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是白血病的常见症状之一,尤其见于AL患者或化疗后骨髓受抑期患者。出血的程度不一,部位可遍及全身,约1/3患者起病时即有出血倾向,可见瘀斑、出血点、便血、鼻衄(鼻出血)、视网膜出血及牙龈出血及妇女月经不止等,重者可有尿血、咯血,甚者会有颅内出血。白血病出血的发生率在67%~75%,死于出血者占35%~44%,其中死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者占20%~25%。血小板数减少是引起出血的主要原因,也与白血病细胞浸润、感染、化疗及凝血机制有关。
中医认为出血是血不循经而溢于脉外,出血部位有上、下之分,病因上有虚、实、瘀之源。三者可单独出现,亦可同时存在,相互交错,寒热夹杂,故临床必须仔细辨证施治方有好的效果,不能见血止血。白血病出血的病机笔者总结了以下三点:一是血热,包括实热和阴虚内热,道理很简单也很容易理解,血中有热,热则迫血妄行,血不循常道,而溢于脉外,故见出血;二是气虚不足以统摄血液。《血证论·吐血》中说“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血为气之守,气得之而静谧。”气是行血和摄血的,所谓“气能行血”是指气的推动作用是血液正常循行的动力,所谓“气能摄血”是指气对血有统摄作用,使其正常的循行于脉管之中而不逸于脉外,气摄血实际上是脾统血的作用,当机体气虚到一定程度,则血无所主,就好像脱缰的野马一样,脱陷妄行,导致出血;三是体内瘀血留滞,脉道不畅,影响血液正常运行使其溢于脉外,而见出血。《血证论·吐血》说:“既有瘀血踞住,则新血不能安行无恙,终必妄走而吐溢矣。”对于出血我们常用的治疗方法如下:
1. 一般治疗措施 在血小板数≤20×109/L时应卧床休息;保持大便通畅;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应减少骨髓穿刺、注射次数;宜进食软食,以免伤及口腔黏膜;保持鼻腔湿润,可用香油或液状石蜡适量滴鼻。
2. 滋阴生血胶囊口服(我院内部制剂) 一般每次5粒,每日3次,根据血象的轻重可逐渐加量,重者可用至每次10粒,每日3次。该药主要由何首乌、土大黄、三七粉等组成,具有滋阴益气,补肾健脾,生血止血的功效,能促进骨髓造血功能,提高免疫力,从而达到保护和提升血小板的目的,为治疗各种因血小板低下引起的出血之通用方,经20多年临床验证,疗效确切,如再辨证配合口服汤药,则效更佳。
3. 血热属实的出血可用下方 水牛角12g,地黄15g,白芍10g,牡丹皮10g,炒栀子12g,山豆根8g,白花蛇舌草30g,女贞子10g,旱莲草10g,茜草10g,白茅根10g,仙鹤草12g,紫草10g,炒地榆10g,每日1剂,水煎服;如出血症状明显和(或)血小板≤30×109/L时,需先止血治标以救急,可适当选用炭类止血药,如棕榈炭、血余炭、地榆炭、藕节炭等,待血止之后再从本调理缓缓收功。如血出量大、失血症状明显和(或)血小板≤20×109/L,则需及时输注血小板。
4. 气虚不固、脾不统血的出血较常见,症见反复出血,神疲乏力,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或萎黄,食欲不振,舌质淡,脉细弱。可选用归脾汤或八珍汤加减,亦可直接服用归脾丸或八珍丸这两种中成药,最好选用浓缩丸,每次10粒,每日3次。
5. 血瘀所致出血可根据瘀血的轻重并参考血常规检查结果,适当予以活血化瘀药,瘀血去则新血生,脉道畅通,出血自止。如以血府逐瘀汤加减,常用药:当归、地黄、川芎、白芍、桃仁、红花、柴胡、枳壳、牛膝等;疼痛甚加乳香、没药、丹参等,出血加蒲黄、地榆、大蓟、小蓟等。
要特别指出的是,临床运用活血化瘀药治疗白血病出血,一定要仔细审证求因,辨证确属血瘀所致,仔细斟酌药量后,方可应用。因白血病患者出血大多数为前两种病因所致,且多气血亏虚较甚,如过用误用活血类药,很有可能出现意外,所以不可不慎。笔者常用四物汤加味,方中川芎一味用量不可过大,一般以3g起用,通常用量为5g,即使确有血瘀,也应由小剂量缓缓加量,并加党参、黄芪等以扶正益气,每获良效。
6. 女性患者血象低,月经不止者可用下方 黄芪30~60g,升麻6g,柴胡6g,当归12g,三七粉(冲服)3g,红参15g或西洋参15g(视病人体质定夺),炙甘草10g,仙鹤草30g,乌梅12g,生姜3片,大枣4枚,水煎服,每日1剂。月经止后续进2剂以巩固之。
7. 笔者临床还有一经验方,专治白血病患者鼻衄(即鼻出血),屡用屡验。具体方法 取鲜藕300~500g,切碎轻捣,用干净纱布包扎后挤压取汁,约150ml,盛容器中置火上缓慢加热,但勿使沸腾,以此加热的藕汁冲服三七粉、玳瑁粉各2g,每日2次,早晚分服,5天为1个疗程。此方对急性白血病导致的鼻衄总有效率为96.3%。
8. 还可以从饮食上调理,也能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如平时多吃一些花生衣(即花生仁表面的那层红皮)或连皮花生仁、大红枣等,其中属于阴虚与血热者宜常食清炖甲鱼与乌鱼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