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肢关节松动技术

上肢关节松动技术

时间:2023-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双手固定不动,身体前倾,借助身体及上肢力量向足的方向推动肱骨。上身前倾,下方手将肱骨向外做分离牵引,上方手向下推动肱骨。上述3种方法中,方法一主要用于治疗关节明显的疼痛患者;方法三主要用于治疗关节明显僵硬的患者;方法二介于二者之间。松动时,双手向外,肩部向内同时推动肱骨。双手同时将患侧上肢做水平内收摆动。拇指向后推动锁骨。外侧手固定肩峰,内侧手向前推动锁骨。

一、肩部关节

(一)解剖学概要

有关肩部关节的解剖参阅第1章第二节。

(二)运动学概要

肩关节的生理运动包括前屈、后伸,内收、外展(包括水平内收和外展),旋转(包括旋内和旋外);附属运动包括分离,长轴牵引,挤压,前后向滑动等。

(三)操作要领

1.分离牵引(图9-30)

图9-30 分离牵引

(1)作用:一般松动,缓解疼痛。

(2)患者体位:仰卧位,上肢处于休息位,肩外展约50°并内旋,前臂中立位。

(3)治疗者位置及操作手法:站在患者躯干及外展上肢之间。外侧手托住上臂远端及肘部,内侧手四指放在腋窝下肱骨头内侧,拇指放在腋前。内侧手向外侧持续推肱骨约10s,然后放松,重复3~5次。操作中要保持分离牵引力与关节盂的治疗平面相垂直。

2.长轴牵引(图9-31)

图9-31 长轴牵引

(1)作用:一般松动,缓解疼痛。

(2)患者体位:仰卧位,上肢稍外展。

(3)治疗者位置及操作手法:站在患者躯干及外展上肢之间,外侧手握住肱骨远端,内侧手放在腋窝,拇指在腋前。外侧手向足的方向持续牵拉肱骨约10s,使肱骨在关节盂内滑动,然后放松,重复3~5次。操作中要保持牵引力与肱骨长轴平行。

3.向头侧滑动(图9-32)

图9-32 向头侧滑动

(1)作用:一般松动,缓解疼痛。

(2)患者体位:仰卧位,上肢稍外展。

(3)治疗者位置及操作手法:站在躯干一侧,双手分别握住肱骨近端的内外侧。内侧手稍向外做分离牵引,同时,外侧手将肱骨向头的方向上下推动。

4.前屈向足侧滑动(图9-33)

(1)作用:增加肩前屈活动范围。

(2)患者体位:仰卧位,上肢前屈90°,屈肘,前臂自然下垂。

(3)治疗者位置及操作手法:站在躯干一侧,双手分别从内侧和外侧握住肱骨近端,双手五指交叉。双手同时向足的方向牵拉肱骨。

图9-33 前屈向足侧滑动

5.外展向足侧滑动(图9-34)

作用:增加肩外展活动范围。

外展向足侧滑动有几种体位和手法,分别介绍如下。

(1)方法之一(图9-34A)

患者体位:仰卧位,上肢外展90°,屈肘约70°,前臂旋前放在治疗者前臂内侧。

治疗者位置及操作手法:站在患者体侧,外侧手握住肘关节内侧,内侧手虎口放在肱骨近端外侧,四指向下。外侧手稍向外牵引,内侧手向足的方向推动肱骨。

(2)方法之二(图9-34B)

患者体位:坐位,肩外展90°,前臂旋前放在治疗者的前臂上。

治疗者位置及操作手法:面向患者站立。外侧手托住肘关节和肱骨远端,内侧手放在肱骨近端,手指向内。外侧手固定,身体稍前倾,内侧手将肱骨近端向地面方向推动。

(3)方法之三(图9-34C)

当患者关节疼痛剧烈或明显僵硬,上肢不能前屈或外展,上述两种手法都难以操作时,可用本方法。

患者体位:仰卧位,上肢放于体侧或外展至最大范围,肘关节伸、屈均可。

治疗者位置及操作手法:站在患肩床头,双手拇指放在肩峰下肱骨头上,其余四指自然分开放在两侧。双手固定不动,身体前倾,借助身体及上肢力量向足的方向推动肱骨。

(4)方法之四(图9-34D)

