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皮肤猪囊尾蚴病
皮肤猪囊尾蚴病(cysticercosis celluosae cutis)是猪肉绦虫的幼虫(囊尾蚴)寄生于皮下组织所致。猪囊尾蚴又称猪囊虫(bladderworm)。常见于猪肉绦虫病流行地区。猪是猪肉绦虫的天然中间宿主,而人既是中间宿主又是终末宿主。患者有进食未煮熟的带猪囊虫的猪肉和被虫卵污染的蔬菜、生水及其他食物。
【病因与发病机制】
人通过摄入带有虫卵或孕节的食物(异体感染),或虫卵或孕节从肠逆蠕动至胃(自体感染)而发生感染。卵孵化释出六钩蚴,后者进入全身循环,沉积于身体各处,如皮下组织、肌肉、内脏、眼、和脑组织中,形成囊肿。
【临床表现】
为散在孤立的无痛性结节,数个至数百个不等,直径为0.5~2cm,质硬有弹性,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常有钙化。如眼、脑、心肌受累可出现乳头出血、视物模糊、失明、癫和心肌功能障碍等症状。病理检查囊内见猪囊尾蚴(图18-4)。
【治疗】
1.手术切除 适用于囊肿数目不多者。
2.内服药
(1)阿苯达唑,每日15~20mg/kg,分2次口服,10d为1个疗程,一般需2~3个疗程。
(2)吡喹酮,20mg/kg,3/d,共2~3d,总量120~180mg/kg,2~3个月后重复用药。
图18-4 皮肤猪囊虫病
囊腔内含有猪囊尾蚴,并可见头节
【预后】
囊虫可侵入人体各个脏器,引起相应的症状,以侵入脑组织者最严重,可产生明显的神经精神症状与后遗症,重者危及生命。囊尾蚴的寿命一般为3~10年,个别达10~19年。肌肉囊尾蚴病病程在10年以上。经治疗预后已改观。
二、匐 行 疹
匐行疹(creeping eruption)又名皮肤幼虫移行症,其常见皮肤损害鉴别见表18-1。是动物线虫或钩虫的幼虫在人体皮肤内移行所致的线状损害,肺吸虫幼虫偶可引起。
表18-1 引起匐行疹的线虫鉴别
此外,尚有马蝇和牛蝇的幼虫,亦能致病。
幼虫钻入皮肤处出现红斑、丘疹、丘疱疹;数天后幼虫于表皮或皮下向前掘进而形成线状损害(图18-5,彩图18-1)。幼虫移行时局部瘙痒。因搔抓可致湿疹化,本病有自限性,一般10d至数周数月,幼虫死亡,皮疹自愈。
图18-5 匐行疹
【治疗】
用液氮冷冻患处,冻死幼虫。多发者可口服噻苯达唑(Thiabendazole),每次25~30mg/kg,2/d,连服7~10d。或阿苯达唑(Albendazole),400mg/d,3d为1个疗程,共1~2个疗程。
【循证治疗选择】
外用含有亲脂性载体的噻苯达唑D,系统性应用阿苯达唑B,系统性应用依维菌素B,冷冻治疗E。
【预后】
所有患者开始治疗后,临床症状均在48h内消失。此疗法没有明显不良反应,经3个月的随访,未见复发。
三、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schistosorniasis),动物血吸虫仅列起皮肤病变,称为游泳者瘙痒(swimmers itch)或尾蚴皮炎(cercarial dermatitis),而人血吸虫可导致皮肤、消化道、肺、脑等部位的损害。
【临床表现】
人血吸虫引起的皮肤病变可分为下述4类。
1.血吸虫皮炎(schistosornal dermatitis)人在接触疫水后,尾蚴约需15min钻入皮肤。初次感染可出现轻微红斑、丘疹,伴有瘙痒。
2.荨麻疹反应(urticarial reactions) 在尾蚴穿过皮肤后4.8周,可出现发热、荨麻疹、紫癜、不适、关节痛、腹绞痛、腹泻、肝脾大和酸性粒细胞增多。
3.生殖器周围肉芽肿和瘘管(paragenital granulomas and fistulous tracts) 其为成虫直接播散至邻近脉管所致。肛门、外生殖器、腹股沟和臀部出现坚硬的肿块、湿疣样损害、瘘管和蜂窝状窦道。
4.异位皮肤血吸虫病(ectopic cutaneous schistosomiasis) 虫卵可沉积在皮肤和其他部位(如结膜、肺、中枢神经系统),这是异常部位(如椎旁血管丛)寄生的成虫产卵所致。尤以脐周多见,其他部位(如面部)亦可受累。原发灶皮损为坚硬的肉色丘疹,卵圆形,直径2~3mm,并出现乳头状增生。
【诊断】
粪便、尿或直肠活检标本查到血吸虫卵可确诊,血清学检查可用于普查。
【治疗】
血吸虫皮炎行对症处理,内服抗组胺药,外用安抚止痒药。其他类型皮肤病变应用吡喹酮治疗,每次20mg/kg,3/d。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