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

时间:2023-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 患者于1999年2月中旬在大庆市医院经骨髓穿刺确诊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当时未治疗。随即又至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重新骨穿复查最终确诊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住院经5个疗程化疗,取得部分缓解。据此将祛白胶囊减为每次5粒,每日3次,余药不变继续服用,以巩固治疗。嘱药物继续服用以资巩固治疗。服药至今病情稳定,查血常规亦正常。

曹梅江,女,25岁,黑龙江省大庆市人,病案号1747。

【初诊日期】1999年7月24日。

【现病史】 患者于1999年2月中旬在大庆市医院经骨髓穿刺确诊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当时未治疗。随即又至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重新骨穿复查最终确诊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1),住院经5个疗程化疗,取得部分缓解。为进一步治疗,来我院寻求中医治疗。

【临床表现】乏力,纳差,喜凉饮,头晕心悸,时畏寒,伴低热、牙龈出血,全身骨痛,大便每日2~3次,小便可。

【诊察所见】面黄少华,舌质淡,脉芤数无力。体检检查记录:体温36.7℃,呼吸18次/分,脉搏98次/分,血压115/80mmHg。轻度贫血貌,皮肤及巩膜无黄染,无出血点,未及肿大的淋巴结,胸骨下段轻压痛,心肺听诊无异常,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未及,余未见明显异常。

【实验室检查】1999年7月20日查血常规示:白细胞3.8×109/L,血红蛋白100g/L,血小板87×109/L。

【证候分析】该患者因素体正气亏虚,邪毒乘虚而入,耗伤气血,伤及骨髓而发病。气血亏虚,不能上荣于面,故面黄无华;气虚不能荣卫全身,故见周身乏力;气虚易致阳虚,阳虚不能卫外故觉周身乏力、畏寒;邪毒入里,耗伤阴液,阴津亏虚,虚火内生,火旺伤络,血溢脉外,故见牙龈出血;“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血运无力,血行不畅,日久则气滞血瘀,瘀血阻络,故觉胸骨处压痛。舌质淡,脉芤数无力,均为气血不足之征象。

【中医辨证】邪毒入髓,气血两虚。

【治法】解毒透邪,益气养血。

【方药】

1. 祛白胶囊:3瓶 每次3粒,每日3次。

2. 益血方(即现在我院内部制剂补气养血丸)加阿胶30g,苍术15g,上药2料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9g,每次1丸,每日3次。

3. 特制胶囊 (为笔者根据每位患者的不同病情而拟方配制,药物组成不固定):300粒 每次3粒,每日3次。

4. 归脾丸(浓缩丸):4瓶 每次8粒,每日3次。

5. 明目地黄丸(浓缩丸):4瓶 每次8粒,每日3次。

6. 资生丸:4瓶 每次8粒,每日3次。

【方解】上用药方案中,祛白胶囊清热解毒,益气导滞,可深入体内清解邪毒并托毒外出,控制体内幼稚细胞;益血丸具有滋阴益气,补血养血之功,加阿胶增强益气补血之力,苍术健脾行气,以防药物过于滋腻碍胃,合用可改善脏腑功能,缓解临床诸症;特制胶囊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针对血内邪毒辅助祛白胶囊起治疗作用。以上三药起主要治疗作用。归脾丸益气补血,健脾养心;明目地黄丸滋肾养肝,柔肝明目,可辅助增强滋阴之功;资生丸具健脾和胃之功,可顾护胃气,增进脾胃摄纳。诸药合用,益气扶正,解毒祛邪,使正复邪祛则病自痊。

【复诊记录】

二诊,1999年8月19日。患者来电诉服药后偶有恶心等不适,嘱用生姜汁兑温开水送服药物以止呕。查血常规示:白细胞7.8×109/L,红细胞3.45×1012/L,血红蛋白115g/L,血小板173×109/L。目前经服药后气血已渐复,血象已完全正常,故暂停益血方蜜丸、归脾丸及明目地黄丸,改服凉血养阴方(即现在我院内部制剂解毒凉血扶正丸)为蜜丸以加强解毒化瘀之功效;另再加服滋阴生血胶囊(我院内部制剂)每次3粒,每日3次以维护血象。

三诊,1999年9月8日。当日查血常规示:白细胞15.8×109/L,血红蛋白115g/L,血小板191×109/L,外周血片未见幼稚细胞。白细胞稍高,但病情尚稳定,乏力纳差等症有较大改善,低热亦退,余无明显不适。此气血已渐复,但邪毒未清之征。据此将祛白胶囊加至每次6粒,每日3次,余药不变继续服用。

