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孢子丝菌病
孢子丝菌病(sporotrichosis)是由申克孢子丝菌(sporotrichum schenckii)所引起的一种皮肤、皮下组织及其附近淋巴管慢性、化脓性炎症的深部真菌病。表现为沿淋巴走向分布的特征性结节、溃疡,皮下肿胀和慢性淋巴结炎,免疫受损者可出现播散性感染。我国于1916年发现本病,20世纪60年代以后全国各地相继报道大量病例。
【病因与发病机制】
孢子丝菌为一种土壤、木材及植物上的腐生菌。人与人之间甚少直接传染。患者主要为农民,也可在矿区及造纸厂工人中成批发生。
申克孢子丝菌为双态真菌,在自然界和实验室30℃条件下接种于Sabouraud琼脂培养基,呈白色菌落,并由白色菌落变成褐黑色。在机体组织中和37℃条件下,孢子丝菌以酵母菌样细胞而存在,外观呈圆形、球形,或雪茄烟状出芽生长,大小为2~6μm。皮肤接种可由穿透性损伤引起。细胞介导性免疫似可防止或限制病变向皮肤外其他部位扩散。反之,在免疫低下的宿主,则累及皮肤和远处多器官,累及肺、骨骼和关节者较为常见。
【临床表现】
1.皮肤孢子丝菌病
(1)局限性皮肤型(固定型):本型占20%,宿主抵抗力强,损害常固定于原发部位而不沿淋巴管扩散。损害好发于面部、颈部、躯干及眼睑等处。临床表现多样化,可呈结节、溃疡、疣状(图17-8)、痤疮样、浸润斑块、红斑脱屑等。患者可发生一种损害,也可以同时发生2种以上的损害。
(2)皮肤淋巴管型:占75%,大多先有外伤史。潜伏期5d至6个月,平均约3周。单侧上肢(图17-9)或下肢,尤以右手多见。①初疮,初发为圆形、质硬无痛的皮下结节,以后结节隆起,表面淡红到紫红,软化、溃破,表面有稀薄分泌物,溃疡边缘常呈紫黑色,谓之孢子丝菌病下疳。②继发损害,经1~3周,从初疮部位沿淋巴管向心性出现,数目数个至数十个,排列成串,病变发生于面部者,呈卫星状排列。发生于眼睑或鼻周围者,可成环状排列。日久淋巴管变硬,而附近淋巴结常不肿大。
图17-8 固定型皮肤孢子丝菌病
图17-9 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
2.播散型孢子丝菌病 很少见。初发隐袭,以皮肤淋巴管型开始,菌体随血行播散,侵犯皮肤及口咽、鼻黏膜,全身发生散在皮下结节,损害为成群分布,结节初起时坚硬,日久软化、溃破。
3.系统型孢子丝菌病 常见于糖尿病、肉样瘤及长期糖皮质激素使用者及AIDS患者,最常累及肺、骨、关节、眼、脑膜,肝、脾、肾、甲状腺,睾丸也可受累,预后差。可分为:①肺孢子丝菌病,吸入孢子所致,有肺门淋巴结肿大,咳嗽、咳痰、咯血、气喘、肺部影像学常见肺上叶空洞;②关节孢子丝菌病,血行播散,见于膝和较大关节,僵硬、疼痛及肿胀;③骨孢子丝菌病,侵犯长骨,局部疼痛和肿胀,影像学见有骨膜反应。
【实验室检查】
主要依据是真菌培养,3~5d即可长出灰褐色膜状菌落,镜下可找出直径2μm的细长分隔菌丝呈梅花样。病理检查见革兰阳性雪茄烟样或星状体可确定诊断。
【诊断与鉴别诊断】
皮肤淋巴管型诊断较易。对其他类型要进行真菌培养,阳性者方能确诊。本病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1.着色真菌病 本病不同的是结节或斑块表面多呈疣状,周围绕以浸润带,渗出物中可见黑头粉刺样小黑点。从分泌物镜检中可查到棕色成群、厚壁的圆形孢子。
