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水生动物咬伤和蜇伤

水生动物咬伤和蜇伤

时间:2023-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珊瑚属腔肠动物门,亦具有刺丝囊的触手,其引起皮肤损害通过以下因素:刺丝囊毒素作用,外骨骼锐缘的切割作用,异物反应及继发感染。珊瑚引起的皮肤割伤如处理不当,会继发感染和溃疡,愈后留下瘢痕及持久性瘙痒。肉芽肿损害可试用醋酸去炎松作损害内局部注射。海贝属于软体动物门,品种数以万计,其中有一部分具有毒性,特别是其中的芋螺属中的许多种,可通过咬伤人的皮肤引起皮肤损害。严重病例可发生肌肉麻痹、失声及吞咽困难。

(一)水母皮炎

水母有数种,通称海蜇,属于腔肠动物门,每年6~10月份,其成熟体浮游于海面。某些种类,由于其肩板、吸口周围的触手和丝状体内的刺丝囊含有刺激性毒液,人体接触后,可以引起皮炎。其毒性因水母种类的不同而异。

1.临床表现 人们下海捕捞或游泳时,如受到水母触手内刺丝囊刺蜇,经3~5min,局部即感到刺痒、麻痛或烧灼感,以后局部发生红斑、丘疹或荨麻疹样的皮疹,其中以丘疱疹最多见,密集成红色大、小片,抓破后出现糜烂,自觉瘙痒,重者可有出血性损害,并可于1~2d内形成水疱或大疱。皮疹的外貌,多呈点状长条形或地图形,这是因为触手是长条形的缘故,因剧痒,可以影响睡眠。一般历时2周可以痊愈。

若全身多处被蜇伤,则可有倦怠、肌肉痛及不安的感觉,还可出现呼吸急促、胸闷、口渴、冷汗及不眠等。对毒素敏感者,可于被刺后2h左右即口吐白色或粉红色泡沫,并呈现呼吸困难、肺水肿和血压下降,甚至死亡。

2.治疗 一旦蜇伤,要尽快去除黏在皮肤上的触手,以防止未放射的刺胞进一步释放而加重病情。切勿用淡水冲洗,因为淡水会促使刺胞放射。在现场也可以使用毛巾、衣服、泥沙擦去黏附在皮肤上的触手或毒液,不可用手直接擦拭,可用海水冲洗。

发生皮炎,可以用饱和的明矾水冷敷,20min后局部涂抹哈西奈德液,可以很快破坏刺胞毒素,消退临床症状,或外涂炉甘石洗剂等消炎止痒,用乙醇或碱性溶液冲洗或喷洒患处。用1%氨溶液(氨水)或10%碳酸氢钠溶液冷敷。10%葡萄糖酸钙静脉注射也有效。

对皮损面积大,全身反应严重者(如呼吸困难、肺水肿等),应立即抢救,给予抗组胺药物及皮质类固醇,并给予输液,以加速毒素排泄。疼痛明显者,用盐酸依米替丁或利多卡因局部封闭,或在伤面近心端皮下注射盐酸土根碱3ml。

3.预防 加强宣教,加强个人防护,绝不能用手直接抓取或捞取捕捞的海产物。在海上遇到水母浮游水面时,切勿用手推移。赶海时海滩上不明种类的海生物不能随便拾捡或用手触摸。夏季海水浴者要选择洁净的海水区,周边需要有严密的网具以防止水母进入。

(二)僧帽水母皮炎

多产于大西洋及地中海一带,在我国海域也偶见。这种水母有无数排列成念珠状的刺丝囊组成的触须,可长达30m,人们一旦接触到它,刺丝囊即可刺入皮肤,并注入含有神经毒素的液体。据分析,这种毒素由磷脂酶A、B,中性脂肪,高度蛋白水解活性的酶及活性多肽等组成。

