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性腺激素腺瘤(gonadotroph,FSH/LH adenoma)的发生率比以往估计高,在一项大的外科系列研究中,其约占所有垂体腺瘤的10%。促性腺激素腺瘤大部分发生在老年,很少发生在40岁以下的年龄组。建立明确的此类肿瘤的诊断标准很难,因为大部分的FSH/LH水平与年龄相比正常。促性腺激素垂体腺瘤很少有临床症状,由于缺乏内分泌症状,病人常表现为视力下降、头痛、垂体功能低下症状或由于大的鞍区占位引发的脑神经麻痹。
组织学上,促性腺激素腺瘤为嫌色,但少部分可显示出不同程度的嗜酸性。尽管在高的放大倍数下,可见有稀疏、PAS阳性的分泌颗粒位于细胞膜旁,但肿瘤细胞常为PAS阴性。促性腺激素腺瘤的组织学类型常呈弥漫性或在血管旁形成假性玫瑰花结,而乳头状外形很少见到。大多数促性腺激素腺瘤的细胞形态很大,未见明显的细胞和(或)核多形性,偶尔可见到有丝分裂象,并且MIB-1标记指数也低。FSH和LH的免疫反应程度变化很大并常呈斑片状——此在所有产糖蛋白激素腺瘤中较常见。FSH/LH免疫阳性与血激素水平间无一致的相关性,很奇怪的是很多高分化的促性腺激素腺瘤,尤其被称为女性亚型的都显示了缺乏或没有FSH/LH及α亚单位的免疫反应,但这一类型的腺瘤却偶尔可显示出轻度的ACTH免疫阳性,因此要在光镜水平得出其正确诊断不大容易。高α亚单位分泌或许可在临床上高度提示产糖蛋白激素腺瘤的诊断,但在病理上其也不是一个很好的明确诊断指标,因为有些嗜酸性粒细胞型裸核细胞腺瘤的α亚单位免疫活性可以比那些由超微结构和高内分泌活性所明确证实的促性腺激素腺瘤更高。对此较合理的解释是:促性腺激素腺瘤的α亚单位的产生和分泌都升高,而活性较低的裸核细胞腺瘤则可能储存了更多的所合成的α亚单位激素。
正如上面所提到的,促性腺激素腺瘤在超微结构方面有性别差异。典型的男性促性腺激素腺瘤有狭长的极性或不规则的细胞构成,RER发育良好,高尔基复合体较明显,分泌颗粒小(<200 nm),分布不均匀,有在细胞突起外聚集的倾向(图7-28)。肿瘤细胞性改变常见,可见于50%的男性促性腺激素腺瘤。在女性,大多数促性腺激素腺瘤由高度分化的极性细胞构成,有长长的突起。其超微结构标记物为较显著的高尔基体的空泡状蜂房样变,其由一簇簇的单一的球形体所构成,内含低密度的蛋白样物质,偶尔可含成熟的分泌颗粒(图7-29)。绝大多数分泌颗粒都很小,直径100~150 nm,都聚集在细胞突起中而在核周几乎不见。不成熟分泌颗粒的基本消失可能由于分泌物质的包装缺陷而引起,这会导致一些病例的免疫染色不良或缺陷。男性促性腺激素腺瘤的肿瘤细胞样改变较少见。在一些病例中,高分化的促性腺激素细胞与裸核细胞交织在一起,这些肿瘤中的高尔基复合体蜂房样改变不明显或缺乏,至于空泡样改变产生的原因还不清楚。
图7-28 男性促性腺激素细胞腺瘤(×7500)
特征性的表现是细胞的多极性且在细胞突起内聚集了许多小分泌颗粒
图7-29 女性促性腺激素细胞腺瘤(×7500)
除细胞多极性及分泌颗粒分布的不均匀外,还可见高尔基复合体中含独特的空泡样变(蜂房样高尔基复合体)(箭头)
不论男性或女性促性腺激素的病人都偶尔有一部分肿瘤组织可由部分或全部多面体样、强FSH/LH免疫阳性的细胞所构成,内含数目不等、随意分布、中度大小(可达400~450 nm)的分泌颗粒。颗粒可为球形、不规则形、电子密度不等,这些细胞与非肿瘤性的促性腺激素细胞非常相似。
促性腺激素细胞腺瘤中可见另外两种形态学上的标记物。一种是滤泡的形成,这可在光镜下见到,因为滤泡内容物对PAS呈强阳性反应。另一种标记物被称为光体,但不大常出现。光体常呈球形或卵圆形结构,尽管在大小上与线粒体相似,但其周边可有轻度皱褶,单层的膜可包裹着边界不甚清楚、颗粒样、结节样的内容物。光体的起源和功能还不清楚,但其出现却都强烈提示促性腺细胞分化的发生。促性腺激素细胞腺瘤分子生物学检测表达转录因子SF(steroidogenic factor,类固醇因子)-1、ER和GATA-2,而SF-1是产促性腺激素的特异性转录因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