当肩外展超过90°时,用本法可以进一步增加外展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仰卧位,上肢外展至最大范围,屈肘,肘关节放在治疗者胸前。

治疗者位置及操作手法:面向患者,上方手虎口放在肩峰下肱骨头上,下方手虎口放在患者肘窝处。下方手将肱骨稍向外做牵引,上方手向足的方向推动肱骨。

6.前后向滑动(图9-35)

作用:增加肩前屈和内旋活动范围。

(1)方法之一(图9-35A)

患者体位:仰卧位,上肢休息位。

治疗者位置及操作手法:站在患肩外侧,上方手放在肱骨头上,下方手放在肱骨远端内侧,将肱骨托起。如果关节疼痛明显,也可以双手拇指放在肱骨头上操作。下方手固定,上方手将肱骨向后推动。

(2)方法之二(图9-35B)

患者体位:仰卧位,上肢前屈90°,屈肘,前臂自然下垂。

治疗者位置及操作手法:站在患肩外侧,上方手放在肘部,下方手放在肱骨近端内侧。上身前倾,下方手将肱骨向外做分离牵引,上方手向下推动肱骨。

图9-34 外展向足侧滑动

A.方法之一;B.方法之二;C.方法之三;D.方法之四

图9-35 前后向滑动

A.方法之一;B.方法之二

7.后前向滑动(图9-36)

作用:增加肩后伸和外旋活动范围。

(1)方法之一(图9-36A)

患者体位:仰卧位,上肢放在体侧,屈肘,前臂旋前放在胸前。

治疗者位置及操作手法:站在患肩外侧,双手拇指放在肱骨头后方,其余四指放在肩部及肱骨前方。双手拇指同时将肱骨头向前推动。

(2)方法之二(图9-36B)

患者体位:仰卧位,上肢稍外展,屈肘,前臂旋前放在治疗者内侧上肢肘窝处。

治疗者位置及操作手法:站在患肩外侧,外侧手握住肱骨远端外侧,内侧手握住肱骨近端内侧。上身稍后倾,外侧手将肱骨向足的方向做长轴牵引,内侧手将肱骨近端向前推动。

(3)方法之三(图9-36C)

患者体位:俯卧位,患肩放在治疗床边缘,肩前方垫一毛巾,上肢外展,上臂放在治疗者内侧大腿上。

治疗者位置及操作手法:站在外展的上肢与躯干之间,内侧手放在肱骨近端后面,外侧手放在肱骨远端后面。身体前倾,外侧手固定,内侧手借助于上身及上肢力量将肱骨向前推动。

上述3种方法中,方法一主要用于治疗关节明显的疼痛患者;方法三主要用于治疗关节明显僵硬的患者;方法二介于二者之间。

图9-36 后前向滑动

A.方法之一;B.方法之二;C.方法之三

8.外展摆动(图9-37)

作用:当外展超过90°时,进一步增加外展的活动范围。

(1)方法之一(图9-37A)

患者体位:仰卧位,肩外展至活动受限处,屈肘90°,前臂旋前。

治疗者位置及操作手法:站在外展上肢与躯干之间,内侧手从肩背部后方穿过,固定肩胛骨,手指放在肩上,以防耸肩的代偿作用。外侧手托住肘部,并使肩稍外旋和后伸。外侧手将肱骨在外展终点范围内摆动。

(2)方法之二(图9-37B)

如果患者肩关节外旋没有困难,前臂能接触床面,治疗者也可以在这一位置上,将肱骨做外展摆动,具体操作手法同方法之一。

9.侧方滑动(图9-38)

图9-37 外展摆动

A.方法之一;B.方法之二

(1)作用:增加肩水平内收活动范围。

(2)患者体位:仰卧位,上肢前屈90°,屈肘,前臂自然下垂。

(3)治疗者位置及操作手法:站在躯干一侧,内侧手握住肱骨近端内侧,外侧手握住肱骨远端及肘部。外侧手固定,内侧手向外侧推动肱骨。

如果关节僵硬明显,治疗者也可以用双手握住肱骨近端,颈肩部抵住肱骨远端外侧。松动时,双手向外,肩部向内同时推动肱骨。

图9-38 侧方滑动

10.水平内收摆动(图9-39)

