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寒热在白血病辨证论治中的应用

寒热在白血病辨证论治中的应用

时间:2023-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寒热辨证,在中医辨证治疗上具有重要意义,《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就是定下了治疗大法,寒证要用热剂,热证要用寒剂,两者的治法迥不相同。同样,在白血病的辨证治疗上也有很重要的意义。单从这一点来看,辨明寒热对白血病来说是相当重要的。以上是程仲龄对寒、热证辨别的一个精辟的阐述,我们即是以此为主来辨别白血病的寒热的,如口渴与不渴、脉之迟数等在白血病的寒热辨证中是相当重要的。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寒证与热证反映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阴盛或阳虚表现为寒证;阳盛或阴虚表现为热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盛则热,阴盛则寒。”《素问·调经论》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即是此意。张景岳认为“寒热乃阴阳之化也。”

寒热辨证,不能孤立地根据个别症状作判断,而是通过四诊对其相适应的疾病本身所反映的各种症状、体征的概括。具体地说,热证是指一组有热象的症状和体征;寒证是指一组有寒象的症状和体征。例如:发热,恶寒重,口淡不渴,舌苔薄白润,脉浮紧等一组寒象与体征,故应诊断为表寒证;恶寒,发热重,口微渴,舌边尖红赤,脉浮数等一组热象与体征,故应诊断为表热证。这里需要注意,恶寒、发热与寒证、热证不同。

寒热辨证,在中医辨证治疗上具有重要意义,《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就是定下了治疗大法,寒证要用热剂,热证要用寒剂,两者的治法迥不相同。同样,在白血病的辨证治疗上也有很重要的意义。白血病作为一类世界性的疑难病证,到现在还没有被完全攻克,从中医的角度分析,我们认为其属“温热病”的范畴,这就需要以寒热辨证为主来分析,定出治法,开具方药。笔者通过多年的观察发现,临床所见的白血病绝大部分为热证,只有少部分为寒证,当然也有寒热错杂的,但寒热错杂之证也是热多寒少。单从这一点来看,辨明寒热对白血病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分出寒热后,就要再根据特殊的兼证结合舌脉分出具体的证型,如气阴两虚、热毒内盛、毒热内蕴、阴虚火旺等。临床所分的证型不一样,则这里面的“寒”、“热”所占比重也不一样,有的为纯热(实热)、有的为虚热、有的热挟湿,有的寒热错杂,如此就要区别对待,对证用药,药证相合,效自高矣。

另外,寒热不光可以错杂,它们之间还可以相合转化。尤其是急性白血病的临床表现繁杂且没有特征性表现,病情发展变化亦较快,给临床准确辨证分型带来一定的难度。所以这就要求医者一定要有爱心和耐心,更要细心,还要有责任心,抓住主证,方能准确辨证,合理施治。笔者临床非常重视在动态中观察患者的病情,从整体上动态辨证施治,也就是说要求患者定期(一般间隔为7天)复诊或联系,根据每次反馈的情况重新辨证,重新制订治法(总的治法不变),如此更有针对性,能更好地切合病机之变化,自然效果就高。

辨别白血病的寒热证,不能孤立地根据某一症状做判断,应对疾病的全面表现进行综合观察,动态地、整体地、宏观地去观察分析,尤其是寒热的喜恶,口渴与不渴,面色的赤白,四肢的凉温,二便、舌象、脉象等方面更为重要。如清· 程仲龄《医学心悟·寒热虚实表里阴阳辨》说:“一病之寒热,全在口渴与不渴;渴而消水与不消水;饮食喜热与喜冷;烦躁与厥逆;溺之长短赤白;便之溏结;脉之迟数以分之。假如口渴而能消水,喜冷饮食,烦躁,溺短赤,便结脉数,此热也。假如口不渴或假渴而不能消水,喜饮热汤,手足厥冷,溺清长,便溏,脉迟,此寒也。”

以上是程仲龄对寒、热证辨别的一个精辟的阐述,我们即是以此为主来辨别白血病的寒热的,如口渴与不渴、脉之迟数等在白血病的寒热辨证中是相当重要的。

当然,白血病的病机复杂,病情亦是千变万化,有一些病情临床是不可预料的,但是只要医患结合,分辨好寒热,再配合其他辨证方法综合考虑,用药治之,一般都会取得好的理想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