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脊柱关节松动技术

脊柱关节松动技术

时间:2023-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下段胸椎病变,站在体侧;一侧手掌根部放在胸椎棘突。双手固定,两上肢同时向中线方向用力,向内挤压骨盆。下肢伸直,左侧髋关节内旋,右侧髋关节外旋。上身前倾,上方手将左侧髂骨向下并向外按压,下放手将右侧髂嵴向上并向内提拉,使双侧骶髂关节发生反向旋转。

一、颈椎关节

(一)解剖学概要

有关颈椎的解剖学参阅第1章第四节。

(二)运动学概要

1.附属运动 包括分离牵引,滑动及旋转。分离是颈椎沿着长轴的牵伸运动,滑动是相邻椎体间的前后及侧方的移动,而旋转则是指相邻椎体间或横突间的转动。

2.生理运动 包括前屈、后伸,侧屈,旋转运动。活动比较大的节段是C4~5,C5~6,C6~7,一般C2~6的屈曲程度大于伸展,而C6~T1的伸展角度稍大于屈曲。

3.凹凸定律 骨骼滑移时,若移动的关节面是凸面,滑移的方向与骨骼产生角运动的方向相反;若移动的关节面为凹面,滑移的方向与骨骼产生角运动的方向相同。

(三)操作要领

1.分离牵引(图9-3)

图9-3 颈椎分离牵引

(1)作用:一般松动,缓解肌紧张及疼痛。

(2)患者体位:去枕仰卧位,头部伸出治疗床外,枕在治疗者的手掌上,颈部中立位。

(3)治疗者位置:面向患者床头站立,嘱患者完全放松。

(4)操作手法:一手托住患者头后部,另一手放在下颌,双手将头部沿长轴纵向牵拉,持续约15s,放松还原。重复3次,力量依次为全力的1/3,2/3,3/3。若是颈椎上段病变,取颈部中立位牵引;若是中下段病变,取颈前屈10°~15°体位进行牵引。治疗师可通过身体后倾的方法达到省力的效果。

2.旋转摆动(图9-4)

(1)作用:改善颈椎旋转的活动范围。

(2)患者体位:同上。

(3)治疗者位置:同上。

(4)操作手法:右手放在枕骨托住头部,左手托住下颌。向左旋转时,左手向左,右手向右,双手同时用力使头部向左转动。向右旋转时则相反。

图9-4 颈椎旋转摆动

3.侧屈摆动(图9-5)

(1)作用:改善颈椎侧屈的活动范围。

(2)患者体位:同上。

(3)治疗者位置:同上。

(4)操作手法:向右侧屈时,右手放在枕后部,示指和中指放在拟松动的相邻椎体横突上,左手托住下颌,上身左转,使颈椎向右侧屈,右手示指和中指感觉相应椎体横突间隙的变化。向左侧屈时则相反。

图9-5 颈椎侧屈摆动

4.后伸摆动(图9-6)

(1)作用:改善颈椎屈、伸的活动范围。

(2)患者体位:同上。

(3)治疗者位置:坐位,治疗师以自身大腿支撑患者头后部,嘱患者放松。

(4)操作手法:双手放在颈部两侧向上提,使颈椎被动后伸。

图9-6 颈椎后伸摆动

5.垂直按压棘突(图9-7)

(1)作用:改善颈椎屈、伸的活动范围。

(2)患者体位:去枕俯卧位,双手交叉,掌心托住前额,下颌稍内收。

(3)治疗者位置:同上。

(4)操作手法:双手拇指并排放在同一椎体的棘突上,其余四指置于颈部两侧。将棘突向腹侧用力垂直推动。松动上段颈椎时指背相对,松动下段颈椎时指尖相接触。C2棘突在体表比较容易摸到,操作时以C2为准,向枕骨方向移动则为C1棘突,向胸部方向移动则为C3棘突。如果颈部症状单侧分布或以一侧症状为重,操作时一手固定,另一手推动棘突;如果症状偏向于头侧或足侧,松动手法可以相应地偏向头侧或足侧。

图9-7 垂直按压颈椎棘突

6.垂直按压横突(图9-8)