1.临床表现 一旦被刺,可立即引起瘙痒、灼痛、发麻,甚至严重感觉异常。皮损可以表现为水肿性红斑、线形风团样疹、水疱、出血性坏死或溃疡等。严重者可伴有眼、鼻黏膜刺激征,肌肉酸痛,胸部紧缩感及呼吸困难等,多数于几小时内恢复,虚脱及死亡者罕见。

2.治疗 同水母皮炎。

(三)海葵刺伤

海葵也有类似水母的刺丝囊或刺细胞,其触须中含有海葵素及海葵毒,前者可以引起瘙痒及风团;后者可以引起呼吸麻痹致死。

1.临床表现 海葵通常生活在海洋的珊瑚礁上,当人们接触到时,即可被刺伤,先感到刺痒,继之可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等,有的可出现疼痛性荨麻疹样损害,往往呈长条形或网状,四肢、颈项及胸、腹部均可发生。除局部症状外,可伴有恶心、呕吐及发热等。

2.治疗 同水母皮炎。

(四)珊瑚皮炎及珊瑚割伤

珊瑚属腔肠动物门,亦具有刺丝囊的触手,其引起皮肤损害通过以下因素:刺丝囊毒素作用,外骨骼锐缘的切割作用,异物反应及继发感染。

1.临床表现 真性珊瑚呈不同的形状和大小,由纤细的石灰石外甲或珊瑚虫黏合而成。真性珊瑚的刺丝囊常无毒性,可引起瘙痒性红斑,经一般对症处理即可。珊瑚引起的皮肤割伤如处理不当,会继发感染和溃疡,愈后留下瘢痕及持久性瘙痒。

2.治疗 一旦接触需立即以清水及肥皂洗刷,取出残留在皮肤上的石灰质碎屑。过氧化氢洗洁伤口,以防继发感染。对皮炎可外搽安抚止痒剂如炉甘石洗剂。

(五)海胆刺伤及海胆肉芽肿

海胆属棘皮动物门,在热带及寒带水域多见,在我国也可见到,呈圆形或椭圆形,包藏在贴身的贝壳内,上面有许多可活动的棘刺,借此可以伤害人体的皮肤。海胆可借其棘刺引起机械性伤害,或刺进皮肤时注入红色的毒液引起剧痛及炎性损害。这种棘刺十分脆弱,易折断,当刺入皮肤后其尖部常残留于皮内,数月后皮肤局部可引起异物肉芽肿反应。敏感者可以诱发肉瘤样肉芽肿。

1.临床表现 刺伤后迅即引起局部剧痛、灼热感,常伴出血。疼痛可持续数小时之久。继而刺伤局部出现不同程度的炎性肿胀。历时1~2周开始消退。除局部症状外,有的可同时出现头晕、衰弱、呼吸困难、面瘫,偶尔因全身瘫痪而致死。

除上述即刻反应外,可于刺伤2~12个月后于局部出现迟发性反应,表现为肉芽肿性结节性损害。结节呈单个或多发,决定于刺伤部位的多少,一般以手部多见。结节呈疣状,圆形,直径2~8mm不等,质坚,初为淡红或带青色,继而可变为黄褐色,有时顶端呈火山口状,表面可有一定角化。无自觉疼痛,有压痛。除结节性损害外,有时可表现为弥漫性暗红色浸润块,多见于手指,可出现梭状畸形。可有局灶性骨破坏及邻近关节滑膜受累,这两种迟发性损害可以自行吸收,但常常经久不愈。

2.治疗 一旦被刺,应立即仔细去除残留在皮内的棘刺,局部消毒以防继发感染。肉芽肿损害可试用醋酸去炎松作损害内局部注射。

(六)海星皮炎

海星具有由碳酸钙与有机质混合形成的带刺棘突,其内含有特殊的腺体,能分泌一种毒素。当人们下海时,如接触到海星,即可被其蜇伤,引起瘙痒性风团、风团样皮疹。此外,海星的棘突刺入皮肤后,会引起疼痛,并可产生肉芽肿损害。

