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内囊区的动脉血供主要来自

内囊区的动脉血供主要来自

时间:2023-03-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脑隙性脑梗死系指脑深穿动脉及其分支闭塞引起的脑深部的微小梗死。本病属于中医学“中风”及“中风先兆”的范畴。病变主要是在脑的白质部分、脑干、小脑。2.针刺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血液化学成分的改变导致血液黏稠度的增高是卒中病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赖氏对63例缺血性卒中病人做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8项指标检查,其中血小板黏附性、血小板聚集性、体外血栓形成、全血黏度的改善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脑隙性脑梗死系指脑深穿动脉及其分支闭塞引起的脑深部的微小梗死。本病属于中医学“中风”及“中风先兆”的范畴。

此病多数因高血压造成深穿支小动脉壁玻璃样变性和纤维素样坏死,进而使管腔闭塞形成软化灶所致。少数由小动脉微栓塞引起。病理特点主要是小动脉硬化管腔闭塞。病变主要是在脑的白质部分、脑干、小脑。由豆纹动脉和丘脑深穿动脉分布的基底神经节、内囊以及基底动脉旁中央穿透动脉的脑桥等。小梗死灶的直径0.2~20mm,多为4mm左右。

一、诊断

1.一般表现 多为老年人,有高血压病史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突然发病也可渐进性亚急性发病。少数无局灶体征,仅表现头痛、头晕或情绪不稳定。

2.局灶表现

(1)单纯运动障碍:为最常见的类型(约占2/3病例),产生轻偏瘫,不伴失语、感觉障碍或视野缺损,病灶多在对侧内囊或脑桥。

(2)单纯感觉障碍:约占10%,表现为偏身感觉异常或丧失,病灶在对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3)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约占20%。表现为中枢性面、舌肌轻瘫,伴有构音不清、吞咽反呛、手的精细动作欠灵、指鼻试验欠稳,有的出现锥体束征。病灶在脑桥基底部或内囊前肢及膝部。

(4)共济失调性轻偏瘫:共济失调和无力,下肢重于上肢,伴有锥体束征,其共济失调不能用无力来解释。病灶多在对侧辐射冠汇集至内囊处或在脑桥基底部皮质,脑桥通路受损。

3.辅助检查

(1)CT扫描:在内囊、丘脑、基底部、脑干、大脑或小脑白质可发现最大直径在20mm以下的低密度灶,外形呈圆形、椭圆形、楔形,大多边界清楚,无占位效应。

(2)MRI检查对小病灶亦可诊断。

(3)脑脊液检查:脑脊液常规和压力一般正常,若合并其他脑血管病时出现异常。脑脊液酶学检查有助于鉴别腔梗死和皮质梗死,后者脑脊液肌酐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升高占80%,其中以肌酐酶的意义最大,而前者一般酶学无异常,即使升高也是轻微短暂的。

(4)血生化及血液流变学检查:血糖、血脂、血液流变学列为常见的辅助检查,对本病的治疗和预防有一定参考意义。

(5)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本项为安全而无创伤性检查,对发现颈动脉狭窄或硬化斑有肯定价值。

二、治疗

参阅本章第四节脑梗死。

三、讨论

1.本病是长期高血压所造成的,因此,平时要积极治疗高血压。

2.针刺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血液化学成分的改变导致血液黏稠度的增高是卒中病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赖氏对63例缺血性卒中病人做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8项指标检查,其中血小板黏附性、血小板聚集性、体外血栓形成、全血黏度的改善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实验表明,缺血性卒中经头皮针治疗后,全血黏度高切、血浆黏度、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电泳时间、血小板电泳时间、三酰甘油、纤维蛋白原等7项指标均明显下降,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