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小关节功能紊乱又称椎骨错缝。是因脊椎小关节的解剖位置改变,以至脊柱功能失常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本节主要讨论脊柱小关节滑膜嵌顿和因部分韧带关节囊紧张引起反射性肌肉痉挛,致使关节面交锁在不正常或扭转的位置上而引起的一系列的病变。
脊柱由脊椎、椎间盘及椎旁韧带所组成,三者共同维持脊柱的形态,并构成其功能活动的解剖基础。前、后纵韧带对椎间盘和椎体起保护作用,并对其运动范围加以约束;束上韧带对棘突的活动有限制作用,保证各小关节活动于正常的范围之内。同时脊柱的正常运动有赖于肌力的平衡作用。
脊柱小关节即关节突关节,由上椎体的下关节突和下椎体的上关节突及关节囊所组成。具有稳定脊椎,引导脊椎运动方向的功能。颈椎小关节的排列接近水平位,因此比较容易发生半脱位。胸椎间关节呈额状位,故胸部脊柱只能做侧屈运动而不能伸屈。腰椎间关节的小关节面呈斜位,即介于冠状和矢状位之间,关节囊较为松弛,可做屈伸和旋转各种运动。腰骶关节是先天性生理变异的好发部位。
上述的解剖生理特点决定了本病的好发部位主要在腰椎间的腰骶关节,颈椎小关节次之,胸椎小关节最为少见。
因姿势不良或突然改变体位可引起腰背肌肉捩伤或脊柱小关节错位。同时,各种损伤刺激可刺激感觉神经末梢而引起疼痛并反射性地引起肌肉痉挛,进而可引起关节解剖位置的改变,发生交锁或扭转。长时期的交锁及各种炎症反应的刺激均可导致小关节粘连而影响其功能,刺激神经根产生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刺激或压迫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引起内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一、诊断
大部分病人损伤后,腰背或颈项即出现疼痛,脊柱的主动或被动受到限制。疼痛程度随脊柱运动强度增大而加重,其疼痛区域常呈片状。有时可出现有关内脏的反射性疼痛。如胸椎上中段小关节功能紊乱,则常可出现心律失常、胸痛、呼吸困难、腹胀、食欲不振及胸、胆囊、阑尾或胃区的疼痛。
检查时大部分病人在背部体表的相应小关节区域有明显的压痛,并伴有相关肌肉痉挛。腰椎滑膜嵌顿者可见到腰椎后凸或患腰侧倾的强迫体位,站立时,髋、膝屈曲;卧位时,屈身侧卧;全部腰肌处于痉挛状态,轻微移动即可引起剧痛。胸椎病变时可有椎旁压痛。颈椎病变时C4~6有明显压痛,颈肌痉挛,颈项疼痛,甚者可放射至肩背和胸部。
一般X线片上无明显阳性改变。
二、治疗
采用夹脊电针疗法。
取穴:病变节段的夹脊穴3对。
操作:针刺时针尖方向斜向脊柱侧,得气后,将3组导线正负极左右交叉连接,选用疏波,电流以局部肌肉出现节律跳动、病人能耐受为度。每次治疗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一般1个疗程均可治愈。
三、讨论
1.病变一般在1个或几个脊椎小关节,临床取穴多以主要病变的小关节旁的夹脊穴为主,同时再取上下各1对夹脊穴,共3对,通电后,对脊柱的牵拉力量大,疗效好。
2.关于导线的连接,临床上我们体会,脊柱疾病或脊髓压迫症,每对导线左右连接,而且每组导线的正负极交换位置较好。正极同在一侧,两侧的牵拉力量也就不等,疗效差。这样对脊柱关节,椎间盘的复位不利。但病变在心脏的背部或有心脏病者不宜。在上颈段病变需要电流适宜,且操作者不应离开病人,以防止发生意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