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在形成规范性医疗操作中如何取穴是很有必要性的

在形成规范性医疗操作中如何取穴是很有必要性的

时间:2023-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针灸治疗中,如何取穴很重要,如取穴不当,则起不到治疗疾病的作用与疗效。在取穴手法上也有一些技巧,特别是火针有其自身的特点。火针押手的作用体现在进针前与出针后,而不在进针过程中,故而火针的押手看似不关紧要,实际至关重要。火针押手的主要作用是刺针的定位。火针选穴着重病灶局部,以“以痛为腧”的局部取穴法选穴。但在火针的治疗中,我的观点是“宁失其经,勿失其痛”。

在针灸治疗中,如何取穴很重要,如取穴不当,则起不到治疗疾病的作用与疗效。在取穴手法上也有一些技巧,特别是火针有其自身的特点。

1.押手 押手在火针疗法中是指非持针的手,在进针前起着协助确定或稳定腧穴或病灶的作用,在出针后起着缓解疼痛的作用。这不同于毫针,还要协助刺手进针,并减少进针过程中的疼痛。毫火针在针刺过程中,要随时体会押手的感觉及针刺的深度。火针押手的作用体现在进针前与出针后,而不在进针过程中,故而火针的押手看似不关紧要,实际至关重要。

火针押手的主要作用是刺针的定位。所以进行火针治疗前,摸准就显得至关重要。进针时的方向、角度及深浅,全凭手上功夫。此功夫又称为切诊。穴位下的虚、实,肌肉的丰、薄,压痛点的异状,病灶的深浅等,往往要靠切诊定位。一般而言,凡以病位定深浅的,切诊基本可以定出进针的深度。

2.压痛点 我们在学习和运用经络理论治疗常见病的过程中,在针刺临床检查穴位时,发现有的穴位上有明显的压痛,而这种疼痛是一种疾病的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机体的病变部位和功能障碍。这是因为人体正常的脏腑生理功能,在受到破坏时,就一定会在体表某一部位相应地表现出各种异常症状,如产生压痛、过敏、肿胀、硬结等。这是由于经络在人体内循行部位不同表现的形式也不同,而且有的反应为局部性的,有的反应为全身性的。

压痛点往往是针刺点,而针刺点却不一定都在压痛点上。软组织因受到跌、仆、闪、挤、压、割和牵拉等而引起的闭合性或开放性损伤,在自我修复后遗留下来的神经受损或受压、肌肉萎缩或挛缩、软组织的慢性炎症等造成的酸、麻、胀、痛及功能障碍,造成动态平衡失调,使人体在活动中或在静止状态下,组织器官不能维持体内的力学平衡。

人体组织受损伤后,软组织就会发生损伤或炎症,结缔组织增生而出现粘连、挛缩和瘢痕。疼痛是机体在相对静止状态下的一种自身保护,在修复过程中因局部形成了粘连、挛缩和瘢痕,结果使肌肉、肌腱、韧带、血管、神经、筋膜之间粘连并卡压了神经或血管,在局部发生无菌性炎症、疼痛、缺血和缺氧。多种因素造成了肌肉、韧带、筋膜、肌腱和滑囊的位置及运动的方向发生了改变,从而破坏了机体动态与静态的平衡。

这些粘连、挛缩和瘢痕,在临床上一般能摸到较硬的条索、硬结或团块,但有些病人除了有明显的压痛外,并无硬的条索或结节。多数慢性组织损伤疾病都有一些固定的痛点,也有些点在许多情况下并不仅仅是粘连、挛缩或是瘢痕,而是远离病人的患处的病位,如膝关节损伤,痛点在血海穴。

当针刺在这些压痛点及有压痛的穴位上时针感强,疗效好。反之针刺在无压痛的穴位时,针感和疗效相对都差一些。在临床工作中,用现代医学方法对已确诊的典型病例,反复地检查对其有治疗作用的经络和穴位,有意识地去寻找穴位压痛,逐渐掌握其规律,对形成规范性医疗操作是很有必要性的。

3.揣、爪二法 揣穴是“以痛为腧”的局部取穴法,实质就是临床称之为“阿是揣穴法”,揣穴即是根据病情,沿一定的经络走行进行揣摸。火针选穴着重病灶局部,以“以痛为腧”的局部取穴法选穴。患者取合适的体位,以指尖深按之,寻找压痛点。以指肚浮淌之,以判断异物的形状,以异物中心为病灶点,故而在揣摸的过程中要遵循“宁失其穴,勿失其经”“宁失其经,勿失其痛”的原则。