2.疣状皮肤结核 结节表面呈疣状或乳头状,表面可有裂隙,从侧方挤压,可有少量脓液从裂隙中渗出。皮疹不沿淋巴管分布,脓液中可查到结核杆菌。
3.梅毒树胶肿 少见,初发亦为无痛的坚硬结节,表面暗红,排列不沿淋巴结走行。分泌物呈树胶状。既往有梅毒史,梅毒血清学检查阳性。
【治疗】
1.系统治疗
(1)伊曲康唑:100~200mg/d,连服2~3个月以上。
(2)特比萘芬:250~500mg/d,连服3个月。
(3)氟胞嘧啶:1.5~2g/d,分次口服,可与伊曲康唑合用,每日200mg,连续2~3个月。
(4)两性霉素B及两性霉素B脂质体:静脉给药,对皮肤淋巴管型、肺型及播散型孢子丝菌病均有较好的疗效。
(5)碘化钾:开始剂量为1g/d,逐渐加量至3g/d,损害消退后继续服1个月以防复发。对皮肤淋巴管型有效,较口服抗真菌药物的疗效差。
2.局部治疗
(1)2%碘化钾溶液湿敷或10%碘化钾软膏外用,损害消退后继续使用1个月左右,以防复发。
(2)10%聚维酮碘液外敷。
(3)0.25%的两性霉素B溶液损害内注射。
(4)局部损害考虑手术切除,或采用物理疗法、温热疗法或冷冻治疗。
【循证治疗选择】
碘化钾D,伊曲康唑(Itraconazole)C,特比萘芬(Terbinafine)D,氟康唑B,氟胞嘧啶(Flucytosine)E。
【预后】
固定型或淋巴管型若不治疗很少自愈,但一般不危及生命。若能及时诊断、适当治疗,可在1~3个月痊愈。播散型或内脏型如延误诊断或未及时治疗,可引起死亡。
二、皮肤着色真菌病
皮肤着色真菌病(chromomycosis)或着色芽生菌病(chromoblastomycosis),是由暗色真菌侵犯皮肤深部组织所引起的慢性肉芽肿性疾病,常位于小腿或足部,临床表现为疣状增生性斑块或结节,病程持久迁延。偶尔侵犯脑组织或其他脏器。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为暗色真菌感染,因菌丝的孢壁上有黑素而得名。最常见有裴氏瓶菌(图17-10),此外有紧密着色真菌、疣状瓶霉、卡氏枝孢霉。免疫受损者病情发展较快。由皮肤接种,自身接种发生,但未发现人与人之间传播。
【临床表现】
1.皮肤损害
(1)初发损害:在伤口愈合后数月至1年,在原刺伤处出现丘疹,逐渐增大变为结节,后融合成斑块,呈乌褐色,周围绕以紫红色浸润带。表面出现浅溃疡,上有柔软的疣状肉芽及稀薄的脓液渗出,表面附有褐色痂壳。
图17-10 裴氏瓶菌
(2)病情演变:病情发展缓慢,沿初发损害的周围不断发生新损害或沿淋巴发生成群的结节溃疡,可波及大部分或整个肢体,有的损害呈环状或马蹄状。延年日久,皮肤深部组织破坏,淋巴回流障碍,形成象皮肿。在足背、踝部、小腿、膝部易受摩擦部位,皮肤呈菜花状增殖(彩图17-3,图17-11)。
图17-11 着色真菌病
右足踝周见疣状皮损
2.发病特征
(1)好发部位:大多数患者有外伤史。本病好发于单侧上肢(国内71%)(手、腕、前臂)、下肢(国外68%)(足跟、膝及足背)等暴露处。
(2)自觉症状与病程:局部有不同程度的痒感。病程常数年、10年或数十年不愈。
