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颅骨损伤有密切关系,骨折或颅骨的短暂变形撕破位于骨沟内的硬脑膜动脉或静脉窦引起出血,或骨折出血的血液积聚于颅骨与硬脑膜之间,在硬脑膜与颅骨分离过程中,可又撕破一些小血管,使血肿更加增大,由于颅盖部的硬脑膜与颅骨附着较松,易于分离,颅底部硬脑膜与颅骨附着较紧,所以硬脑膜外血肿一般多见于颅盖部,引起颅内压增高与脑疝所需的出血量,可因出血速度,代偿功能,原发性脑损伤的轻重等而异,一般成人幕上达20ml以上,幕下达10ml时即有可能引起,出血来源以脑膜中动脉最常见,其主干或前支的出血速度快,可在6~12h或更短时间内出现症状;少数由静脉窦或板障出血形成的血肿出现症状可较迟,可表成绩现为亚急性或众多慢性型,血肿最常发生于颞区,多数为单个血肿,少数可为多个,位于一侧或两侧大脑半球,或位于小脑幕上下。
1.临床表现
(1)意识障碍:血肿本身引起的意识障碍为脑疝所致,通常在伤后数小时至1~2d内发生,由于还受到原发性脑损伤的影响,因此每天,意识障碍的类型可有三种:①当原发性脑损伤很轻(脑震荡或轻度脑挫裂伤),最初的昏迷时间很短,而血肿的形成又不是太迅速时,则在最初的昏迷与脑疝的昏迷之间有一段意识清楚时间,大多为数小时或稍长,超过24h者甚少,称为“中间清醒期”;②如果原发性脑损伤较重或血肿形成较迅速,则见不到中间清醒期,未及清醒却又加重,也可表现为慢性持续培养进行性加重的意识障碍;③少数血肿是在无原发性脑损伤或脑挫裂伤甚为局限的情况下发生,早期无意识障碍,只在血肿引起脑疝时才出现意识障碍,大多数伤员在进入脑疝昏迷之前,已先有头痛,呕吐,烦躁不安或淡漠,嗜睡,定向不准,遗尿等表现,足以提示脑疝发生。
(2)颅内压增高:剧烈头痛、频繁喷射性呕吐、躁动不安。头痛是由于颅内压增高使脑膜血管和神经受刺激与牵连所致,呕吐是因为迷走神经中枢及神经受激惹引起。
(3)神经系统体征:血肿侧瞳孔逐渐散大,对光反应减弱或消失,对侧肢体完全或不完全瘫痪,最终表现去脑强直。
(4)生命体征紊乱:血压升高、心率及呼吸缓慢,典型Cushing反应。
(5)CT表现:硬脑膜外血肿绝大多数(85%)都有典型的CT特点(图11-2):在颅骨内板下方有双凸形或梭形边缘清楚的高密度影,有的血肿内可见小的圆形或不规则形的低密度区,认为是外伤时间太短仍有新鲜出血(较凝血块的密度低),并与血块退缩时溢出的血清混合所致,血肿可见占位效应,中线结构移位,病变侧脑室受压,变形和移位。
2.治疗 原则上一经诊断即应施行手术,排除血肿以缓解颅内高压,术后根据病情给予适当的非手术治疗,必须做到早期诊断,及时处理,才能有效地降低病死率,患者及时入院行CT检查,CT可清晰显示血肿的大小,部位,脑损伤的程度等,手术分为去骨瓣减压,去骨窗清除血肿和穿刺引流等。部分小血肿可非手术治疗。
图11-2 硬脑膜外血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