(1)作用:改善颈椎旋转的活动范围。

(2)患者体位:同上。

(3)治疗者位置:同上。

(4)操作手法:双手拇指放在同一椎体的一侧横突上,拇指指背相接触。内侧手拇指固定,外侧手将横突垂直向腹侧推动。如果疼痛明显,外侧手的拇指靠近横突尖;如果关节僵硬明显,外侧手的拇指靠近横突根部。

图9-8 垂直按压颈椎横突

7.垂直松动椎间关节(图9-9)

图9-9 垂直松动椎间关节

(1)作用:改善颈椎侧屈和旋转活动范围。

(2)患者体位:同上,但头部向患侧转动约30°。

(3)治疗者位置:同上。

(4)操作手法:双手拇指放在横突与棘突之间,向腹侧推动。如果在此体位上一时不能摸准,可先让患者头部处于中立位,术者一手拇指放在棘突上,另一手拇指放在同一椎体的横突上,然后让患者头向患侧转动约30°,治疗者双手拇指同时向中间靠拢,此即相当于椎间关节处。如果症状偏向棘突,外侧手固定,内侧手用力方向稍偏向棘突;如果症状偏向横突,内侧手固定,外侧手用力方向稍偏向横突。

二、胸椎关节

(一)解剖学概要

有关胸椎的解剖参阅第1章第四节。

(二)运动学概要

胸椎的生理运动可以前屈30°、后伸20°,左右侧屈共为40°,左右旋转为70°,旋转时合并有侧弯。附属运动包括垂直按压棘突,侧方椎棘突,垂直按压横突等。

(三)操作要领

1.垂直按压棘突(图9-10)

(1)作用:改善胸椎的屈、伸活动范围。

(2)患者体位:去枕俯卧位,上段胸椎(T1~4)病变时,脸向下,双手五指交叉,手掌向上放在前额;中、下段胸椎(T5~8,9~12)病变时,头向一侧,上肢放在体侧或上肢外展,屈肘,前臂垂于治疗床两侧,胸部放松。

(3)治疗者位置:取决于患者的病变部位,详见操作手法。

(4)操作手法:上段胸椎病变,面向患者头部站立;双手拇指放在胸椎棘突上,指尖相对或指背相接触,其余四指自然分开放在胸椎背部。中、下段胸椎病变,站在体侧;一侧手掌根部(相当于豌豆骨处)放在胸椎棘突。操作时借助上肢力量将棘突向腹侧按压。

图9-10 垂直按压胸椎棘突

A.上段胸椎;B.中下段胸椎

2.侧方推棘突(图9-11)

(1)作用:改善胸椎旋转活动范围。

(2)患者体位:同上。

(3)治疗者位置:站在患者的患侧。

(4)操作手法:双手拇指重叠放在拟松动棘突的侧方,其余四指分开放在胸背部。拇指固定,双上肢同时用力将棘突向对侧推动。

图9-11 侧方推胸椎棘突

3.垂直按压横突(图9-12)

(1)作用:改善胸腰椎侧屈及旋转活动范围。

(2)患者体位:同上。

(3)治疗者位置:同上。

(4)操作手法:双手拇指放在拟松动胸椎的一侧横突上,指背相接触或拇指重叠将横突向腹侧推动。如症状以疼痛为主,拇指移向横突尖部;如症状以僵硬为主,拇指移向横突根部。

图9-12 垂直按压胸椎横突

4.旋转摆动(图9-13)

(1)作用:改善胸椎旋转活动范围。

(2)患者体位:坐在治疗床上,双上肢胸前交叉,双手分别放在对侧肩部。

(3)治疗者位置:站在患者一侧。

(4)操作手法:,向右旋转时,左手放在其右肩前面,右手放在左肩后面,双上肢同时用力,使胸椎随上体向右转动;向左旋转时则相反。

图9-13 旋转摆动胸椎

三、腰椎关节

(一)解剖学概要

有关腰椎的解剖参阅第1章第四节。

(二)运动学概要

腰椎的生理运动前屈可达50°、后伸可达30°,左右侧屈各50°,侧屈时常伴有旋转。屈伸运动通过椎间盘的横轴完成,范围由上到下逐渐改善,腰椎的单独旋转幅度甚小,左右共约16°。附属运动包括垂直按压棘突,侧方推棘突,垂直按压横突以及旋转摆动等。

