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皮下脂肪坏死(subcutaneous fat necrosis of the new born)指新生儿局灶性皮下脂肪坏死所致的结节性皮肤损害,疼痛,硬如橡胶的红斑性结节,发生于上背部、臀部,面颊或肢体近端,病变可融合成斑块,并于3个月自行消退,不留瘢痕。确切病因未明,可能与寒冷、缺氧、产伤、母亲糖尿病、先兆子痫、蛋白酶抑制物缺乏有关。
【临床表现】
1.发病特征 这种少见疾病发生在出生后几周内的足月新生儿。偶可伴有高钙血症。好发于足月新生儿或正常出生体重的过期产儿。皮下结节好发于臀、大腿、肩、背、面颊和上臂,常为对称分布。新的结节可在1周以上的时间内持续发生。结节在数月内消退,常不留痕迹。患儿健康状况良好,可伴血小板减少,少见内脏脂肪坏死或合并高钙血症,个别病例可致死。
2.皮下脂肪坏死 单发或多发,圆形或卵圆形,豌豆大小或更大;初期散在,可融合成斑块;硬如橡皮,边界清楚,与深部组织粘连,无压痛;表面皮肤常呈红色或红蓝色。结节常软化,有波动感,有时化脓。偶有破溃、脂肪样物质排出,遗留瘢痕。
【组织病理】
为小叶性脂膜炎,片状脂肪坏死伴有异物型肉芽肿性炎症反应及纤维化。脂肪细胞与巨细胞内出现针样裂隙(可呈辐射状排列),坏死脂肪内常有钙盐沉积。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主要应与新生儿硬化症鉴别,两者偶可同时存在。患儿在发病时或发病后数周内均应监测血钙,高钙血症者需排除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和维生素D中毒(详见新生儿硬化症)。
【治疗】
本病预后良好,不需特殊治疗。高钙血症者需限制钙、维生素D摄入,应用呋塞米,有报道口服糖皮质激素,有利于皮损消退。极少数合并发热、肺炎和败血症死亡。
【循证治疗选择】
大部分患者没有特效治疗,若高钙血症进一步发展或出现症状时应给予治疗,低钙饮食D;低维生素D;或者母乳喂养或者人工喂养D;更严重的高钙血症,调低钙同时不要维生素DD;静脉使用盐水E;呋塞米1mg/kg,2~3/dE;口服泼尼松1~3mg/(kg·d),48h内分数次用,连用3周E;皮下注射降钙素,4~8U/kg,每隔6~12h使用1次E;帕米膦酸钠0.5mg/kg静脉注射,超过4h(在婴幼儿中使用有限)E。
【预后】
本病预后良好,极少数严重患者合并发热、抽搐、肺炎和败血症导致死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