皮炎发生后,可搽炉甘石洗剂以止痒消炎,肉芽肿损害严重时需手术切除。

(七)海贝咬伤

海贝属于软体动物门,品种数以万计,其中有一部分具有毒性,特别是其中的芋螺属中的许多种,可通过咬伤人的皮肤引起皮肤损害。当人们在海滩采集活的贝类或在海滩漫步行走时,有可能被咬伤。海贝借助于从贝壳终端伸展出来的喙及来自齿板鞘的单只齿咬人。毒液从毒囊通过中空的齿板排出。有报道分析毒液中含有四氨化合物、甲基吡啶、龙虾胆碱、吲哚等化学物,这种毒素可以影响神经肌肉传递功能。

1.临床表现 当皮肤遭到贝齿刺伤后,可致剧烈刺痛或灼痛,或引起局部缺血、青紫及麻木。有些患者可出现泛发性瘙痒。伤口局部的麻木、肿胀及感觉异常可迅速波及身体其他部位,特别是唇部和口腔。严重病例可发生肌肉麻痹、失声及吞咽困难。视物模糊及复视也很常见,继而可出现昏迷及心力衰竭,偶尔可以导致死亡。

2.治疗 对症治疗为主。严重者需就诊于医疗机构及时抢救。

(八)海蝶刺伤

海蝶为小的腹足类动物,雌雄同体,很少超过3cm长,世界各海域均有发现。刺伤皮肤后,可以引起斑丘疹损害。给予局部一般对症治疗即可。

(九)章鱼及其他头足类动物咬伤

章鱼及乌贼鱼通常无害,少数被认为具有毒性,如蓝环章鱼,仅8~10cm长,分布于澳大利亚海域,我国海域尚未发现,被认为是世界上最致死性章鱼,被咬伤后死亡率大约为25%。

1.临床表现 被咬伤后5~10min内出现症状。皮损通常表现为由锐利的硬腭产生的2个小的穿刺伤口,自觉刺痛或灼痛感,可伴伤口大量及持久性出血,凝血时间延长。伤口周围发红、肿胀及发热,有些人可发生剧烈瘙痒。有的可出现变应性风团样反应。严重患者可出现口、舌麻木,视物模糊,讲话及吞咽困难,触觉减退及肌肉麻痹,终因呼吸衰竭致死。

2.治疗 局部可做清洗或扩创术,注意预防继发感染。

(十)海绵皮炎及刺伤

海绵是生活在海底的一种固定动物,淡水动物海绵及海水动物海绵均可以引起皮肤损害。海绵刺伤皮肤后,可以释放出一些毒性化学物质,引起皮肤损害。有些海绵还可以通过由二氧化硅或碳酸钙形成的骨刺引起的创伤性损害。

1.临床表现

(1)闪光海绵:生长于海底,分叉,呈朱红色或橘红色,当其分支从母体上断裂下来,接触到人的皮肤时,可引起瘙痒或刺痛感,几小时以内局部肿胀、僵直,受累指(趾)不能动弹,2~3d后症状可以逐渐消退,有时还可以引起多形红斑样皮疹。

(2)毒性发髻状海绵:生长于较深水域,这种海绵刺伤皮肤后引起的反应较前严重,包括伴有蚁走感及痛性痉挛。

(3)红海绵:可引起手部红斑、水肿及关节僵硬。可发生大疱及化脓性感染。如处理不当,皮损可经久不愈。

2.治疗 海绵刺伤人后,其骨刺可因断裂而残留在皮内,甚难拔除,可用橡皮膏反复粘贴以粘出断刺,下海时宜佩戴帆布手套,以防海绵刺伤。皮炎及刺伤反应做对症处理。

(十一)水蛭咬伤

水蛭可吸附人体皮肤吸血而引起皮肤伤害。水蛭又名蚂蟥或蚂蜞,属于环节动物门。呈黄褐色或深褐色,大小不一,从几毫米到几十毫米长,生活于水田、池塘或小溪中,能匐行,善游泳。水蛭以口吸盘吸着皮肤吸血时,能分泌一种含有水蛭素和组胺样物质的唾液,前者能阻止血液凝固,后者能使血管扩张。