阿是揣穴法,又分为阿是选穴法和阿是揣摸定位法两部分。

(1)阿是选穴法:选择穴位时要在脏腑、经络辨证基础上,通过腧穴按压诊断,直接选择指切“阿是”样敏感穴,因为这是病之所应,故可直达病所。在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基础上探压相关诸穴,选择“阿是”样敏感穴,既有普遍性,又有针对性,这在疑难病诊断与治疗上更具有重要意义。如徐州针灸医师周夫瑞先生治疗一中年女病人,患者无明显诱因在行走时突然全身僵硬,四肢姿势固定,卧床后又开始全身震颤,持续1分钟震颤缓解,随后全身僵硬,面色苍白,神志清楚,牙关紧闭,脉细杂乱。急针水沟、合谷、太冲、涌泉、内关无效,继针肝俞、肾俞亦不应,苦思无计,乃探寻背俞诸穴。指触在心俞、厥阴俞之间时却如扳动机关,病人呼号,针入后僵硬、震颤皆立愈。自言“病即于此,惜不能言”。至此方悟本病面色苍白、脉细杂乱,乃心血不足、子病及母,肝主筋,故病见筋僵筋颤。病本在心,标在肝,故取肝俞不应,内关虽为手厥阴心包经穴,但长于理气而不长于补虚,故亦不应。随又针足三里以大补气血,加以巩固。随访5年未作。由此可见,临床上除脏腑经络辨证外,尚需穴位辨别以期直达病所。又如其治一老年舌强病人,针哑门、廉泉不效,无奈,遍切与舌咽相关诸经各穴,滑肉门穴下有硬结,按压时病者点头,面有喜色,针入病者即能言。

(2)阿是揣摸定位法:即切之思之,思之切之,以侦察为手段,以感应为依据,以揣摸应移变。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又名“气穴”“骨孔”等,《针灸甲乙经》常有“陷中”“宛宛中”之语。《针灸穴名解》比喻经筋犹如山脉,经络恰似两山之间河川,穴位则是沿河两岸之城池港口,可见“穴”即“空穴”“孔隙”之意。所以临床取穴,要注意揣摸探寻空隙之感,避开骨骼、肌腱、血管等,而不能拘泥于骨度分寸或同身尺寸。

在揣摸取穴的过程中,我们常说,“宁失其穴,勿失其经”。但在火针的治疗中,我的观点是“宁失其经,勿失其痛”。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则,也是我30余年火针临床经验的总结。在俄罗斯阿穆尔州有一位大货车司机,常年腿痛,在医院做了各项检查,没找出病因,来找我治疗。经查体,我摸出其腰侧有一硬节并有痛感,于是就抓住不放,毫火针两针刺入后,让其下地活动活动。他说,这条腿我治了十几年,从未缓解过,今天感到有些舒服了。治疗了半个月,有位同行笑我说把结节扎得像马蜂窝似的,但其硬节消失了,多年不治的腿痛也痊愈了。

4.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首见于唐代医家孙思邈所著之《千金要方》,在卷29“灸例第六”中言:“凡孔穴在身,皆是脏腑、荣卫,血脉流通,表里往来,各有所主,临时救难,必在审详。……其尺寸之法,依古者八寸为尺,仍取病者,男左女右,手中指上第一节为一寸。亦有长短不定者,即可取手大拇指第一节横度为一寸,以意消息,巧拙在人。其言一夫者,以四指为一夫……如此仔细安详用心者,乃能得之耳。”由此可见,其本意是灸疗及“临时救难”时应急而设,并非常规针刺治疗时所用。在灸疗及特殊情况下为抢救而取穴,有时有些误差是允许的,但在针刺治疗中的人为误差则是不应该的。

临床上除个体差异外,在疾病不同时期,气血运行情况不同,经筋濡养状况也不同,就会有相应的拘挛或舒展而导致腧穴位置随之移动。这样,就可解释不同文献所载腧穴位置的误差,即是腧穴移动变位的结果。腧穴分类之一阿是穴,即是变动的“对病经穴”。有人认为,经外奇穴如阑尾穴、胆囊穴,不过是“宁失其穴,不失其经”之足三里、阳陵泉之移位,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所以阿是穴的定位,千万不能拘泥于固定尺寸,要仔细揣摸穴处皮、肉、筋、骨、脉等,通过指切、按压找出与疾病直接相关的,使“病者快然”反应的敏感点,要以“病者快然”及指感来确定腧穴准确位置。

5.火针针刺点 在火针疗法中,凡所刺之处还可称为火针针刺点。

(1)针刺点:①刺激点。是治疗疾病及对症选用针刺激的穴位。②反应点。是各脏腑发生病变时,在相应经络部位反映出来的压痛点。一般说来哪个经络上的腧穴有压痛,就是哪个经络所属的脏腑有了疾病。③阿是点。又叫天应穴,即以痛处为穴。在痛处施针使痛止或减轻之部位。

这三种针刺点还可以作如下的分类。①静态敏感点:特点是知觉点,表现为痛、麻、木、胀、冷等;②静态非敏点:特点是非觉点,表现是条索、硬结、包块、粘连等;③动态疼痛点:特点是身体运动时发生的疼痛点。患者往往因疼痛而活动受阻,此时可做能够引起疼痛加重的动作,在维持其最痛的姿势中,寻找其最明显的压痛点,此点即为针刺点。

