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急性阑尾炎
急性阑尾炎是外科临床最常见的急腹症,可在各种年龄发生,发病率以青年人为最高。
1.病因 阑尾腔梗阻后并发感染是急性阑尾炎的基本病因。胃肠道功能紊乱或机体抵抗力低下时,细菌也可直接侵袭或经血行进入阑尾壁致病。
2.病理类型 分为单纯性,化脓性和坏疽性。各型可能由不同病因引起,也可能是病变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
3.临床特点 主要症状是腹痛,多半开始在脐周围、上腹部疼痛,以后逐渐加剧,经数小时后疼痛转移至右下腹部。少数病人病情发展快,疼痛可一开始就局限于右下腹。单纯性阑尾炎常呈隐痛和钝痛,疼痛程度相对较轻;化脓性阑尾炎常可为阵发性绞痛;坏疽性阑尾炎往往表现为难以忍受的持续性腹痛。持续剧痛波及中下腹或两侧下腹,常为阑尾坏疽穿孔的征象。
常伴有胃肠道的反应,以恶心、呕吐最为常见,盆腔位阑尾炎或阑尾坏疽穿孔可因直肠周围炎而排便次数增多。病程中可有发热,一般只有低热,化脓性阑尾炎一般也不超过38.0℃,高热见于阑尾坏疽、穿孔或并发腹膜炎时。
体格检查时,大多数病人右下腹有一固定的压痛点。压痛程度和范围往往和炎症的严重程度相关。可有反跳痛。阑尾化脓时可有腹部肌肉紧张。坏疽穿孔并发腹膜炎时腹肌紧张尤为显著。
4.治疗原则 急性阑尾炎以手术治疗为主,非手术治疗仅适合早期单纯性急性阑尾炎。如果阑尾炎症发展很快,有时早期即可发生阑尾穿孔,而未经治疗的阑尾炎穿孔死亡率很高,因此,急性阑尾炎时要求从野外撤离。撤离前就开始应用对革兰阴性杆菌和厌氧菌有效的广谱抗生素,同时,患者应该禁食,并静脉补液以维持水及电解质平衡。
(二)胆绞痛与急性胆囊炎
胆绞痛是指胆道阻塞导致的疼痛,急性胆囊炎多为胆道阻塞引起的胆囊感染,两者都表现为右上腹疼痛。在野外条件下,把这两个相互关联的疾病作为一个统一疾病的不同过程,有益于病人的治疗。
1.临床特点 此病常见于40~60岁的中年人,女性多于男性。
胆绞痛主要表现为突发性右上腹或上腹部疼痛,急剧加重而至高峰,疼痛可放射至右肩胛下和(或)右肩部、上腹部和左胸前。有时常在夜间痛醒。病人经常有胆结石及类似发作的的既往史。油食、冷食、情绪波动和劳累也可诱发。疼痛通常持续15min到1h,然后消退。严重时可伴有恶心和呕吐。体格检查时,右上腹或剑突下有压痛,莫菲征阳性。
胆绞痛是胆道急症的初期表现,如果胆道梗阻缓解,症状可以逐渐消失。如果梗阻不缓解,则可以进一步发展为急性胆囊炎或胆管炎。
如果疼痛持续超过1~2h,尤其是伴随发热及严重的恶心、呕吐时,要警惕胆囊炎。此时疼痛多为持续性胀痛,少数病人可以出现黄疸。体格检查时右上腹或剑突下有明显压痛。如果局部有肌紧张,则表明胆囊炎症已侵到胆囊壁外或胆囊壁已发生坏死。
2.治疗原则 不是所有的胆绞痛都会发展为胆囊炎,胆绞痛有潜在自限性的可能,因此,不一定要求撤离。胆绞痛时除给予阿托品解痉外,也可给予吲哚美辛(每次50mg,静注)止痛。同时给予抗感染及适当补液。
急性胆囊炎时,可以发展为胆囊坏疽或穿孔,需要从野外撤离并住院治疗。胆囊炎的最终治疗是胆囊切除术。在野外,应根据病情按照一般处理原则给予治疗。
(三)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
1.临床特点 多数病人有溃疡病史,常在穿孔前自觉溃疡症状加重。主要症状为突发性中上腹剧痛,呈刀割样,持续性,由于大量消化液进入腹腔,强烈的腹痛可迅速蔓延全腹,病人可出现早期休克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腹腔内细菌过度繁殖,可演变为感染性腹膜炎,病人可表现出感染性休克症状。多数病人伴有恶心、呕吐。
