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晒 斑
晒斑,日晒伤(sunburn),又称日光皮炎(solar dermatitis)、急性光损害(acute sun damage)是强烈日光或人工光源中的紫外线照射后引起的急性红斑、水肿或水疱性皮肤炎症,并有疼痛和触痛,为一种光毒性反应。
【病因与发病机制】
1.作用光谱 最多见于UVB范围内(290~320nm,亦称晒斑光线),引起红斑呈鲜红色,UVA引起深红色红斑,UVC引起粉红色红斑。
2.炎性介质 UV辐射后角朊细胞可产生组胺、5-羟色胺、激肽、前列腺素、脂氧化酶产物(lipoxygenase product)和细胞因子(IL-6),这些物质可能为晒斑的炎性介质。
3.临床效应 主要的临床效应发生于真皮和血管,故晒斑可能是直接的光子血管相互作用,而光子角朊细胞相互作用可能导致扩散性介质产生,从而引起真皮反应。
【临床表现】
1.皮肤损害
Ⅰ度晒伤:局部皮肤弥漫性红斑或轻微肿胀,境界清楚,有烧灼感(彩图26-1),24~36h达到高峰,后逐渐消退,留色素沉着或脱屑。
Ⅱ度晒伤:局部皮肤肿胀,出现水疱或大疱,疱壁紧张,内容为淡黄色浆液,有灼痛或刺痒感,水疱破裂后形成糜烂、结痂,1周后恢复,遗留色素沉着。严重时可伴发热、心悸、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
紫外线照射不发生Ⅲ度晒伤,即不出现Ⅲ度烧伤的特征。
2.发病特征 儿童和妇女易发病,于日晒后6~24h,受晒皮肤出现边界清楚的水肿红斑,严重者还可出现水疱或大疱,患处明显烧灼或刺痛感。症状常于24h内达高峰,有持续数日的延迟红斑。红斑水肿消退后有糠状或大片脱屑,轻度色素沉着。严重者可伴有头痛、心悸、恶心、发热等全身症状。病程轻者2~3d,重者1周左右痊愈(表26-4)。
表26-4 日晒伤与接触性皮炎的鉴别
【诊断】
1.诊断必要条件 ①日晒后急性发作;②曝晒部位发生境界清楚的水肿性红斑、水疱或大疱;③灼痛或刺痒;④严重者伴发热、心悸、恶心、呕吐。
2.其次 春末夏初易发病,多在暴露部位,妇女儿童多见。
【防治】
1.一般措施 经常让皮肤接受日晒,促进黑色素的形成,从而加强对紫外线的预防能力。使用防紫外线伞、防晒衣,外涂防光剂如5%对氨苯甲酸(PABA)酊、5%二氧化肽乳膏、10%隆罗(Salol)软膏。
2.局部治疗 皮炎局部用炉甘石洗剂、2.5%吲哚美辛溶液、非甾体抗炎药、冷敷和外用糖皮质激素有效。
3.系统治疗 口服维生素E和维生素C,增强皮肤对紫外线的抵抗力,而口服糖皮质激素无效或疗效轻微。由于前列腺素是晒伤的重要介质,故可口服阿司匹林1g,3/d,或吲哚美辛(消炎痛)25mg,3/d,适用于重症病例,有止痛和抗前列腺素作用。
【预后】
日晒伤患者至少有1d或2d的不适感甚至疼痛,然后才会明显缓解。
二、日光性弹性纤维病
日光性弹性纤维病(solar elastosis)又称光化性弹性纤维病(actinic elastosis),指长期日光照射所致的异常弹性纤维变性物质在皮肤沉积,多见于农民、渔夫、海员。
【病因与发病机制】
近代研究提出本病的变性物质是弹性组织而不是胶原组织。亦有作者强调在弹性组织变性物质中,有充分发育的成纤维细胞,而目前认为慢性日光损伤,使成纤维细胞分泌不正常的微原纤维和无定形物质而发病。
【临床表现】
长期暴露于日光照射,皮肤变皱、发黄、失去弹性,可出现萎缩、毛细血管扩张、瘀斑或弥漫性红斑,面部可出现散在性的黄色丘疹或斑块。表现如下。
1.颈部菱形皮肤 发生于后颈部,不规则菱形小块,皮肤增厚和皱纹加深(彩图26-2,图26-2)。
图26-2 日光性弹性纤维病
播散性弹性纤维瘤,面颈部黄色斑块。
2.结节性类弹性纤维病 曝光部位皮肤增厚,呈橘皮样,黑头粉刺和皮内小囊肿。
3.柠檬色皮肤 曝光处皮肤增厚呈黄色。
4.手足胶原斑 黄色或皮色疣状小丘疹。
耳弹性纤维结节,白色或淡红色半透明小结节。
【实验室检查】
弹性纤维增生、增粗、扭曲、分支。晚期可见增粗、HE染色示真皮上1/3处有均质化,无定性嗜碱性物质。弹性组织染色呈阳性反应,其他特殊染色呈阳性反应,胶原纤维特殊染色可见胶原纤维破碎;银染色黑素细胞减少等。
【诊断】
长期日光曝晒病史,特征性皮损,依临床表现进行分型。组织病理有特征性表现。
【鉴别诊断】
1.弹性纤维假黄瘤 本病发生年龄早,皮损好发于颈项、腋、腹股沟和其他皱襞处,组织病理在真皮中下部可见破碎弯曲的成堆似丝绒团状的弹性纤维。
2.胶样粟丘疹 眶周和面颊的淡黄色扁平小丘疹,用针挑破可挤出胶样物质。
【治疗处理】
1.治疗原则 避免日晒,外用广谱遮光剂。除去大的粉刺和囊肿。
2.治疗措施 避免光照,应用遮光剂,如戴宽檐帽,或用防紫外线伞,穿长袖衣。这些治疗可减缓病情发展,减少恶变率。
(1)局部治疗:使用维A酸霜可逆转光老化。这种改变很缓慢,高浓度的维A酸有刺激性。清除受损的皮肤也是有效的治疗,可用粉刺除去器,亦可用皮肤磨削术、化学剥脱术或超脉冲激光消融法。
(2)系统治疗:试用羟氯喹、β-胡萝卜素、沙利度胺。
【病程与预后】
病程缓慢,少数伴发光化性角化病、基底细胞癌或鳞状细胞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