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白血病的病因病机认识比较统一,综合各家观点,结合笔者临床经验,可归纳为以下三种情况:
1. 因虚致病 认为本病是一种虚证,“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为其理论依据,由于正气虚损,复感外邪而发病,常表现为气血不足,倦怠乏力,头晕,动则心悸,低热,消瘦衰竭及出血等症状,类似“虚劳”病。其病位在肝、肾,而以肾为主。
2. 因病致虚 认为本病是实证,好发于青壮年,发病急骤,多伴有壮热,与中医的热证、实证、阳证等发病规律相似,邪气盛实为其本质。本病的发病原因为热毒或瘟毒,临床我们常称之为“邪毒”。邪毒入髓伤血,引起瘀血,表现为骨痛、胸骨压痛、肝脾肿大,骨髓中有白血病细胞极度增生,舌质紫暗等。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故可见贫血或血虚。气血两虚日久可致阴阳两虚,进而发展为阴阳两竭即全身衰竭,此即因病致虚。
3. 虚实夹杂 认为本病发病以前是正不胜邪,本虚标实,邪正相争贯穿于疾病的全过程。正盛邪却,为病退,邪盛正衰,为病进。
目前大多数中医血液病工作者倾向于虚实夹杂这一发病机制。由于人体正气虚弱,受到邪毒的侵袭,内因外因相互作用而发病:七情内伤、饥饿劳累、房事过度,损伤精髓、肝脾及三焦,使阴阳气血、脏腑功能失调,正气内虚,复感六淫外邪或温毒而致病。
此外还有人认为,白血病的病因乃热毒为本,体虚为标,这种热毒不是外感时令之温热毒邪,而是胎儿在孕育期母体内热过盛或罹患热病,热毒内着于胎,蕴蓄不散,深伏于胎儿精血骨髓之内,这就是白血病发生的内在基础。温热毒邪深伏骨髓,虽能消灼人体精血,但通过人体正气的调节,可维持相当长的时间不致发病。若温毒渐盛,超越了人体正气的调节能力,白血病即会因之而作。白血病为热郁骨髓有里外发,热毒迫血妄行则见斑疹与各种出血证候,热毒蕴结骨髓故常有关节骨痛。其病理变化为热结、耗血、动血、停瘀并存,涉及髓、血、营、气、卫五个层次,病情错综复杂,非一般温病可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