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指出血积聚于硬脑膜下腔,硬膜下血肿与颅脑外伤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急性和亚急性硬膜下血肿,多在伤后数小时或数日出现临床症状。慢性硬膜下血肿常在伤后2周以上出现症状。部分病人无明显外伤史,部分病例可因剧烈咳嗽,血管本身缺陷,凝血过程障碍引起。根据其是否伴有脑挫裂伤而分为复合性血肿和单纯性血肿,复合性血肿的出血来源可为脑挫裂伤所致的皮层动脉或静脉破裂,也可由脑内血肿穿破皮层流到硬脑膜下腔,此类血肿大多由对冲性脑挫裂伤所致,好发于额极,颞极及其底面,单纯性血肿较少见,为桥静脉损伤所致,此类血肿可不伴有脑挫裂伤,血肿较广泛地覆盖于大脑半球表面。
1.临床表现
(1)意识障碍:由于多数有脑挫裂伤及继发的脑水肿同时存在,故病情一般较重,如脑挫裂伤较重或血肿形成速度较快.则脑挫裂伤的昏迷和血肿所致脑疝的昏迷相重叠,表现为意识障碍进行性加深,无中间清醒期或意识好转期表现。
(2)颅内压增高与脑疝的其他征象也多在1~3d内进行性加重,单凭临床表现难以与其他急性颅内血肿相区别,如脑挫裂伤相对较轻,血肿形成速度较慢,则可有意识好转期存在,其颅内压增高与脑疝的征象可在受伤72h以后出现,属于亚急性型,此类血肿与脑挫裂伤的继发性脑水肿很难从临床表现上作出区别。
(3)CT检查:颅骨内板与脑表面之间出现高密度、等密度或混合密度的新月形或半月形影,可有助于确诊(图11-3)。
图11-3 硬脑膜下血肿
2.治疗 主要是消除血肿,摘除囊壁,以利于受压脑组织复位。因此手术愈早,脑组织受压愈轻,脑功能恢复则愈快,因而,早期诊断硬膜下血肿至关重要。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病情发展快,伤情重,一经诊断,刻不容缓,争分夺秒地尽早施行手术治疗,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是目前临床治疗急性硬脑膜下血肿最常用的方法,有关手术的具体方法仍有争议。仅有少数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病人,如果原发脑损伤较轻,病情发展迟缓,采用非手术治疗,适应证为:神志清楚,病情稳定,生命体征基本正常,症状逐渐减轻;无局限性脑压迫致神经功能受损表现;CT扫描脑室,脑池无显著受压,血肿在40ml以下,中线移位不超过10mm;颅内压监护压力在25~30mmHg或以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