1.临床表现 当人在水中行走时,水蛭可吸附在皮肤上并吸取血液,若将水蛭取下,受伤处常流血不止,自觉微痛。水蛭虽然附着于皮肤吸血,但不会钻入皮内。过敏体质者,可出现风团、大疱,甚至坏死,偶有过敏性休克发生者。在女性,可能进入阴道,引起阴道出血。饮用生水,或在河塘中游泳时,小的幼蛭可侵入鼻腔,产生间歇性鼻出血、鼻塞、鼻痛或鼻内蠕动感等。

2.治疗 吸附在皮肤上的水蛭,不可以强力拉下,否则易招致其口器残留皮内,引起流血不止。一般采用烟油或食盐放在水蛭体上,可使其松开吸盘,自行脱落。加热或涂抹乙醇亦可受到同样效果。若水蛭进入鼻腔或阴道,可涂以青鱼胆、蜂蜜或香油等,待水蛭伸出体外时将其除去。亦可用2%盐酸普鲁卡因溶液加0.1%肾上腺素浸湿棉球,塞入鼻腔内,几分钟后即可取出失去活动力的水蛭。

(十二)毒鱼刺伤

海洋中刺人的毒鱼甚多,在我国黄海及渤海沿海一带,常刺人的毒鱼有鬼鲉及赤魟。在大西洋沿海有棘状狗鱼、黑浅鳕及海鳐鱼类。在温水域有海鳐鱼、鲇鱼等。毒鱼的棘刺入皮肤时,毒液由棘沟注入人体而致病。

鬼鲉为硬骨鱼类,生活于石缝里或沙土上,头部有粗钝头棘,背部有尖锐鳍棘,每一个棘的基部均毒腺相连。

赤魟为软骨鱼类,尾上有一锯齿状棘,棘上有沟,与毒腺相连。

1.临床表现 被刺伤后会立即流血,并感觉疼痛难忍,可持续数小时,继而伤口周围发生广泛性红肿,甚至蜂窝织炎。如时间较久,则患部组织肿胀更著,并可变为紫黑色及出现瘀点。轻者约1周左右可消退。有的毒鱼刺伤可以伴发呕吐、腹痛、大汗、虚脱及心动过速,重者可出现肌肉麻痹致死。

2.治疗 抬高患处,用盐酸吐根碱注射液1ml(0.03~0.06g)在伤口近心端做皮下注射,疼痛可在注射后数分钟内停止。伤口周围做相应的消毒处理。

(十三)海豹咬伤

通常海豹咬伤发生于海豹训练人员、猎豹人及不慎被海豹咬伤的游客。病因不明,曾从一名患者患指中分离出支原体属病原体。游泳者在水中接触海象、海豹、海狮的皮肤或黏膜后常可引起感染,多发生于手指,又称海豹指。患指会出现肿胀及疼痛,并可能向邻近关节扩散。潜伏期通常为4~8d,接触或被咬伤数小时至3~4d后会出现症状,有报道潜伏期可长达15d。感染迅速播散,发生肢端肿胀、化脓及严重疼痛,严重者可波及邻近关节,局部关节肿胀,活动受限。如不及时治疗,可以发展成为蜂窝织炎、腱鞘炎、关节炎,甚至进一步深入导致骨髓炎。

1.预防 戴手套接触以上动物皮肤、黏膜及其排泄物,接触后立即用肥皂及清水洗手。如皮肤破损(如划伤或割伤),立即四环素治疗。

2.治疗 口服四环素,首次口服1.5g,之后500mg/次,4/d,持续4~6周。治疗越早,抗感染效果越好,避免进一步发生关节损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