(1)作用:增加肩水平内收活动范围。

(2)患者体位:坐位,肩前屈90°,屈肘,前臂旋前,手搭在对侧肩上。

(3)治疗者位置及操作手法:站在患肩后方,同侧手托住患侧肘部,另一侧手握住搭在对侧肩部的手。双手同时将患侧上肢做水平内收摆动。

图9-39 水平内收摆动

11.后前向转动(图9-40)

图9-40 后前向转动

(1)作用:增加肩内旋活动范围。

(2)患者体位:健侧卧位,患侧在上,肩稍内旋,稍屈肘,前臂放在身后。

治疗者位置及操作手法:站在患者身后,双手拇指放在肱骨头后面,其余四指放在肩部及肱骨近端前面。双手拇指同时由后向前转动肱

12.内旋摆动(图9-41)

作用:增加肩内旋活动范围。

(1)方法之一(图9-41A)

患者体位:仰卧位,肩外展90°,屈肘90°,前臂旋前。

治疗者位置及操作手法:站在患肩外侧,上方手握住肘窝部,下方手握住前臂远端及腕部。上方手固定,下方手将前臂向床面运动,使肩内旋。

(2)方法之二(图9-41B)

患者体位:坐位,肩外展90°,屈肘90°。

治疗者位置及操作手法:站在患肩后外方,内侧手握住肱骨远端,外侧手握住前臂远端及腕部。内侧手固定,外侧手将前臂向下后来回摆动,使肩内旋。

图9-41 内旋摆动

A.方法之一;B.方法之二

13.外旋摆动(图9-42)

图9-42 外旋摆动

(1)作用:增加肩外旋活动范围。

(2)患者体位:仰卧位,肩外展,屈肘90°。

(3)治疗者位置及操作手法:站在患肩外侧,上方手握住前臂远端及腕部,下方手放在肱骨头前面。下方手固定肩部并稍向下加压,上方手将前臂向床面运动,使肩外旋。

(四)胸锁关节操作要领

1.前后向滑动(图9-43)

图9-43 前后向滑动

(1)作用:增加锁骨回缩。

(2)患者体位:仰卧位,上肢放于体侧,屈肘,前臂放在上腹部。

(3)治疗者位置及操作手法:站在床头,双手拇指放在锁骨内侧前方,其余四指自然分开放在胸前。拇指向后推动锁骨。

2.上下滑动(图9-44)

(1)作用:增加锁骨上下活动范围。

(2)患者体位:仰卧位,上肢放于体侧。

(3)治疗者位置及操作手法:站在患侧,双手拇指放在锁骨内侧下方,其余四指放在锁骨上方。双手同时将锁骨向上(头部)或向下(足部)推动。

图9-44 上下滑动

(五)肩锁关节、肩胛胸壁关节操作要领

1.肩锁关节后前向滑动(图9-45)

图9-45 肩锁关节后前向滑动

(1)作用:增加肩锁关节活动范围。(2)患者体位:坐位,上肢自然下垂。

(3)治疗者位置及操作手法:站在患肩后方,内侧手拇指放在锁骨外侧端的后面,其余四指放在锁骨前面,外侧手放在肩胛骨肩峰的前后面。外侧手固定肩峰,内侧手向前推动锁骨。

2.肩胛胸壁关节松动手法(图9-46)

(1)作用:增加肩胛骨活动范围。

(2)患者体位:健侧卧位,患侧在上,屈肘,前臂放在上腹部。

(3)治疗者位置及操作手法:面向患者站立,上方手放在肩部,下方手从上臂下面穿过,拇指与四指分开,固定肩胛骨下角。双手同时向各个方面活动肩胛骨,使肩胛骨做上抬、下降、前伸(向外)、回缩(向内)运动,也可以把上述运动结合起来,做旋转运动。

