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脊髓病灶的上下,各选一对夹脊穴,针刺后将导线在同侧上下连接,正极在上、负极在下,通以脉冲电流,电流通过时形成电场,形成夹脊电场疗法。
一、操作方法
1.体位 俯卧位、侧卧或平坐位。
2.电极置入 选直径为0.35~0.40mm的针灸针作为电极,在脊髓损伤平面的上下各一个节段的夹脊穴分别刺入2对针灸针,针尖斜向脊柱方向,对L5~S1损伤者,远侧针可自骶裂孔中插入。电极针置入深度见表5-1。为避免连续刺入同一个椎间孔,可以向上、向下各移动一个椎间隙。
表5-1 电极针平均深度(cm)
3.治疗机及治疗方法 选用KWD-808Ⅱ型全能脉冲电疗仪,其电源电压9V,输出波型为连续波,脉冲宽度0.5ms,输出频率1~100Hz连续可调,脉冲幅度0~60V连续可调。或选用G6805-Ⅱ型电疗仪,其电源电压6V,输出波型为连续波,脉冲宽度0.5ms,输出频率0.6~100Hz连续可调,脉冲幅度0~60V连续可调。而且该机尚可将脉冲幅度调至100V,对弛缓性瘫者较好。
针柄接电针仪导线,同一组导线连同侧两个夹脊穴,正极在上,负极在下。以前弛缓性瘫者用疏波(稀疏的连续波),输出频率为1Hz,输出强度以双下肢瘫痪肌肉出现有节律地收缩为度;痉挛性瘫者用密波(密集的连续波),输出频率为100Hz,输出强度以针刺局部的肌肉出现轻度痉挛为度。现在对于弛缓性瘫也主张选用密波或疏密波,因为神经的再生与电流产生的电场强度成正比,密波电流产生的电场强。
4.疗程 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12次为1个疗程,休息3日。
二、治疗效果
对30例治疗病人的分析表明,马尾神经损伤的疗效优于腰骶段脊髓损伤,而腰骶段脊髓损伤的疗效优于胸段脊髓损伤,颈段脊髓损伤疗效最差。脊髓完全性截瘫者无效。而脊髓炎、脊髓内血肿、脊髓变扁者经3~12个月的治疗后,运动、感觉、二便及性功能恢复到可以自理程度。因此,完全改变了过去的认识,即脊髓神经不能再生的观点。
三、几点体会
1.本疗法的原理是脊髓在电场的作用下,脊髓神经可以再生。而脊髓神经再生与通过脊髓的电流有密切关系。电流与电脉冲的幅度(一般指脉冲的电压)、宽度(脉冲持续的时间)、频率有关。因此,选择电针仪时应注意电针仪的技术指标。一般治脊髓病的电针仪其脉冲幅度在60V以上者为宜。但真正进入人体的脉冲幅度(脉冲的电压)只在6V左右。
2.对脊髓性截瘫的病人30例进行了治疗前后体感诱发电位变化的观察,发现痉挛性瘫病人选用密波治疗30分钟后,诱发电位的波形分化转好,潜伏期缩短;弛缓性瘫用疏波时,诱发电位的波形分化及潜伏期也明显好转,但使用密波则好转不明显。这可能与周围神经也同时受到了抑制有关。
3.此疗法对脊髓炎、脊髓出血、视神经脊髓炎、多发性硬化、运动神经元病、脊髓空洞症等所致的脊髓性截瘫均有不同的疗效。一般应治疗3~6个月或以上。
4.病变节段在脊柱T3~7椎体之间的脊髓损伤,如取穴就在此夹脊范围内,易引起心率变化,应在C7以上,T10以下取穴为妥。
5.神经麻痹就是运动中枢无法发出冲动,或即使能发出冲动通过传递途径到达神经末梢,也因为兴奋过低无法引起肌肉收缩。而低频电流发生器能向脊髓不断发生冲动,从而对运动中枢与麻痹肌起到促通作用。
四、脊髓电场疗法治疗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1920年Ingvar对神经细胞进行电场培养,发现神经纤维几乎沿着电力线的方向生长。1981年Borgens将八目鳗鱼的脊髓横断后,用持续直流电场治疗,发现神经纤维易于穿过损伤平面。以后有多位学者做了类似的实验,发现受损或中断的脊髓神经纤维在一定的条件下具有再生能力。
1.电场对体外培养神经元的影响 在电场中神经细胞的神经纤维生长有着明显的负极趋向性及正极抑制作用,向负极生长的神经纤维在数量上与电流有一定正相关性。
2.神经元损伤电流 损伤的神经干表面存在着一个显著的电位差,损伤近端的电位明显高于损伤远端的电位,从而产生沿神经表面进入损伤区的电流,即损伤电流。损伤电流的存在,有利于神经纤维的再生与延长。动作电位沿神经元传播,一般电位发生于神经元的树突,经轴突传向远侧。轴突有有髓与无髓之分,有髓纤维的电位传导速度是无髓神经的50倍,神经越粗传导能力越大。由于神经纤维粗细不同,其阈值也就不同。最大的刺激能使所有的神经兴奋,用示波器可见有几个波,乃是神经传导速度不同之故。神经元之间的传导是单向的,从突触前神经元向突触后神经元传导。但在树突处的神经刺激可以双向,即向轴突传导,亦可逆向传导,但至突触而止,治疗脊髓损伤的电流与治疗效果有密切关系。
3.电场治疗脊髓损伤的方法 将治疗电极放置在硬脊膜外,阳极在损伤点近侧,阴极在损伤点远侧。施放电达到要求电流时,则引起阴极以下支配的肌肉发生收缩,收缩频率与刺激频率相同,说明电流通过伤点向远侧传导。
Borgens用豚鼠进行电场刺激,促进脊髓损伤神经再生的实验研究,观察到治疗组的脊髓中有更多的纤维穿过或绕过胶质瘢痕向远侧生长。而未受电场刺激的神经纤维,其生长力弱,不能穿过胶质瘢痕。
脉冲电场可刺激神经细胞的活跃与稳定,以适应修复的需要,并提示脉冲电场对神经纤维再生与延长有促进作用,并对胶质细胞的成熟有延缓作用。
针刺抗脊髓损伤的作用可能与针刺改善患病部位的微循环和组织的新陈代谢,减轻受损组织的水肿和脊神经的压迫有关。同时,针刺可反射性地调节大脑及脊髓相应神经细胞功能,提高脊神经细胞对病变造成的压迫、缺氧等的耐受性,也可能是针刺治疗脊髓损伤机制之一。
损伤初期针刺可能改善伤段脊髓血管平滑肌痉挛状态,减轻微血管的闭塞程度,缓解微循环障碍,控制继发性损害从而提高脊髓血流量。督脉电针能促进脊髓损伤的功能恢复,其机制可能为产生拮抗内生性损伤电流的作用和增加线粒体酶活性,阻断脊髓继发性病变,促进神经轴突再生。电针可促使损伤的脊髓神经的再生,降低脊髓损伤的死亡率。
神经肽测定显示,b-内啡肽(b-EP)、强啡肽A(DYNA)及精氨酸加压素在脊髓损伤病人血浆中均显著降低,且完全性瘫痪比不完全性瘫痪含量更低,表明神经肽参与了脊髓损伤过程。针刺损伤脊髓平面上、下两个椎体棘间隙及腰阳关等穴位后,神经肽水平显著提高至正常水平,提示针刺抗脊髓损伤可能与神经肽变化有关。
综上所述,针刺具有肯定的抗脊髓损伤作用,但针刺对脊髓损伤后神经保护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