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神经元病是一组病因未明的运动神经元疾病,主要影响脊髓前角细胞、脑干运动神经核及锥体束的运动系统慢性进行性变性疾病。病因可能与兴奋性氨基酸损伤了运动神经元有关。另外,有5%~10%的病人有家族史,其中一部分病人有过氧化物歧化酶基因发生突变,无法产生足够的酶分解过氧化自由基,过氧化自由基损伤了运动神经元。还有人认为是重金属损伤了运动神经元。近年来提出本病可能是一种慢性病毒感染。中医学属“痿证”“风痱”范畴。
一、诊断
隐袭起病,逐渐进展,多发病于30~60岁,男性多于女性。一般均无客观感觉障碍。临床表现如下。
1.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 病变部位累及脊髓前角运动细胞。肌萎缩可一侧或两侧同时开始,从远端向近端延伸,伴肌束颤动。肌力减退,肌张力降低,腱反射消失,锥体束征阴性,但全身感觉正常。本型进展缓慢,常达10年以上。可死于呼吸肌麻痹。
2.进行性延髓(球)麻痹 病变主要累及脑干,特别是延髓的脑神经运动核,表现为其所支配的肌群萎缩无力,以吞咽、构音障碍及舌肌萎缩、束颤最常见,且症状多为进行性加重,但不伴有肢体的运动障碍。进展较快,多在1~3年死于并发呼吸肌麻痹和肺部感染。
3.原发性侧索硬化 本病最少见,起病多在成年后,病变常先侵犯下胸段的皮质脊髓束,出现双下肢的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倘若颈段皮质脊髓束也波及,则双上肢也出现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如两侧皮质脑干束也受累,则有假性延髓麻痹症。
4.肌萎缩性侧索硬化 病损累及脊髓前角细胞与锥体束,因此出现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并存的特征。颈膨大的前角细胞常先受累,逐步皮质脊髓束亦受累。首发症状为双侧或一侧手部无力笨拙,逐步出现肌萎缩,以大小鱼际、骨间肌、蚓状肌为明显而呈爪形手。肌无力及萎缩向前臂、上臂和肩部延伸,病变部位有广泛而明显肌束颤动。上肢虽常有明显的肌萎缩,但由于锥体束同时受损,故可出现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下运动神经元严重损伤时,锥体束症状被掩盖,上肢肌张力减退,腱反射减低或消失。下肢多为痉挛性瘫痪,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出现病理征。下肢肌萎缩和肌束颤动较轻或不明显。
此外,婴儿、少年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症为隐性或显性遗传,酷似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有肌束震颤,伴脊柱侧弯和弓形足。
肌电图呈典型的失神经电位。肌肉活检有失神经性肌萎缩的典型病理改变。脊髓CT或MRI均有助于诊断。
二、治疗
1.中医药治疗 由于病因未明,本病目前尚无肯定有效方药,大多数治疗处于辨证论治的治标阶段,没有辨病论治的根本治法。最新报道姜黄素可以治疗本病,目前处于研究阶段。
2.针灸治疗
(1)夹脊电场疗法:取脊髓病变节段的上下两侧各1对夹脊穴。
操作:针柄接电针仪导线,同1组导线连同侧1对夹脊穴。正极在上,负极在下。弛缓性瘫者用疏密波,输出电流以双下肢瘫痪的肌肉出现节律性收缩为度;痉挛性瘫者用密波,输出电流以针刺局部的肌肉出现轻度痉挛为度。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6次后休息1日,
(2)毫针疗法:用远近配穴法,取相应节段背俞穴、大椎、肩髃、曲池、合谷、鱼际、阳陵泉、足三里、绝骨、环跳。
操作:每日1次,留针30分钟,行针3次,10次为1个疗程,休息3日。
(3)水针疗法:取穴,曲池、合谷、肩髃、足三里、三阴交、血海、梁丘、八风、八邪、太冲。
操作:用维生素B12 500mg、当归注射液4ml,每次选5个穴,每穴注入1ml,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休息5日。
(4)电针疗法:取穴,曲池、合谷、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八风、八邪。
操作:用脉冲电针仪,选疏密波,电流以病人能耐受为度,每次2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休息2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