体格检查时,腹式呼吸受限或消失。全腹压痛,腹肌呈板样强直。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肠鸣音可消失。
2.治疗原则 在野外,病人出现了与胃或十二指肠穿孔一致的临床表现就要求撤离。同时根据病情按照一般处理原则给予治疗。
(四)机械性肠梗阻
在野外,机械性肠梗阻是一个需要紧急处理的疾病。由于种种原因,此病死亡率仍较高,为5%~10%;若再发生肠绞窄,死亡率可上升到10%~20%。
1.病因 腹部手术后腹腔内粘连是最常见的原因,其次为腹部疝气嵌顿。此外,腹腔内感染、创伤、出血、异物、肿瘤等,在组织修复过程中纤维素沉着,最后形成膜状粘连或纤维束带而引起肠梗阻。
2.临床特点 病人常突然出现腹部弥漫性的绞痛,阵发性发作。至病程晚期,当出现肠麻痹后,则腹痛转为持续性胀痛。呕吐是肠梗阻的另一特点,高位梗阻呕吐出现较早,较频繁,呕吐量较多;低位梗阻则呕吐出现较晚,次数也较少,呕吐物量少,还可有粪臭味。梗阻时因肠管扩张而引起腹胀,梗阻越完全,部位越低,腹胀越明显。如果为完全梗阻,待梗阻部位远端的肠内容物排净之后,肛门停止排气排便。此外,还可有不同程度的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遇有绞窄性肠梗阻、肠坏死,可出现休克、腹膜炎和胃肠出血等表现。
体检时,病人呈脱水状,腹部膨隆。触诊可发现腹部包块或腹膜炎体征。有时滞留扩张的肠管随体位移动,可出现移动性浊音的体征。听诊时可闻气过水声或高亢金属音。全身检查极为重要,尤其应注意各种腹外疝的好发部位,以免漏诊由疝引起的肠梗阻。
3.治疗原则 如果怀疑是急性肠梗阻,病人应该立刻从野外撤离。同时,根据病情按照一般处理原则给予治疗。
(五)嵌顿性及绞窄性腹壁疝气
腹壁疝气可能发生嵌顿或绞窄,是外科急腹症之一。在野外发生的大多数嵌顿疝是腹股沟斜疝,少数也可见于切口疝和脐疝。
1.临床特点 嵌顿后疝块肿大,有剧痛,不能回纳,还可伴有急性肠梗阻的症状。肠管坏死后疝块增大,疼痛加剧,局部有红、肿、热、压痛等急性炎症表现,可伴发热、心动过速等。严重病例可并发感染性休克危及生命。
体检时,如果是嵌顿性腹股沟斜疝,可以在腹股沟外环或阴囊处触及痛性包块。脐部、既往手术切口处或者腹股沟下方出现痛性包块,则分别代表嵌顿性的脐疝、切口疝或股疝。
2.治疗原则 在嵌顿疝疝囊内的肠管仅4~5h就有可能发生坏死,不能将受损或坏死的肠管一起回纳入腹腔,因此,需要确定发生嵌顿的时间。如果是刚发生的嵌顿疝,可以由有经验的人员进行手工回纳:病人平躺并抬高臀部,将疝气包块柔和的往腹股沟环里施压。适当镇静也有助于疝气回纳。回纳成功后,还须严密观察病人有无复发和腹痛。
如果手工回纳失败或有以下手工回纳的禁忌证,病人就需要撤离以便紧急手术治疗:①嵌顿性股疝。②疝块触痛极为明显,表面皮肤发红、发热。③伴有发热、心动过速等感染中毒症状,或有肠梗阻表现。
(六)结肠憩室炎
结肠憩室是肠壁局部向外膨出形成的圆形囊状突起,发生炎症时称结肠憩室炎。
1.病因 本病真正病因尚不清楚,但多发生在40岁以后,最多是50~60岁的人。年龄越大,憩室炎的机会越多。此外,本病在西方国家多见,而我国少见。
2.临床特点 既往常有类似发作的病史。腹痛是主要症状,典型部位在左髂窝或耻骨上区,逐渐起病,痛的程度可轻可重,与局部病变轻重有关。还可伴有大便习惯紊乱、发热、腹胀、恶心、呕吐、直肠出血等。
体格检查,轻者仅有左下腹触痛,严重时可有明显的腹膜炎体征。
3.治疗原则 在野外时,治疗以休息、禁食、输液和应用抗生素为主。抗生素需应用针对革兰阴性的有氧和厌氧细菌的广谱抗生素。轻微憩室炎的病例也可给予口服广谱抗生素治疗,例如环丙沙星,750mg,每日2次。如果不能撤离,多数病人经此治疗后病情趋向好转。但由于对抗生素治疗的效果难以预料,撤离是有必要的。
(任锦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