(三)操作要领

1.垂直按压棘突(图9-14)

(1)作用:改善腰椎屈、伸活动范围。

(2)患者体位:去枕俯卧位,腹部垫一枕头,上肢放在体侧或垂于治疗床两侧,头转向一侧。

(3)治疗者位置:面向患者,站在患侧。

(4)操作手法:下方手掌根部(相当于豌豆骨处)放在拟松动的棘突上,五指稍屈曲,上方手放在下方手腕背部。双手固定,上身前倾,借助上肢力量将棘突垂直向腹侧按压。

图9-14 垂直按压腰椎棘突

2.侧方推棘突(图9-15)

(1)作用:改善腰椎旋转活动范围。

(2)患者体位:同上。

(3)治疗者位置:同上。

(4)操作手法:双手拇指分别放在相邻棘突一侧,指腹接触棘突,拇指尖相对或拇指相互重叠,其余四指自然分开放在腰部。双手固定,上身前倾,借助上肢力量将棘突向对侧推动。

图9-15 侧方推腰椎棘突

3.垂直按压横突(图9-16)

(1)作用:改善腰椎侧屈及旋转活动范围。

(2)患者体位:同上。

(3)治疗者位置:同上。

(4)操作手法:双手拇指放在拟松动腰椎的一侧横突上,指背相接触或拇指重叠。双手固定,上身前倾,借助上肢力量将横突向腹侧推动。如症状以疼痛为主,拇指向横突尖部推动;如症状以僵硬为主,拇指向横突根部推动。

图9-16 垂直按压腰椎横突

4.旋转摆动(图9-17)

图9-17 旋转摆动腰椎

(1)作用:改善腰椎旋转活动范围。

(2)患者体位:健侧卧位,患侧在上,下肢屈髋、屈膝。屈髋的角度根据松动的腰椎节段而定,松动上段腰椎,屈髋角度需偏小,松动下段腰椎,屈髋角度需偏大。

(3)治疗者位置:同上。

(4)操作手法:一侧肘部放在患者的肩前,另一侧肘部放在髂嵴上,双示食指分别放在拟松动相邻椎体的棘突上,同时反方向(肩向后,髂嵴向前)来回摆动。若是下腰段病变,可将患者的上方下肢垂于治疗床沿的一侧,借助于下肢重力作用调整摆动幅度。

四、骨 盆

(一)解剖学概要

有关骨盆的解剖参阅第1章第四节。

(二)运动学概要

骨盆的生理运动主要为左右旋转,前屈和后伸。附属运动包括分离,挤压以及滑动。

(三)操作要领

1.骨盆分离(图9-18)

(1)作用:改善耻骨联合活动范围。

(2)患者体位:仰卧位,下肢伸直,髋外旋。

(3)治疗者位置:站在患者身体一侧。

(4)操作手法:双手交叉放在对侧髂前上棘处。双手固定,上肢内收,两上肢同时向外下方用力,使骨盆向外分离。

图9-18 骨盆分离

2.骨盆挤压(图9-19)

图9-19 骨盆挤压

(1)作用:改善骶髂关节活动范围。

(2)患者体位:仰卧位,下肢伸直,髋内旋。

(3)治疗者位置:同上。

(4)操作手法:双手分别放在两侧髂嵴外侧,屈肘,上身前倾。双手固定,两上肢同时向中线方向用力,向内挤压骨盆。

3.向头侧滑动(图9-20)

(1)作用:改善骨盆前后活动范围。

(2)患者体位:仰卧位,下肢伸直。

(3)治疗者位置:站在患者的患侧。

(4)操作手法:内侧手放在髂前上棘下方。上身前倾,借助上肢力量将骨盆向上、并稍向后下推动。

图9-20 向头侧滑动骨盆

4.向足侧滑动(图9-21)

图9-21 向足侧滑动骨盆

(1)作用:改善骨盆前后活动范围。

(2)患者体位:仰卧位,下肢伸直。

(3)治疗者位置:同上。

操作手法:内侧手放在髂前上棘上方。上身前倾,借助上肢力量将骨盆向足的方向并稍向前推动。

5.前屈摆动(图9-22)

