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矫形固定融合手术

矫形固定融合手术

时间:2023-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无论后路或前路矫形固定融合手术,其目的都是为矫正或改善脊柱畸形,重建和维持脊柱的平衡。随着近年来矫形内固定器械的革新和椎弓根螺钉技术的发展,许多作者采用侧弯全节段椎弓根螺钉技术,矫治胸腰段或腰段侧弯,扩大了后路手术的适应证,并提高了侧弯畸形的矫正率。总之,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只要术前认真评估畸形的类型、柔韧度和旋转度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一般均可获得满意的治疗结果。

早在1973年Harrington就报道了哈氏棒矫正脊柱侧弯,其矫形原理是在单一平面(冠状面)通过两点间轴向撑开,以对抗脊柱的轴向载荷,达到矫正侧弯目的。由于矫形力仅通过装置在脊柱两点上的上、下钩来传递,因此矫形应力集中,常使置钩部位的椎板或小关节发生骨折,导致脱钩,使已获得的矫形丢失。由于单一平面的垂直撑开,在侧弯矫正侧弯的同时,常使矢状面生理曲线丢失,而造成平背综合征。1982年Luque报道了将矫形应力平均分配到脊柱的每个节段上,使应力分散,又使多段应力叠加产生更大的矫形力,促使了脊柱内置物的发展。在此基础上,Ziekel采用前路多个椎体钉轴向连接对脊柱侧弯进行旋转矫正,从单一平面矫正过渡到二维。同时,Cotrel及Dubousset等人将两点应力分配的内置物改造为多点应力分配的CD矫形系统,并提出三维旋转矫正,即将病理弯曲转变为生理弯曲的理论。到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以椎板钩、关节突钩、椎弓根钩及椎弓根螺钉为基础的矫形系统不断问世,如TSRH、CCD、ISOLA等器械的应用,标志着脊柱侧弯的矫形手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矫形固定融合手术分后路、前路或前后路联合手术。

(一)适应证

无论后路或前路矫形固定融合手术,其目的都是为矫正或改善脊柱畸形,重建和维持脊柱的平衡。手术指征不仅取决于畸形程度、Cobb角的大小,而患者畸形的类型、矢状面的畸形情况、骨骼发育程度、脊柱柔韧程度、椎体旋转程度及侧弯发展情况等均为重要的参考指标。一般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Cobb角>45°,应为手术的指征,但Cobb角<45°,侧弯进展较快,或伴有胸椎前凸、椎体旋转较重者,应及早手术为宜。

(二)前、后路手术的选择

一般认为胸腰段或腰段特发性侧弯是前路手术的适应证(图12-23),前路手术的优点在于:

图12-23 患者,女,12岁,术前,Resser征0级,腰弯Cobb角35°

1.内固定直接固定于椎体,矫正力可靠,可提高畸形的矫正率。

2.前路矫正侧弯是通过缩短脊柱而不是延长脊柱,可减少手术中脊髓牵张性损伤。

3.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可提高植骨融合率,减少后期的曲轴现象或内置物的突出。

4.前路手术可减少融合节段,可最大限度地保留腰椎活动度,减少后期融合远端的退变(图12-24)。

图12-24 前路矫形手术后,腰弯获得完全矫正,一年后胸弯获得代偿矫正(仉建国提供图片)

虽然前路手术可以获得三维平面的矫形,但对长节段的侧弯,特别是腰骶段前路手术难度大,且存在内脏损伤的危险,对于双弯畸形或Cobb角60°以上的僵硬型侧弯,单纯前路融合效果不佳,一般采用前路松解,后路矫形固定融合(图12-25至图12-28)。随着近年来矫形内固定器械的革新和椎弓根螺钉技术的发展,许多作者采用侧弯全节段椎弓根螺钉技术,矫治胸腰段或腰段侧弯,扩大了后路手术的适应证,并提高了侧弯畸形的矫正率。

图12-25 患者,女,12岁,特发性脊柱侧弯术前,腰弯Cobb角44°,胸弯Cobb角48°

总之,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只要术前认真评估畸形的类型、柔韧度和旋转度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一般均可获得满意的治疗结果。

图12-26 后路矫形术后,腰弯Cobb角3°,胸弯Cobb角6°(仉建国提供图片)

图12-27 患者,女,13岁,特发性脊柱侧弯术前,腰弯Cobb角50°,胸弯Cobb角70°

图12-28 后路矫形术,腰弯Cobb角14°,胸弯Cobb角10°(仉建国提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