图9-46 肩胛胸壁关节松动手法

二、肘部关节

(一)解剖学概要

肘部关节解剖学参阅第1章第二节。

(二)运动学概要

肘关节的生理运动包括屈、伸;桡尺近端关节与桡尺远端关节共同作用,可以旋转(包括旋前和旋后)。附属运动包括分离牵引,长轴牵引,前后向滑动,后前向滑动以及侧方滑动等。

(三)肱尺关节操作要领

1.分离牵引(图9-47)

(1)作用:增加屈肘活动范围。

(2)患者体位:仰卧位,屈肘90°,前臂旋后位。

(3)治疗者位置及操作手法:站在患侧,上方手放在肘窝,手掌接触前臂近端,掌根靠近尺侧,下方手握住前臂远端和腕部背面尺侧。

松动手法:下方手固定,上方手向足侧推动尺骨。

图9-47 分离牵引

2.长轴牵引(图9-48)

图9-48 长轴牵引

(1)作用:增加屈肘活动范围。

(2)患者体位:仰卧位,肩稍外展,屈肘90°,前臂旋前。

(3)治疗者位置及操作手法:站在患侧,内侧手握住肱骨远端内侧,外侧手握住前臂远端尺侧。内侧手固定,外侧手沿着长轴牵引尺骨。

如果患者屈肘90°有困难,可以在屈肘终点处完成这一手法。治疗者一手固定肱骨远端内侧,另一手握住前臂远端尺侧做长轴牵引。

3.侧方滑动(图9-49)

(1)作用:增加肱尺关节的侧方活动。

(2)患者体位:仰卧位,肩外展,伸肘,前臂旋后。

(3)治疗者位置及操作手法:站在患侧,上方手放在肱骨远端外侧,下方手握住前臂远端尺侧。上方手固定,下方手向桡侧推动尺骨。

图9-49 侧方滑动

4.屈肘摆动(图9-50)

图9-50 屈肘摆动

(1)作用:增加屈肘活动范围。

(2)患者体位:仰卧位,肩外展,屈肘,前臂旋前。

(3)治疗者位置及操作手法:站在患侧,上方手放在肘窝,下方手握住前臂远端。上方手固定,下方手将前臂稍做长轴牵引后再屈曲肘关节。

5.伸肘摆动(图9-51)

(1)作用:增加伸肘活动范围。

(2)患者体位:仰卧位,肩外展,前臂旋后。

(3)治疗者位置及操作手法:站在患侧,上方手放在肘窝,下方手握住前臂远端尺侧。上方手固定,下方手在伸肘活动受限的终点摆动。

图9-51 伸肘摆动

(四)肱桡关节操作要领

1.分离牵引(图9-52)

图9-52 分离牵引

(1)作用:增加肱桡关节的活动范围,增加屈肘和伸肘。

(2)患者体位:仰卧位,肩外展,屈肘90°,前臂中立位。

(3)治疗者位置及操作手法:站在患侧,上方手放在肘窝,下方手握住前臂远端和手腕。下方手固定,上方手向外侧推动桡骨,使肱桡关节分离。

如果肱桡关节比较僵硬,上方手的手掌可以放在前臂近端桡侧,操作方法相同。

2.长轴牵引(图9-53)

(1)作用:增加肱桡关节的活动范围,增加屈肘和伸肘。

(2)患者体位:仰卧位,肩外展,肘关节在伸肘活动受限处,前臂旋后。

(3)治疗者位置及操作手法:站在外展上肢及躯干之间,内侧手握住肱骨远端,外侧手握住前臂远端桡侧。内侧手固定,外侧手沿桡骨长轴向远端牵拉。

图9-53 长轴牵引

3.侧方摆动(图9-54)

图9-54 侧方摆动

(1)作用:增加伸肘。

(2)治疗者位置及操作手法:站在患侧,上方手放在肱骨远端内侧,下方手握住前臂远端桡侧及腕部。

(3)松动手法:上方手固定,下方手将前臂向尺侧摆动。

(五)桡尺近端关节

1.长轴牵引(图9-55)