(1)作用:改善腰骶关节屈的活动范围。

(2)患者体位:俯卧位,腹部垫一枕头,头转向一侧,上肢垂于治疗床沿,下肢伸直。

(3)治疗者位置:站在患者身体一侧,面向足部。

(4)及操作手法:内侧手掌根放在骶骨上端,手指向足。内侧手固定,借助上肢力量将骶骨向前并向下推动。

图9-22 前屈摆动腰骶关节

6.后伸摆动(图9-23)

图9-23 后伸摆动腰骶关节

(1)作用:改善腰骶关节伸的活动范围。

(2)患者体位:俯卧位,头转向一侧,上肢垂于治疗体沿,下肢伸直。

(3)治疗者位置:同上。

(4)操作手法:内侧手掌根放在骶骨下端,手指向头部。内侧手固定,借助上肢力量将骶骨向前并向上推动。

(四)操作要领

1.侧方旋转(图9-24)

(1)作用:改善骶髂关节活动范围。

(2)患者体位:俯卧位,头转向一侧,上肢垂于治疗体沿,下肢伸直。

(3)治疗者位置:站在患者身体一侧。

(4)操作手法:双手交叉分别放在对侧骶髂关节外侧的髂骨上。双手固定,上身前倾,借助上肢力量将髂骨向外侧并向下推动。

图9-24 侧方旋转骶髂关节

2.交叉旋转(图9-25)

图9-25 交叉旋转骶髂关节

(1)作用:改善骶髂关节活动范围。

(2)患者体位:俯卧位,头转向一侧,上肢垂于治疗体沿。下肢伸直,左侧髋关节内旋,右侧髋关节外旋。向另一侧交叉旋转时方向相反。

(3)治疗者位置:同上。

(4)操作手法:上方手放在左侧骶髂关节外侧的髂骨上,下方手放在右侧髂嵴的前侧面。上身前倾,上方手将左侧髂骨向下并向外按压,下放手将右侧髂嵴向上并向内提拉,使双侧骶髂关节发生反向旋转。

3.髂嵴前旋(图9-26)

图9-26 髂嵴前旋

(1)作用:改善骨盆前倾活动范围。

(2)患者体位:半俯卧位,健侧下肢的足底着地,患侧(如左侧)下肢由治疗者托住。

(3)治疗者位置:站在患者身后。

(4)操作手法:右手放在左侧髂后上棘,左手及前臂托住患者左大腿及小腿。右手固定,左上肢将患者左下肢后伸、内收,借助上肢力量将左髂嵴向下并向外推动。

4.髂嵴后旋(图9-27)

图9-27 髂嵴后旋

(1)作用:改善骨盆后倾活动范围。

(2)患者体位:健侧卧位,患侧在上。健侧下肢伸直,患侧下肢屈髋、屈膝90°,上半身外旋,上肢屈肘,手放在上腹部。

(3)治疗者位置:面向患者站立。

(4)操作手法:上身前倾,上方手放在髂嵴处,下方手放在坐骨结节处。双手固定,借助上肢力量,转动髂嵴(上方手向后,下方手向前同时转动)。

5.髂嵴内旋(图9-28)

图9-28 髂嵴内旋

(1)作用:改善骶髂关节活动范围。

(2)患者体位:俯卧位,腹部垫一枕头,健侧下肢伸直,患侧下肢屈膝90°。

(3)治疗者位置:同上。

(4)操作手法:上方手放在对侧骶髂关节的髂骨上,下方手固定踝关节外侧。松动手法:上身稍前倾,上方手固定,借助上肢力量将髂骨向下并向内推动,下方手同时将小腿向外运动,使髋关节内旋。

6.髂嵴外旋(图9-29)

图9-29 髂嵴外旋

(1)作用:改善骶髂关节活动范围。

(2)患者体位:俯卧位,腹部垫一枕头,下肢伸直。

(3)治疗者位置:同上。

(4)操作手法:上方手插到腹前侧,放在髂前上棘处,下方手放在髂后上棘处。松动手法:上身前倾,下方手将髂后上棘向前并向内推动,上方手将髂前上棘向后并向外拉动,使整个髂嵴发生外旋。

(吴 伟 燕铁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