(3)播散:个别病例可由血行播散引起皮肤广泛性损害,在头、耳、胸、背等处形成大小不等的结节。严重者侵犯神经系统,引起脑脓肿及脑膜炎。
3.临床分型 疣状皮肤结核样型(最多见)、乳头瘤型、斑块型、银屑病样型、树胶肿样型、足菌肿样型、象皮肿样型及瘢痕型。
【实验室检查】
从分泌物中尤其是小黑点处采取标本涂片直接镜检或组织病理检查,可发现暗色分隔厚壁的硬壳小体,有时可见棕色分隔菌丝,真菌培养有致病性暗色真菌生长。
【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皮损特点、好发部位、外伤史、直接镜检,较易诊断。必要时做真菌培养,或组织病理检查发现孢子,即可确诊。但需与下列疾病鉴别诊断。
1.疣状皮肤结核 疣状皮肤结核呈疣状增生,可化脓但不形成溃疡,皮损表面很少有厚痂,组织病理有典型的结核结节,真菌培养阴性。
2.肿瘤 病损呈斑块,疣状增生时易误诊为肿瘤,组织病理及真菌检查可区别。
3.足菌肿 是由真菌及放线菌等多种真菌感染引起,表现为慢性局限性皮肤肿胀、骨骼破坏、瘘管及窦道,感染常自手、足及臀部开始,脓液中可查出不同颜色的颗粒,通过真菌学检查可鉴别。
【治疗】
1.外科治疗 小面积损害可电灼或电凝固治疗。大面积损害可手术切除,手术后辅以内服抗真菌药。
2.物理治疗 局部温热疗法。着色真菌在39℃以上即停止生长,可用电热、蜡疗、红外线或中药坎离砂等方法加热至43~45℃,抑制或杀灭着色真菌,促进皮损消退。
3.局部治疗 局部外用10%~30%冰醋酸、3~6mg/ml两性霉素B、二甲亚砜液或复方酮康唑霜。
4.系统治疗 ①氟胞嘧啶(5-FC),50~100mg/(kg·d),3/d,因易耐药,故常与两性霉素B或唑类药物合用。②伊曲康唑,100~400mg/ d,连续3个月以上,愈后维持用药6~12个月。③氟康唑,200~400mg/d,口服或静脉滴注,连续3个月,后改口服150~300mg,维持用药6~12个月。④两性霉素B,0.5~1mg/(kg·d),注意不良反应。⑤特比萘芬,500mg/d,连用6~12个月,一些患者有效。⑥口服10%碘化钾溶液(用法同孢子丝菌病)。
【循证治疗选择】
伊曲康唑B,特比萘芬B,冷冻外科技术C,局部加热D,外科切除术D,氟胞嘧啶C,噻苯达唑E,两性霉素BE。
【预后】
早期治愈率高,预后好。一旦发展至晚期,病损面积较大或泛发者,治疗难度较大,疗效差且易复发。若发生癌变亦可转移致死亡。尽管有这些治疗方法,但对有些损害无效,最终需截肢。
三、足 菌 肿
足菌肿(mycetoma)又称马杜拉足(madura foot)。为皮下组织甚至骨骼的慢性化脓性疾病。病因有放线菌属、多种真菌,两类病原各占1/2。前者称放线菌性足菌肿,后者称为真菌性足菌肿。感染最常累及足部,偶尔可侵犯手和身体其他部位。
【病因与发病机制】
1.多种真菌和细菌 本病的病原可达20种以上的真菌和细菌。
(1)厌氧放线菌:主要为以色列放线菌。
(2)需氧放线菌:主要是诺卡菌。
(3)真菌:约占足菌肿的50%,致病菌种类繁多,常见的有甄氏外瓶霉、假性阿利什霉,有性期为波氏假性阿利什霉、烟曲霉、黄曲霉、马杜拉菌、灰色马杜拉菌等。
(4)细菌:包括葡萄球菌及链球菌等。