(1)作用:一般松动。

(2)患者体位:仰卧位或坐位,屈肘,前臂旋后。

(3)治疗者位置及操作手法:面向患者站立,双手分别握住桡骨和尺骨的远端。

(4)松动手法:一手固定,另一手将桡骨或尺骨沿长轴牵引。

图9-55 长轴牵引

2.前后向滑动(图9-56)

图9-56 前后向滑动

(1)作用:增加前臂旋前的活动范围。

(2)患者体位:仰卧位或坐位,伸肘,前臂旋后。

(3)治疗者位置及操作手法:面向患者站立,双手分别握住桡骨和尺骨近端,拇指在上,四指在下。一手固定尺骨,另一手向背侧推动桡骨。

3.后前向滑动(图9-57)

(1)作用:增加前臂旋后活动范围。

(2)患者体位:仰卧位,稍屈肘,前臂中立位。

图9-57 后前向滑动

(3)治疗者位置及操作手法:面向患者站立,上方手拇指放在桡骨小头处,四指放在肘窝,下方手握住前臂远端及腕部。上方手向掌侧推桡骨小头(图9-57A)。

上述手法也可以在坐位操作。患者坐在治疗床一侧,肩稍外展,屈肘,前臂旋前放在床上。治疗者站在患者对侧,一手握住肘部固定,另一手放在桡骨近端,掌根部放在桡骨小头处向掌侧推动桡骨。坐位手法强度比卧位大,常用于关节明显僵硬的患者(图9-57B)。

4.前臂转动(图9-58)

(1)作用:增加前臂旋转活动范围。

(2)患者体位:仰卧位或坐位,屈肘90°,前臂中立位。

(3)治疗者位置及操作手法:站在患侧,上方手放在肱骨远端,下方手握住前臂远端掌侧。上方手固定,下方手将前臂旋前或旋后摆动。

图9-58 前臂转动

三、腕部关节松动手法

(一)解剖学概要

腕部关节解剖参阅第1章第二节。

(二)运动学概要

腕部关节的生理运动包括屈腕(掌屈)、伸腕(背伸),桡侧偏斜(外展)、尺侧偏斜(内收),以及旋转等。附属运动有分离牵引,前后向滑动,后前向滑动,侧方滑动等。

(三)桡尺远端关节操作要领

1.前后向滑动(图9-59)

(1)作用:增加前臂旋前活动范围。

(2)患者体位:仰卧位或坐位,前臂旋后。

(3)治疗者位置及操作手法:面向患者,双手分别握住桡骨和尺骨的远端,拇指在掌侧,其余四指在背侧。尺侧手固定,桡侧手拇指将桡骨远端向背侧推动。如果关节僵硬比较明显,可以改拇指为鱼际推动桡骨。

图9-59 前后向滑动

2.后前向滑动(图9-60)

(1)作用:增加前臂旋后活动范围。

(2)患者体位:仰卧位或坐位,前臂旋前。

(3)治疗者位置及操作手法:双手分别握住桡骨和尺骨远端,拇指在背侧,其余四指在掌侧。桡侧手固定,尺侧手拇指将尺骨远端向掌侧推动。如果关节僵硬比较明显,可以把拇指改为用鱼际推动尺骨。

图9-60 后前向滑动

(四)桡腕关节操作要领

1.分离牵引(图9-61)

(1)作用:一般松动,缓解疼痛。

(2)患者体位:坐位,前臂旋前放在治疗床上,腕关节中立位伸出床沿。前臂下可垫一毛巾卷。

(3)治疗者位置及操作手法:一手握住前臂远端固定。另一手握住腕关节的近排腕骨处,向远端牵拉腕骨。

图9-61 分离牵引

2.前后向滑动(图9-62)

(1)作用:增加屈腕活动范围。

(2)患者体位:坐位或仰卧位,屈肘90°,前臂和腕关节中立位。

(3)治疗者位置及操作手法:一手握住手背近排腕骨处固定,另一手掌根部放在前臂远端桡侧的掌面,向背侧推桡骨。

图9-62 前后向滑动

3.后前向滑动(图9-63)

