期对患者进行临床复查,评价治疗效果,及时排除其他因素引起的继发性腰痛或牵涉性腰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