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视力视野障碍等神经学改变,以及内分泌学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对于典型的垂体瘤的诊断并不困难。临床上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① 能否做到早期诊断?② 如何和具有相同神经学改变的鞍区肿瘤或非肿瘤性疾病之间进行鉴别诊断?③ 如何准确地判断肿瘤的性质?④ 手术、药物或放疗后如何判断是纤维化、放射性坏死还是肿瘤复发?以上这些问题的解决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提高疗效以及病人随访具有重要意义。
X线、CT、MRI对垂体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但是它们属于解剖形态学检查,即只能探查组织器官的解剖结构变化而不能得到功能性(包括代谢、血流、受体等)变化的信息。因而只有当病变部位的组织结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解剖形态学检查才能反映出来。对于尚未出现结构性损伤的早期病变或只有功能性改变的疾病,解剖形态学检查往往表现为阴性。而放射性核素显像系将放射性药物引入体内,在体外用显像仪器探测特定放射性药物在靶器官内的动态和(或)静态分布情况。这些特定的放射性药物具有一定的生理生化特性,借此可以了解组织器官的生理生化方面的变化。绝大多数疾病在病程的早期仅有生理和功能(包括血流、代谢、受体)上的改变,而有时疾病经治疗后结构上的变化恢复正常,但功能上的损伤依旧存在。因此放射性核素显像为疾病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后的随访以及疾病发生发展的基础研究提供了一种十分有效的工具。
由于垂体肿瘤的解剖结构及生理病理变化特点,常规核医学亲肿瘤显像技术对垂体肿瘤的诊断灵敏度及特异性并不十分理想。作为最理想的功能及代谢显像技术,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技术对垂体肿瘤的诊断显示出明显的优势。PET能反映脑的各种生理过程。这些生理过程包括血流量、血容量、局部葡萄糖利用、氧代谢、氨基酸代谢、蛋白质合成和血-脑屏障的完整性,以及受体的位置、密度和分布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