(1)作用:增加伸腕活动范围。

(2)患者体位:坐位或仰卧位,屈肘90°,前臂和腕关节中立位。

(3)治疗者位置及操作手法:一手固定近排腕骨掌侧,另一手握住前臂远端桡侧的背面,向掌侧推动桡骨。

4.尺侧滑动(图9-64)

(1)作用:增加腕桡侧偏斜的活动范围。

(2)患者体位:坐位或仰卧位,伸肘,前臂和腕关节中立位伸出治疗床沿。

(3)治疗者位置及操作手法:一手固定前臂远端,另一手握住近排腕骨桡侧,并向尺侧推动。

图9-63 后前向滑动

图9-64 尺侧滑动

5.桡侧滑动(图9-65)

(1)作用:增加腕尺侧偏斜的活动范围。

(2)患者体位:坐位或俯卧位,以俯卧位为好。肩外展,内旋,伸肘,前臂旋前,腕中立位伸出床沿。

(3)治疗者位置及操作手法:一手固定前臂远端尺侧,另一手握住近排腕骨尺侧,并向桡侧推动。

6.旋转摆动(图9-66)

(1)作用:增加腕关节旋转活动范围。

(2)患者体位:坐位或仰卧位,屈肘90°,前臂和腕中立位。

(3)治疗者位置及操作手法:一手握住前臂远端固定,另一手握住近排腕骨,将腕骨顺时针转动或逆时针转动。

图9-65 桡侧滑动

图9-66 旋转摆动

(五)腕骨间关节松动手法

1.前后向滑动(图9-67)

图9-67 前后向滑动

(1)作用:增加腕骨间关节活动范围,增加屈腕活动范围。

(2)患者体位:坐位,前臂旋后,腕中立位。

(3)治疗者位置及操作手法:面向患者,双手拇指分别放在相邻腕骨的掌面,示指放在相应腕骨的背面。一手固定,另一手向背侧推腕骨。

2.后前向滑动(图9-68)

(1)作用:增加腕骨间关节活动范围,增加伸腕活动范围。

(2)患者体位:坐位,前臂旋前,腕中立位。

(3)治疗者位置及操作手法:面向患者,双手拇指分别放在相邻腕骨的背面,示指放在相应腕骨的掌面。一手固定,另一手向掌侧推动腕骨。

图9-68 后前向滑动

四、手部关节

(一)解剖学概要

手部关节解剖概要参阅第1章第二节。

(二)运动学概要

手部关节的生理运动包括屈、伸,内收、外展,拇指对掌等。附属运动包括分离牵引,长轴牵引,以及各方向的滑动等。

(三)操作要领

1.腕掌长轴牵引(图9-69)

(1)作用:一般松动,缓解疼痛。

(2)患者体位:坐位,前臂旋前放在治疗床上,腕部伸出床沿,中立位。

(3)治疗者位置及操作手法:一手固定远排腕骨,另一手握住相对应的掌骨,向远端牵拉。

图9-69 腕掌长轴牵引

2.掌骨间关节前后向或后前向滑动(图9-70)

(1)作用:增加相邻掌骨间的活动。

(2)患者体位:坐位。前后向滑动时前臂旋后,后前向滑动时前臂旋前。

(3)治疗者位置及操作手法:面向患者,双手拇指放在相邻掌骨的远端,前后向滑动时,拇指在掌侧,四指在背侧;后前向滑动则相反,拇指在背侧,四指在掌侧。松动时,一手固定,另一手将相邻的掌骨由掌侧向背侧(前后向),或由背侧向掌侧(后前向)推动。

图9-70 掌骨间关节前后向或后前向滑动

3.掌指关节分离牵引(图9-71)

图9-71 掌指关节分离牵引

(1)作用:一般松动,增加掌指关节屈的活动范围。

(2)患者体位:坐位,前臂中立位放在治疗床上,腕中立位,掌指关节屈曲90°。

(3)治疗者位置及操作手法:一手固定掌骨远端,另一手握住指骨近端,将指骨向掌骨远端牵位。

4.掌指关节长轴牵引(图9-72)

