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鼻炎是机体对某些变应原敏感性增高而发生在鼻腔黏膜的变态反应性疾病。
变态反应为一类特殊的病理性免疫反应,由于反应过于强烈而导致的组织损伤和功能紊乱。在过敏原作用下,引起鼻腔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增多,鼻黏膜充血,从而引起鼻塞、鼻痒、喷嚏、嗅觉障碍、流涕等一系列典型症状。重者有时流泪、头痛、双侧下鼻甲黏膜呈苍白色或紫红色水肿。
过敏性鼻炎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是耳鼻喉科常见多发病,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此病由于发病率高、病程长、且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痛苦。
中医学将过敏性鼻炎归属于鼻鼽的范畴。《黄帝内经·素问》中则称之为“鼽嚏”“鼽者,鼻出清涕也”,“嚏鼻中因痒而气喷作于声也”。病机多因肺气虚寒,脾气虚弱,肾元亏虚,三脏俱损,脏腑功能失调,腠理疏松,卫表不固,风寒外邪乘虚侵袭,犯及鼻窍,邪正相搏,无力抵抗,则津液停聚,鼻窍壅塞,遂致喷嚏发作。
此病内因为本,外因为标,临床上虚证居多,故治则宜以益气固表、疏风通窍为主。
【治疗】
1.选穴 局部取穴:迎香、上迎香、印堂、上星、百会、风池。远端取穴:曲池、合谷、足三里。背俞取穴:大椎、风门、肺俞、脾俞、肾俞(图8-45)。
2.方义 局部取手阳明大肠经穴迎香,经外奇穴上迎香及印堂、上星穴,百会可祛风散寒,宣肺开窍,升阳固脱,通利鼻窍。
图8-45 过敏性鼻炎取穴
《玉龙歌》曰:“鼻流清涕气昏沉,须知喷嚏风门穴”。取风门、肺俞火针刺之,可疏通卫气,散寒固表,通利鼻窍。定喘、脾俞穴能发挥平喘、补肺、健脾作用。肾俞则取其温肺祛邪、补肾壮元、培元固本之功效。
大椎穴为阳经交会穴,又是督脉经穴,“总督一身之阳气”,刺之可振奋阳气,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合谷为手阳明经原穴,曲池可解表泄邪,有调节自主神经功能。加风池以增疏解表邪作用。
足三里为全身强健穴,阳明之合穴,可健脾强胃,气血充足,养血平肝,使浊气下降。
诸穴全攻,可起到温经散寒,益气固表,调和气血,扶正祛邪,平衡阴阳,通利鼻窍的作用,从而达到由外而内、内驱外排、标本兼治之功效,故而疗效显著,疾病可愈。
3.操作 患者取卧位,所刺穴位先用2.5%碘酒棉球擦拭,再用75%酒精脱碘,待酒精干后进行刺针。先行速刺法,再行留刺法,最后用消毒的干棉球按压即可。
面部穴位迎香、上迎香穴取10mm毫火针,印堂、上星、百会、风池、大椎穴取20mm毫火针,合谷、风池、风门、肺俞、脾俞、肾俞穴取25mm毫火针,足三里取40mm毫火针。穴分两组,按组针刺。
第1组:迎香、印堂、百会、大椎、风门、曲池、足三里。百会、印堂穴用斜针直刺法;百会、大椎、风门、各穴用速刺法;印堂、足三里用留刺法,留针5分钟。
第2组:上迎香、上星、风池、肺俞、脾俞、肾俞、合谷。上星穴用斜针直刺法,上迎香、风池、肺俞、脾俞、肾俞、用速刺法;上星、合谷穴用留刺法,留针5分钟。
迎香、上迎香、印堂穴等面、颈部穴位火针治疗后,注意汗水、泪水的侵袭,一天内不能洗脸,局部不要搔抓,以防针眼感染。如出现局部微红,高起皮肤为火针治疗后正常反应,勿须特殊处理,一般1~2天即可自行消失。
隔日1次,双穴每次针刺一侧;两组穴位交替使用。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5日。治疗3个疗程。
4.疗效标准 治愈:症状完全消失,3年内无复发;好转:症状消失或减轻,间偶有发作,但发作次数较前明显减少;无效:发作次数及症状无改善。
【验案】
王某,男性,23岁。2年前因感冒引起阵发性鼻痒,鼻塞,继之连续性喷嚏,流水样清涕,有时流泪,头痛。每于清晨或夜晚加重。经耳鼻喉科确诊为过敏性鼻炎。曾用多种抗过敏性药物治疗,疗效均不稳定,时缓时发。经用上法治疗1个疗程后,症状明显减轻;体息5天后,又治疗1个疗程,症状全部消失,鼻甲无水肿,鼻腔清洁,鼻黏膜颜色正常。随访3年,从未复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