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医理论与再生障碍性贫血辨证治疗

中医理论与再生障碍性贫血辨证治疗

时间:2023-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临床表现为贫血、出血、发热和感染。其中贫血贯穿本病的全过程,出血、发热与感染则受贫血的影响,可显示出轻重之别。中医根据再障的病变特点,临床上将以贫血为主要表现的患者归属于“虚劳”的范畴;出血明显时则应以“血证”论治。因而中医对再障的治疗必须要紧紧抓住“贫血”,如此才能立足从本论治,这也正是治疗再障的关键。

再生障碍性贫血(AA),简称再障,是由化学、物理和生物等多种病因或某些不明原因引起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及微环境以及免疫机制改变,导致以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综合征。临床表现为贫血、出血、发热和感染。这是西医对再障的认识,该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已在基础知识篇中讲述,在此不再赘述。

再生障碍性贫血按其临床表现,属中医“虚劳”“血虚”“血证”“发热”等范畴,中医学对造血理论有独特的认识,将血的化生主要归属于中焦和下焦。下焦与造血的关系主要是指肾的作用,如《素问》说:“肾藏精,血为精所化”,“肾虚则精亏血少”,指出了本病的发病与肾虚有关,这对本病的中医治疗有指导作用。张机在《金匮要略方论》中说:“男子面色薄,主渴及亡血,脉浮者,里虚也”,又说:“面色白,时暝兼衄,少腹痛,此为劳使之然。”这与本病的临床表现相似,也点出了病因之一——“劳”。《医宗必读》作者李中梓说:“夫人之虚,不属于气,即属于血,五脏六腑莫能外焉,而独举脾肾焉,水为万物之源,土为万物之母,两脏安合,一身皆活,百疾不生”,这指出了本病的病位在脾肾,对中医的辨证施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严用和在《济生方》中记载:“夫血之妄行也,未有不因热之所发,盖血得热则澹溢。”这阐明了血证的病因病机,与热邪内盛有关。

再障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贫血、出血、发热与感染”。由于造血功能受影响的程度不同,发病有缓有急,患者的临床表现亦各自有异。其中贫血贯穿本病的全过程,出血、发热与感染则受贫血的影响,可显示出轻重之别。中医根据再障的病变特点,临床上将以贫血为主要表现的患者归属于“虚劳”的范畴;出血明显时则应以“血证”论治。而发热与感染则分别以“内伤发热、感冒、咳嗽、泄泻、淋证、疮疡、疔疮走黄”等方面立法用药。这些不同的措施是再障病变过程中不同证候辨证施治的具体体现。这就与西医不分证型一概用激素治疗的一刀切方法有了本质的区别。我想即使不是中医师,普通百姓也应该能明白其中的道理,拿感冒来说,同样是患了感冒但是他咳嗽,流清鼻涕,还怕冷,而你却发热,肌肉酸痛,没精神,流黄鼻涕,症状就是不一样,为什么呢?证型不一样!既然证型不同,那发病的病因病机就绝对不同,用同样的药物或治疗方法,肯定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再障也是一样的,同是再障这个病,不同的患者之间的症状却不一样,自然治疗的药物就不一样,这就是中医的辨证施治。根据每个患者的不同情况辨证分析、辨证用药,若药证相应了,疗效自然就好,这是毋庸置疑的。

如果从标本的角度来说,“贫血”应是再障之本,而“出血、发热与感染”则是其标。因而中医对再障的治疗必须要紧紧抓住“贫血”,如此才能立足从本论治,这也正是治疗再障的关键。当然,在一定情况下也不能忽视标症在本病中的地位。

中医对本病朴素而正确的理论认识为我们治疗再障提供了辨证的依据。笔者认为,再障属中医“虚劳”中之血虚范畴。临床上根据血虚的发病情况可分为两个阶段,轻度的或初期的血虚证为心、肝、脾受累阶段,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的生理功能失常,出现相应的症状,如心慌失眠,头晕目眩,倦怠乏力等;重度的或晚期的血虚证为肾受累阶段,肾主骨、骨生髓、髓生血等一系列生理功能失常,而致肾虚髓亏,生血受限,出现肾阳虚或肾阴虚的症状。但这两个阶段不适是截然不同的,有时是交互出现的,临床上应根据不同阶段所出现的主要证候,有所侧重的进行辨证治疗。

总之,在临床实践中,对再障的治疗要有整体观念,要抓住根本,分型而治,有的放矢是笔者治疗再障的总治则,而在其中最关键的治疗就是在脾肾二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