图9-72 掌指关节长轴牵引

(1)作用:一般松动,增加掌指关节的屈伸活动范围。

(2)患者体位:坐位,前臂旋前放在治疗床上,腕中立位,手指放松。

(3)治疗者位置及操作手法:一手握住掌骨远端固定,另一手握住指骨近端,将指骨沿长轴向远端牵位。

5.掌指关节前后向或后前向滑动(图9- 73)

(1)作用:前后向滑动增加掌指关节屈曲,后前向滑动增加伸展。

(2)患者体位:坐位,前臂旋前或中立位放在治疗床上,稍伸腕,手指放松。

(3)治疗者位置及操作手法:一手握住掌骨远端固定,另一手握住指骨近端,将近端指骨向背侧(前后向)或向掌侧(后前向)推动。

图9-73 掌指关节前后向或后前向滑动

6.掌指关节侧方滑动(图9-74)

(1)作用:增加掌指关节内收、外展活动范围。

(2)患者体位:坐位,前臂旋前或中立位放在治疗床上,腕中立位,手指放松。

(3)治疗者位置及操作手法法:一手握住掌骨远端固定,另一手握住指骨近端的内外侧,将指骨向桡侧或尺侧来回推动。

图9-74 掌指关节侧方滑动

7.掌指关节旋转摆动(图9-75)

(1)作用:一般松动,增加掌指关节活动范围。

(2)患者体位:坐位,前臂旋前放在治疗床上,手指放松。

(3)治疗者位置及操作手法:一手握住掌骨远端固定,另一手握住指骨近端,将指骨稍做长轴牵引后再向掌侧转动,或向背侧转动。

图9-75 掌指关节旋转摆动

8.拇指腕掌关节长轴牵引(图9-76)

(1)作用:一般松动,缓解疼痛。

(2)患者体位:坐位,前臂中立位放在治疗床上,腕伸出床沿,中立位,可在前臂下垫一毛巾卷。

(3)治疗者位置及操作手法:一手握住远排腕骨的大多角骨固定,另一手握住拇指近端指骨,将拇指近端指骨沿长轴向远端牵拉。

图9-76 拇指腕掌关节长轴牵引

9.拇指腕掌关节前后向滑动(图9-77)

(1)作用:增加拇指腕掌关节屈的活动范围。

(2)患者体位:坐位,前臂旋后放在治疗床上。

(3)治疗者位置及操作手法:一手握住前臂远端及远排腕骨的大多角骨,另一手握住第1掌骨并向背侧推动。

图9-77 拇指腕掌关节前后向滑动

10.拇指腕掌关节后前向滑动(图9-78)

图9-78 拇指腕掌关节后前向滑动

(1)作用:增加拇指腕掌关节伸的活动范围。

(2)患者体位:坐位,前臂旋前放在治疗床上。

(3)治疗者位置及操作手法:一手握住前臂远端掌侧固定远排腕骨的大多角骨,另一手握住第1掌骨,向掌侧推动。

11.拇指腕掌关节尺侧滑动(图9-79)

(1)作用:增加拇指外展活动范围。

(2)患者体位:坐位,前臂中立位放在治疗床上,腕伸出床沿,中立位,拇指掌侧内收。

(3)治疗者位置及操作手法:面向患者站立,一手握住手舟骨及大多角骨固定,另一手握住第1掌骨,向尺侧推动。

图9-79 拇指腕掌关节尺侧滑动

12.拇指腕掌关节桡侧滑动(图9-80)

图9-80 拇指腕掌关节桡侧滑动

(1)作用:增加拇指对掌活动范围。

(2)患者体位:坐位,前臂旋后位放在治疗床上,腕中立位,拇指掌侧内收。

(3)治疗者位置及操作手法:面向患者站立,一手握住手腕背侧,手指放在舟状骨,大多角骨及第2掌骨近端固定,另一手放在第1掌骨处,将第1掌骨向桡侧推动。

13.近端指间关节和远端指间关节 操作手法相同。包括分离牵引、长轴牵引、前后向或后前向滑动、侧方滑动、旋转摆动。这些手法的治疗作用,治疗者操作手法与掌指关节相同,可参阅本节掌指关节相关内容。

(麦明泉 燕铁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