(2)针刺点的寻位:针刺点的部位可在经筋上,在肌腱起止点上,在骨面上,在筋膜上,在经络上,因此针刺点的寻位还可以用如下方法寻找。

①肢体静态对称比较法:即在非正常处寻找针刺点。让患者直立、正坐或平卧等,摆正肢体,上下左右,前后地进行对比观察。a.对比形态(粗细、大小、丰薄、平凹、长短、曲直),异常处为患处,必有针刺点;b.对比软硬度,硬者为患处,必有针刺点;c.对比弹性,无弹性者为患处,必有针刺点;d.对比运动功能,功能障碍者为患处,必有针刺点;e.对比力量大小,力量不足者为患处,必有针刺点。

②肢体运动寻找法:让患者做肢体运动,怎么疼怎么动,在运动中的最疼痛处,可寻找到针刺点。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颈、肩、腰、膝等肢体的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尤其对急性腰扭伤疗效好。一般来说,病程愈短,疗效愈好。但骨折、脱位、韧带断裂和有严重血肿、感染者,应注意禁用这种方法。

③骨面搜寻法:使患者坦露患处肢体,对疼痛病灶处的骨面进行搜寻,可寻找到针刺点。

④沿经线叩击法:沿着患处及通过患处的经线,进行叩击寻找。即如上所讲的“痛点选穴法”。

⑤平面浮摸法:对病灶处的表面皮肤进行浮摸,以确定痛点,即针刺点。

(3)对针刺点定位时要注意的问题:①运用粗、精二步定位法寻找针刺点,第一步根据骨度尺与病灶进行粗略定位;第二步待持好针具,于刺针之前再精确定位。②按压皮肤时应注意痛点因皮肤的滑动而移位,以免针错所确定的痛点部位。③痛点确定后,则应避免患者体位的再次移动,以使所确定的痛点错位,影响针刺的疗效。一旦患者再次移位影响了痛点的位置,则应重新寻找该处痛点以刺之。

6.火针取穴顺序 火针取穴还要重视顺序问题,即针刺顺序。依不同的病症按一定的顺序进行针刺治疗,针刺顺序是影响针刺疗效的重要因素。随着时间医学的不断发展,针刺顺序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但由于古人对此所论不多,又缺乏今人的系统整理,所以现代针灸书籍及针灸教材很少提及,临床针灸工作者在实际操作中经常感到无据可寻。

北京针灸医师邵淑娟等人在不断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经几十年的临床摸索总结出一套针刺顺序规律,其基本原则是:调理阴阳,顺应自然,护卫正气,调动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来抵御疾病。

(1)依证的虚实定序:阴盛阳虚,先背后腹;阴虚阳盛,先下后上;先补其虚,后泻其实。

(2)依主客经传变定序:表里同病,先刺主之原,后刺客之络;表里未传变,先补客之原,后泻主之络。

(3)依病症定序:①痛症。先远刺,后近刺,如急性胃脘痛,先刺足三里、梁丘等远道穴,再刺中脘、上脘等局部穴,往往能取得立竿风影的疗效,反之常会加重其疼痛。②中风。先刺健侧,后刺患侧。发生半身不遂时,患侧经脉上的腧穴,由于正气虚、邪气实,已难以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因此治疗时,为更有效地调动人体的正气,应先从健侧入手,先刺健侧腧穴,以调补营卫,调理阴阳,运行气血,再刺患侧以泻邪通络,从而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状态。说得更具体一些就是健侧刺经穴,患侧刺阿是穴(病灶)。采用这样的针刺方法,不仅可以提高中风恢复期的疗效,而且还可以预防和减少患肢痉挛(肌张力高)等合并症的发生。

刺激点、反应点和阿是穴在火针治疗中经常应用,这三者合理搭配具有协同效应。临床实践证明,如果在人身上某处发生疼痛时,就在痛处去施针,往往痛就减轻或即能止痛,但是不久又要复发而不能痊愈。如果在阿是穴针刺之外,又在痛处附近选上1~2个经穴施针,就容易达到治愈的目的。所以在临床上必须三者结合使用,相互呼应,才能提高与保证疗效。

毫火针的选穴也是根据病症不同而辨证取穴。除局部选择阿是穴外,再寻经选穴,以相呼应,协同作用,提高疗效。选定穴位后,要采取适当体位,以防止患者改变姿势而影响取穴的准确性。《针灸大成》中说:“先以墨点记道,使针时无差。”目的是保证取穴的准确性。爪法即是如此。故临床上常以手指甲在所取穴位上切压出痕边,做出记号,然后用甲紫(即紫药水)进行标记。临床上还可用指甲横纵两向切压出“十”字形痕迹,以十字中心为点,进行针刺。忌以墨汁点画,否则针眼留下黑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