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经生理学角度认识运动的控制机制,目前还有好多未知数。可以说,人们对它的认识还是一个尚未打开的“黑箱”。到目前为止,关于运动控制的理论主要有三种假说。
一、反射学说
Sherrington(谢林顿,英国生理学家)是其创始人。该学说认为感觉的传入信息控制着运动的传出信息,所有运动都可以理解为反射的综合。感觉是运动的必要条件和前提。因而,把中枢神经系统置于被动的被支配地位。按这一学说,可以理解为运动是由外周刺激决定的。这一学说用于信息工程学,发展了“闭环负反馈系统”,还用于说明人体在受到破坏其平衡的外力后作出的姿势调整反应。此外,还在神经生理学领域用以说明促进“良性反应”及抑制“不良反应”的种种措施。但是,反射学说不能说明动物被切断感觉神经后为什么仍能做自主运动,同时也不能解释运动的发育这一事实。
二、层次学说
该学说是由Jackson(杰克逊,美国医生)提出的,至今仍为临床神经学的基础。按照这一学说,运动的控制是由下位水平(脊髓)、中位水平(脑干)、上位水平(脑皮质)三个层次协同完成的,上位水平和下位水平的功能不同,上位水平控制随意的运动,下位水平控制着非随意(反射性)的运动(表6-1)。
表中概括了控制正常运动各层次的假说。假设正常运动由多水平中枢所控制,从表中可见越向上随意运动越增加,越向下不随意运动越增加。
正常的运动发生反映了从下位水平向上位水平进行的神经系统的成熟过程。该学说认为,如果上位水平受到损伤,则下位水平的运动控制占优势,从而出现原始反射及病理性协同运动。这种层次学说是运动疗法使运动由下位控制向上位控制转化,以治疗儿童脑瘫及成年人偏瘫的理论依据。但是,有些运动行为用这种层次学说仍不能充分予以说明。比如要求协调性的步行模式,以及在步行中受到破坏身体平衡的外力后作出的本能性的平衡反应,都是依靠脊髓水平的运动控制,而无须上位中枢的控制。另外,层次学说还不能明确解释是随意控制还是反射性控制的运动,即日常无意识的协调运动及姿势调整运动。总之,层次学说基本可较圆满地解释临床问题,但用于说明日常的运动行为和正常的运动发生过程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三、系统学说
该学说与反射学说、层次学说同年代(1932年),由东欧学者Bersntein(贝尔斯泰恩)提出的。该学说认为,运动并不是由外周感觉及中枢神经哪一方单一控制的,运动的控制与诸多系统相关联,这些系统处于相同的水平上,其相互作用,共同控制着运动功能。这些系统包括中枢神经内的比较系统、指令系统、记忆系统和外周的肌肉骨骼系统、感觉系统,以及外界环境系统。这些系统对运动都有作用,其综合作用的结果产生运动行为。作为中枢神经器质性损伤所致的运动障碍,以残存的其他系统代偿之,达到总体运动目标,这在临床上更富有意义。但是,这种系统学说过于抽象,难以和神经解剖学理论相联系,其对脑损伤所致运动障碍的特定治疗作用,尚难以证明,这些都是其不足之处。
表6-1 控制运动的各水平与瘫痪各层次的关系(据层次学说)
以上三种运动控制理论,对针刺疗法在临床的应用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偏瘫病人的针刺临床实践中,最好不要单纯像反射学说、层次学说那样,单一地去考虑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