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行性腰椎病的病理基础是腰椎间盘的退化。2004年,Sobajima S将退行性椎间盘疾病(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DDD)定义为:椎间盘组织在多种原因综合作用下发生细胞介导异常生物化学变化,引起老化加速,椎间盘力学特点改变,使邻近骨关节、韧带发生相应变化,造成脊柱不稳,压迫脊髓、神经根、动脉,引起相应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腰椎间盘随着年龄增加而逐渐退化,20岁后椎间盘即开始退变,髓核及纤维环含水量逐渐减少。出生时髓核的含水量为90%,30岁时则为75%。髓核含水量的减少,导致髓核张力下降,椎间盘高度逐渐降低;髓核弹性下降;纤维环各层发生玻璃样变性,裂缝逐渐产生;软骨板退变。累积性损伤是椎间盘退变的重要原因,过度的承重及运动可加速其退化。退变导致的椎间盘高度下降,促使前后纵韧带松弛,小关节退变,关节囊松弛,脊柱进入不稳定期。脊柱不稳定可进一步导致椎旁肌功能紊乱,从而产生脊柱机械性不稳定。在此基础上,发生的脊柱矢状面上的不稳定可致退行性滑脱,冠状面上的不稳定可致退行性脊柱侧弯。长时间的不稳定可使椎体边缘骨质增生,黄韧带肥厚,小关节突增生,从而导致退行性椎管狭窄,脊柱也开始进入了重新稳定期(图10-1)。
但是腰椎退化各期并无明确的分界,临床上很多患者就诊时已进入椎间不稳定期。同时DDD不是单一的疾病,而是一组疾病的总称,临床上患者可能同时存在椎间盘突出合并滑脱或椎管狭窄。据报道有80%~85%DDD的患者可以通过非手术治疗缓解并最终稳定下来,因此康复治疗在DDD的治疗中有重要的作用。Weber做的一项手术和非手术治疗的10年对照研究结果显示,早期的效果,外科治疗要好于非手术治疗,随着时间的延长,这种差异逐渐变小。等到第10年时,手术治疗组和非手术治疗组两者之间,已经不具有统计性差异。
图10-1 退行性腰椎病进展过程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