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生机制和类型 药物变态反应(drug allergy)也称为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e reaction),是患者对某种药物的特殊反应,即过敏原是药物的变态反应,是作为外来抗原物质的药物(或其与机体体内的蛋白结合的复合物)与体内抗体间所发生的一种非正常的免疫反应。
药物变态反应的分型与一般变态反应的分型类同,也主要分为如下几类。
(1)Ⅰ型变态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胃肠道及皮肤过敏反应,多见于青霉素及链霉素类。
(2)Ⅱ型变态反应:如溶血性贫血、粒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但少见,且往往不合并其他过敏反应。
(3)Ⅲ型变态反应:如血清病反应、肾小球基底膜肾炎等,多见于青霉素,其他类型抗菌药偶可引起神经性水肿、药物热等。
(4)Ⅳ型变态反应:以接触性皮炎、湿疹、荨麻疹、斑丘疹、麻样疹、渗出性红斑多见,多种药物均可发生。
2.临床表现 药物变态反应可造成机体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危害可波及全身各器官、组织,也可能只局限在某一器官、组织,其反应性质可以属于任何类型的变态反应,而在不少情况下,是多型变态反应的综合。药物变态反应按主要临床表现可分为以下几种。
(1)过敏性休克:这种情况最常发生于注射药物时,该休克反应可在注射药物后数小时内发生,最常在注射后数分钟内发生,如青霉素过敏性休克,患者常诉胸闷、全身皮痒,尤其是手掌发痒,继而血压下降、摔倒并有便意,有的有腹痛。检查可见全身皮肤潮红、荨麻疹样皮疹、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到、肺内闻及哮鸣音,患者常烦躁不安,可有大小便失禁,如有呼吸道阻塞或其他呼吸障碍,则有全身皮肤发绀,并转入昏迷。在以上症状和体征陆续出现时,皮疹往往逐渐消退;如发生喉头血管性水肿,则有严重的阻塞性呼吸困难。
易引起变态反应或过敏性休克的药物主要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氯霉素、林可霉素、磺胺类等抗生素。一般可分为过敏性休克、血清病型反应、药物热、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抗生素和磺胺药等虽非蛋白质,但其本身或其衍生物可与体内外蛋白质结合而成为全抗原,从而使体内产生相应抗体。
(2)药物热:由药物所致的发热称为药物热。它常常是药物过敏的最早表现。药物热与一般感染性发热不同,如果是首次用药,发热可经10d左右的致敏期后发生;如果是再次用药,则由于人体已经被致敏,发热可迅速发生。
药物变态反应引起的发热可能是药物性血管炎的部分表现,也可能是药物性肝炎的最早体征,有些药物可引起单纯的药物热而不伴随其他的过敏表现,这些药物如头孢菌素类、羟基脲、碘化物、甲基多巴、青霉胺、青霉素等;其他容易引起药物热的抗菌药还有氯霉素、红霉素、磺胺类、链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类等。
由于引起发热最常见的原因是感染,所以与感染性发热鉴别是确认药物热最重要的措施。药物热可为低热,但多数为稽留性高热,常达39℃,甚至40℃以上。与感染性高热不同的是,药物热虽然体温很高,但患者一般全身症状较轻,儿童甚至可照常玩耍,它的另一个特点是应用各种退热措施(如用退热药)效果不好;但如停用致敏药物,有时即使不采取抗过敏措施,体温也能自行下降。
药物热常与药物疹伴同发生,此时诊断较容易。单纯的药物热则容易被忽略,如果是原发病亦伴有发热,则常误认为原发病的治疗不彻底而加大用药剂量或添加其他治疗药物治疗。因此,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如果原发病好转而体温持续不降或反而上升,或体温下降后一段时期重又上升,应该想到药物热的可能。
(3)皮疹:几乎所有抗菌药物均有可能引起皮疹,但以青霉素、链霉素、磺胺药为多见。皮肤损害以多形性、严重渗出性多形红斑(Steven-Johnosn syndrome)、大疱表皮松解萎缩性皮炎等最为严重。
一般说来,变态反应的程度以注射给药最为严重,口服或局部用药的反应程度较轻;但从致敏性而言,则局部用药最易致敏,注射次之,口服又次之。一旦怀疑自己患药物过敏,首先是停止服用可疑药物。大多数药物过敏并不严重,停药并对症治疗后即可消退。如果情况严重,需及时赴医院请专科医生处理。
(4)血清病样反应:多见于应用长效青霉素制剂后,一般在用药后11~12d发生,过去曾用过青霉素者则可缩短至3~5d。其症状与血清病基本相似,有发热、关节痛、荨麻疹、淋巴结肿大、腹痛、蛋白尿、嗜酸粒细胞增多等,有时伴有血管神经性水肿。
(5)血管神经性水肿:亦为常见的过敏反应,多数为青霉素引起,但也可发生于应用磺胺药、四环素类、氯霉素等的过程中;其后果一般并不严重,但累及呼吸道和脑部时也有危及生命的可能。
(6)剥脱性皮炎:这是一类严重的药物疹,常在长期用药后发生。最常引起剥脱性皮炎的抗菌药有磺胺类、四环素类、青霉素等。
(7)光敏感:发生于局部或全身应用光敏性药物并经紫外线照射后,症状为红斑、荨麻疹、水肿、湿疹样和渗出性等。引起的抗菌药有灰黄霉素、磺胺类、喹诺酮类等。
(8)其他:青霉素和四环素类有诱发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可能;青霉素类尚可导致间质性肾炎、过敏性肺炎、过敏性心肌缺血等。
3.处置 轻度的药物变态反应只要及时停药,症状即可缓解,严重的药物变态反应特别是全身变态反应,则需要积极的治疗和抢救,药物变态反应的预防和治疗是密切相关的两个方面。很多变态反应的预防措施兼有治疗的意义。反之,很多变态反应病的治疗又兼有预防的意义。
详细询问病史极为重要,病史中应包括既往用药后反应情况、个人及家属的过敏性疾病等,应用青霉素等后曾发生过敏反应(包括皮肤瘙痒、胸闷等)者,不宜再次选用青霉素,即使皮肤试验也不可轻易进行。对磺胺药过敏者不宜再用各种磺胺药。应发给药物过敏卡,并在病史卡上显明处注明患者对青霉素、磺胺药或其他药物过敏。
变态反应不严重者停药后迅速消失,无须特殊处理,反应严重除立即停药外,并按需要给予肾上腺素(抢救过敏休克的主要措施)、补充血容量,以及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抗组胺药、血管活性药物、葡萄糖酸钙治疗等,必要时作气管切开及给氧。
有关药物变态反应的防治可按药物变态反应发生的不同环节采用不同的措施,其一般原则如下。
(1)在治疗疾病时,首先追问药物过敏史,或容易引起药疹的药物不要滥用。
(2)引起过敏的药物要明显地写在病历上,以引起复诊医师的注意。并劝告患者避用该药或含有该药的一些成药和化学结构式相关而易引起交叉过敏反应的药物。
(3)青霉素、破伤风抗毒素、普鲁卡因等易致变态反应的药物应用前必须做皮试,而且准备好一切急救所必备的药品及措施。
(4)治疗原则一般是停用一切可疑致敏药物及与其结构相似的药物,尽快促进体内药物的排泄,应用抗过敏药或解毒药,预防和控制继发感染,采取相应的支持疗法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