四诊,1999年9月18日。查血常规示:白细胞5.2×109/L,红细胞3.82×1012/L,血红蛋白123g/L,血小板161×109/L,未见幼稚细胞。诉现已不觉头晕,纳饮正常,骨痛亦有减轻,二便调,余无不适。据此将祛白胶囊减为每次5粒,每日3次,余药不变继续服用,以巩固治疗。

五诊,1999年10月31日。服药至今,诸症悉有减轻,但觉乏力和轻微骨痛。此为虽气血渐复,但仍未充盛,加之仍有余邪未清所致。10月30日查血常规示:白细胞3.4×109/L,血红蛋白122g/L,血小板156×109/L,白细胞稍有下降。遂将祛白胶囊减为每次3粒,每日3次,余药不变继续服用。

六诊,2000年2月27日。2月25日查血常规示:白细胞5.9×109/L,血红蛋白126g/L,血小板184×109/L,中性粒细胞,0.65,淋巴细胞,0.30,血象已经完全正常。但仍时感乏力、骨痛,有时恶心,余尚无明显不适。此为邪毒恋体日久,气虚难以短期恢复,加之体内瘀阻仍未尽除所致,故应加强益气化瘀之力。据此处方如下:①西洋参5g×30包,每次1包,每日1次,开水冲泡代茶饮以益气滋阴;②维生素B6片,每次2片,每日3次;③活络效灵丹,每次1丸,每日2次以祛瘀止痛。余药不变继续服用。

七诊,2000年4月7日。3月24日查血常规示:白细胞4.3×109/L,红细胞3.79×1012/L,血红蛋白124g/L,血小板174×109/L。血象完全正常,病情基本稳定,3月25日化疗结束后至今寐差梦多,右下肢酸胀不适,遇寒、入夜后酸胀甚,记忆力减退,时伴胃胀、恶心。此化疗药重伤气血,致气血亏虚,筋脉失养则肢体酸胀不适;肾精亏损,脑府失充则寐差梦多,记忆力减退;脾胃失和,胃气上逆则胃胀恶心。据此将凉血养阴方蜜丸改为每次1丸,每日3次以防祛邪之力太强,复伤正气;明目地黄丸加至每次10粒,每日3次以增强补肾的作用;另停服资生丸易为保和丸以消食和胃。余不变继服用。

八诊,2000年4月28日。4月19日查血常规示:白细胞8.5×109/L,血红蛋白127g/L,血小板216×109/L。七诊时症状均有减轻,近3日来偶感骨痛、肌肉痛,下肢酸软,记忆力下降,余无不适。据此易明目地黄丸为服六味地黄丸以滋阴专补肝肾。余药不变继续服用。上药物调整服用2周后,来电诉下肢酸软等症已基本消失。嘱药物继续服用以资巩固治疗。

九诊,2001年7月4日。服药至今病情稳定,查血常规亦正常。诉5日前感冒,发热39℃,予输液治疗后热退,现感头痛乏力,骨痛,纳少无味,寒热往来,此为邪入少阳,正邪相争所致,治以和解少阳、发表透邪为主,处方如下:柴胡15g,黄芩10g,半夏10g,党参20g,金银花30g,菊花10g,荆芥10g,大青叶30g,甘草10g,滑石12g,谷芽12g,防风10g,生姜3片,3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5日后患者来电诉上方服2剂后即觉诸症均有减轻,3剂服完后不适症状全无。中医辨证用药之妙可见一斑。嘱余药不变继续服用,以资巩固。

十诊,2003年9月7日。服药至今已4年,期间病情基本稳定,无明显不适,查血常规亦正常。现药物已减为每日两次服用,询问何时可以停药。此时从症状、血象观察知气血已经恢复,邪毒亦清,但本病为疑难恶疾,仍恐有余邪未清,为防邪毒复起,故嘱药物需再续服半年左右。半年后复查骨穿,血常规正常,即可停药。

十一诊,2004年2月12日。病人来电诉现各方面均正常,无任何不适的症状及体征。现凉血养阴方蜜丸及其他辅助药物已停,每日只服用祛白胶囊和滋阴生血胶囊以巩固疗效。

2005年6月12日,回访得知其药物已停服近1年,诉身体无任何不适,定期查血常规均在正常范围内,已经康复。自初诊至今已存活7年余。

【按语】笔者认为本病主要由于正气亏虚,邪毒入侵所致,但较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其他类型来说,M1型多有血瘀痰凝的内在病机,因此在治疗上除予以解毒透邪、益气养血外,兼以活血化痰,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本例即是如此,治疗颇坎坷,但经多次辨证施治、及时调药,加上患者的积极配合,坚持用药,终获良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