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畸形观察
当周围神经完全损伤时,由于与麻痹肌肉相对的正常的拮抗肌肉的牵拉作用,肢体呈现特有畸形。如上臂部桡神经损伤后,因伸腕、伸指和伸拇肌肉发生麻痹,而手部受正常的屈腕、屈指和屈拇肌肉的牵拉,使手呈现典型的垂腕和垂指畸形。腕部尺神经损伤后,它所支配的小鱼际肌,第3蚓状肌、第4蚓状肌和所有骨间肌发生麻痹,呈现典型的爪形指畸形。尺神经损伤发生于肘部,因无名指和小指的指深屈肌也发生麻痹,手部爪形较尺神经在腕部损伤者为轻。
(二)运动评价
神经完全损伤后,肌肉的肌力完全消失,但在运动神经不完全损伤的情况下,肌力多表现为肌力减退。伤病后的神经恢复或手术修复后,其肌肉的肌力可能将逐渐恢复。首先应做MMT检查,正确地评价肌肉的肌力。
可用关节活动度检查(ROM-T)评价关节、肌肉、软组织挛缩程度。肢体麻痹范围广的病例也可行日常生活动作(ADL)测试,确定肢体运动能力。
(三)感觉评价
周围神经损伤后,其分布区的触觉、痛觉、温度觉、振动觉和两点辨别觉可出现完全丧失或减退。由于各皮肤感觉神经有重叠分布,所以其分布区的皮肤感觉并不是完全丧失,而是局限于某一特定部位,称为单一神经分布区(或称绝对区)。正中神经损伤,开始时它的桡侧3个半手指,即拇指、示指、中指和环指桡侧有明显感觉障碍,后来仅有示指和中指末节的感觉完全丧失,即为正中神经单一神经分布区。尺神经损伤后,开始是小指和环指尺侧感觉发生障碍,后来只有小指远端两节感觉完全丧失的单一神经分布区感觉丧失。桡神经单一神经分布区是在第1掌骨、第2掌骨间背侧的皮肤。
在神经不全损伤的情况下,神经支配区的感觉(触觉、痛觉、温度觉、振动觉和两点辨别觉)丧失的程度不同。在神经恢复过程中上述感觉恢复的程度也有所不同。目前临床上测定感觉神经功能多采用英国医学研究会(BMRC)1954年提出的评价标准
S0:神经支配区感觉完全丧失。
S1:有深部痛觉存在。
S2:有一定的表浅痛觉和触觉。
S3:浅痛触觉存在,但有感觉过敏。
S4:浅痛触觉存在。
S5:除S3外,有两点辨别觉(7~11mm)。
S6:感觉正常,两点辨别觉≤6mm,实体觉存在。
感觉检查包括浅感觉(痛、温、触),深感觉(关节位置、震动、压痛)和复合觉(数字识别、二点辨别、实体),还要根据病例特点询问有无主观感觉异常(异常感觉、感觉倒错)。
在康复评价中上述感觉检查已够用,但为了仔细查明神经损伤程度和术后恢复情况,可用VonFrey设计的各种单丝做Semmes Weistein单丝触觉试验(详见康复评定)。
(四)自主神经功能评价
神经损伤后,由交感性自主神经纤维支配的血管舒缩功能、出汗功能和营养性功能发生障碍。开始时出现血管扩张,汗腺停止分泌,因而皮肤温度升高、潮红和干燥。2周后,血管发生收缩,皮温降低,皮肤变得苍白及其他的营养性变化,有时皮肤可出现水疱或溃疡。骨骼可发生骨质疏松,幼年患者神经损伤侧肢体可出现生长迟缓。
(五)神经干叩击试验(Tinel征)
见上一节神经干叩击试验。
(六)周围神经电生理学评价
对于周围神经损伤的诊断,通过详细的询问病史,准确的临床检查,做出正确的诊断并不困难。但对于神经损伤部位、程度和损伤神经修复后其恢复情况的准确判断,则需要周围神经电生理学检查作为辅助的检查手段,为评价提供更加准确的客观依据。低频电刺激使用电变性检查(RD)很方便。不过为了准确判定操作程度,最好使用i/t曲线,时值,肌电和神经传导速度测定。
1.强度-时间曲线检查 这是一种神经肌肉兴奋性的电诊断方法。通过时值测定和曲线描记判断肌肉为完全失神经支配、部分失神经支配及正常神经支配。它可对神经损伤程度、恢复程度、损伤的部位及病因进行判断,对康复治疗有指导意义。
2.肌电图检查 通过针极肌电图检查,可判断神经受损的程度是神经失用或轴突断离或神经断离。通过纤颤电位、正锋波数量减少、出现多相新生电位可判断神经再生。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对损伤以外的神经病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在肌肉获得神经支配的早期,往往看不到明显的肌肉收缩或肢体运动,此时可用肌电图来测定。肌电图一般可比肉眼或手法检查早1~2个月发现肌肉重新获得神经支配(详见康复评定)。
3.体感诱发电位检查 体感诱发电位(SEP)是刺激从周围神经上行至脊髓、脑干和大脑皮质感觉区时在头皮记录的电位,具有灵敏度高、对病变进行定量估计、对传导通路进行定位测定、重复性好等优点。对常规肌电图难以查出的病变,SEP可容易做出诊断,如周围神经靠近中枢部位的损伤、在重度神经病变和吻合神经的初期测定神经的传导速度等。
(七)ADL能力评定
具体内容详见康复评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