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治疗三叉神经痛最有效的偏方

治疗三叉神经痛最有效的偏方

时间:2023-03-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叉神经痛是指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出现阵发性剧烈疼痛,而不伴三叉神经功能破坏的症状。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原因可能与受寒、缺血等有关。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一般无神经系统病理性体征,发作多呈间歇性。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病毒感染可有带状疱疹。全蝎的实验证明抑制三叉神经痛与等量吗啡相似。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应治疗原发病。

三叉神经痛是指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出现阵发性剧烈疼痛,而不伴三叉神经功能破坏的症状。临床上以第二支、第三支发病为多见。本病多发年龄在中年以后,女性病人居多。多发生一侧,亦有少数两侧俱痛者。按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中医学的“面痛”“眉棱骨痛”均属本病。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原因可能与受寒、缺血等有关。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系因三叉神经及其通路附近的炎症、血管病、骨质压迫、外伤瘢痕、多发性硬化、肿瘤等刺激或压迫三叉神经而引起,如牙髓炎、鼻旁窦炎、颅底或脑桥小脑角的肿瘤、骨质增生等。

一、诊断

疼痛常呈突然发作,疼痛部位限于三叉神经分布区内,以面颊、上下颌部为多见。疼痛发作短暂,数秒钟或数分钟后缓解,连续数小时或在数天内反复发作。常因触及面部某一点而诱发,称为扳机点。致病者不敢洗脸、漱口、进食。疼痛呈阵发性闪电样剧痛,痛如刀割、火灼、锥刺样,可伴有痛侧面部肌肉抽动,皮肤潮红,眼结膜充血、流泪、流涕、流涎等,所以又称为痛性抽搐。

体检时,在神经的皮下分支穿出骨孔处,例如上颌支的眶下孔、下颌支的颏孔和眼支的眶上切迹常有压痛(图8-2)。

图8-2 头颈部神经在皮肤的分布区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一般无神经系统病理性体征,发作多呈间歇性。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常伴有痛觉减退,角膜反射减弱或消失等。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病毒感染可有带状疱疹。

二、治疗

1.中医药治疗 中医学认为,风寒外袭或风热火盛均可使经气不畅,而致瘀血阻络,不通则痛是造成本病的原因。

(1)辨证论治

①风寒外袭:主证为头面疼痛,遇寒则剧,得温则减,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紧。

治疗:祛风通络。方药用川芎茶调散加减。川芎、荆芥、白芷、羌活、细辛、防风、延胡索、石菖蒲、防己。

②风热火盛:主证为头面疼痛,痛如烧灼,遇热、生气后加重,口苦便干,舌质红,脉弦数。

治疗:清热降火。方药用芎芷石膏汤加味。川芎、白芷、生石膏、知母、羌活、蔓荆子、全蝎、延胡索、石菖蒲。

③瘀血阻络:主证为面痛反复发作,多年不愈,发作时疼痛如锥刺难忍,面色晦滞,舌质紫暗,苔薄,脉细涩。

治疗:活血止痛。方药用补阳还五汤。赤芍、川芎、当归、地龙、黄芪、桃仁、红花、全蝎、钩藤。

(2)中药药理分析:有人认为三叉神经痛是一种感觉性癫发作。病变位于周围部,发病机制则可能在脑干,疼痛发作时可在中脑记录到局灶性癫样放电。石菖蒲、全蝎、羌活有抗惊厥作用。全蝎的实验证明抑制三叉神经痛与等量吗啡相似。防风镇痛作用的部位与吗啡相似,在中枢疼痛抑制率为吗啡的90%。延胡索能中枢性镇痛,荆芥可以提高痛阈,蔓荆子亦可提高痛阈,粉防己专治神经痛。川芎、白芷、羌活、细辛均有镇痛作用。生石膏、知母具有解热、抗菌、消炎作用。桃仁、红花、牛藤、赤芍、丹参均有活血、消炎、镇痛作用。

2.针灸治疗

(1)毫针疗法:远近配穴法。取穴,第一支:鱼腰、下关、合谷、内庭。第二支:四白、下关、合谷、内庭。第三支:夹承浆、下关、合谷、内庭。

操作:进针后持续捻转使病部有酸胀感。留针30分钟,其间行针2次,每日1次,或发作时针刺,10次为1个疗程,休息2日。

下关穴内有三叉神经节,周围突出三叉神经节组成三支,第一支称为眼神经由眶上孔出颅该处为鱼腰穴,第二支称上颌神经由眶下孔出颅,该处为四白穴,第三支称下颌神经由颏孔出颅,该处为夹承浆,针刺上述腧穴均可止痛,合谷、内庭均为上下配穴法,针刺后可协同止痛。

(2)电针疗法:主穴 下关。配穴 鱼腰、四白、夹承浆。

操作:脉冲电针仪正极置主穴,负极置配穴。选用密波,电流量由小至大,以病人能耐受为度,每次30分钟,每日1次。

(3)水针疗法:取鱼腰、四白、夹承浆、阿是穴。

操作:以95%乙醇加2%盐酸普鲁卡因各等量,每穴注射1~2ml,进针应注入神经孔,一般1次可以缓解疼痛,未愈者1周后可再注射1次。

三、讨论

1.本病发作时止痛治标以针刺为主,治本以中药治疗为主。

2.针刺治疗一般以毫针为先,如效果不显,可用电针、水针。

3.已采用过水针、射频或手术治疗者,再出现疼痛者,针刺治疗疗效差。

4.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轻者疗效较好,较重者需水针治疗,治疗时加用卡马西平口服,可以缓解病痛。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应治疗原发病。

5.针刺下关穴是治疗该病症的关键,针刺时应有电击感传导则疗效佳。一般深刺1寸以上,针刺得气后应持续捻针5~10秒。

6.气至病所是针刺镇痛的关键。三叉神经第一支痛时,针刺下关穴时应将针尖向头部的前上方刺,针刺第二、第三支时,针尖向头面的后下方刺,使之产生电击样传导。

7.针刺疼痛敏感点(阿是穴),亦称板机点,也是治疗本病的关键之一。

8.本病治疗采用上下配穴法也是提高疗效的方法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