2.肉芽肿反应 病原体一旦被接种可诱发亚急性至慢性化脓性炎症应答,多为中性粒细胞增加,伴随肉芽肿性反应,脓肿形成。常引起骨骼和关节病变,并发展成纤维化瘘管,脓液排出各种颗粒,炎症沿筋膜面扩展,导致深部组织和骨骼破坏。
【临床表现】
潜伏期数周至数年,病程持续数十年。
1.典型三征 本病有三个突出的典型特征:①局限性皮肤肿胀、变形;②窦道形成;③颗粒状物通过窦道排出。本病应与着色真菌病、骨与关节结核相鉴别。
2.皮肤损害 初为皮下结节,继而与表皮粘连渐向深部侵入,形成暗红色脓肿,破溃流出脓液可找到白色、黄色、黑色、红色的颗粒。附近可相继出现多个类似皮损并形成多个瘘管,直到瘢痕形成。
3.好发部位 足菌肿常发生于足背(图17-12)和趾部;也可发生于手臂、胸部和臀部,可出现严重骨髓炎,发展缓慢,筋膜和骨骼常受累。
图17-12 足菌肿
手指骨骼和肌肉破坏性改变
(北京医科大学 李若瑜 王端礼提供)
4.发病特征 病因不同,但临床表现基本相同。病前有外伤史。皮疹此起彼伏、日久骨质破坏和死骨形成,足肿胀畸形而影响功能。
5.分类 ①葡萄球菌足菌肿,由细菌引起;②放线菌性足菌肿,由放线菌引起;③真菌足菌肿,由真正真菌引起。
【实验室检查】
脓液颗粒涂片,因菌种不同而异。真菌培养可鉴别(图17-13)。组织病理检查为化脓性肉芽肿性反应,脓肿中央可见颗粒、异物巨细胞及浆细胞。
图17-13 足菌肿病原菌的各种颗粒
【诊断与鉴别诊断】
足菌肿确诊需从组织标本中培养出致病菌,根据临床症状,脓液中有不同颜色颗粒应考虑本病。培养鉴定可明确致病菌,如放线菌性、细菌性、真菌性足菌肿。本病尚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1.皮肤结核病 可有结节、溃疡、疣状增生、瘘管、瘢痕及骨质破坏。但脓液中无“颗粒”,真菌直接镜检及培养阴性。
2.着色真菌病 可有瘢痕及象皮肿,亦好发于足部,但无瘘管形成,脓液中无“颗粒”,真菌培养菌种不同。
3.放线菌病 临床表现为多数窦道、瘢痕,脓液中有“硫黄颗粒”,培养为厌氧放线菌。
【治疗】
1.系统治疗
(1)葡萄球菌病:根据分离菌种选用敏感的抗菌药。
(2)放线菌性足菌肿:大剂量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青霉素600万~2 000万U,静脉滴注;或红霉素、四环素、链霉素。
(3)诺卡菌用复方磺胺甲唑(SMZco)、氨苯砜。
(4)真菌性足菌肿:提倡两种或两种以上抗真菌药联用,如伊曲康唑、氟康唑、酮康唑及氟胞嘧啶等药。
2.外科治疗 数目较少、局限有包膜的损害或侵犯骨质,破坏较大的损害均可采用外科手术切除治疗,大多数真菌性足菌肿最佳方法是手术治疗。外科手术目的是切开排脓,清除坏死组织或截去坏死骨质。同时需系统治疗,严重肢体破坏、影响生命的病例,可考虑截肢术。
【循证治疗选择】
甲氧苄啶-磺胺甲唑C,酮康唑C,伊曲康唑E,伊曲康唑及氟胞嘧啶E,两性霉素BE,氟康唑E。
【预后】
足菌肿损害特点是自局部向周围缓慢扩展,少数致病菌种可经血行播散,引起内脏感染,造成肢体残疾。本病病程长,治疗易复发。早期足菌肿患者用烧灼法对损害区域进行彻底清除,可以治愈。对进展期的患者,特别是真菌性足菌肿,常需要截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