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微观路径——志愿者个体心理环境的满足
个体心理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组织中所表现出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通常志愿者在各自的岗位上都付出了大量艰辛的劳动,迫切需要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认可,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需要。
无疑,志愿者行动是利他主义的一次生动体现。志愿者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不计报酬、不图回报、真诚奉献、协助他人,是一种崇高的道德精神追求,这是大多数人对志愿活动的一般认识。其实,人们可能没有注意到,志愿者在志愿活动中也带有自己的一份“私心”。
在对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的调查中,答案五花八门,有的人希望借助志愿活动发掘自己的潜力、丰富社会阅历、提高社会实践的能力;有的人希望在志愿组织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有的人曾经接受过他人的帮助,希望通过参与志愿活动回报社会,弘扬奉献精神;还有的人希望在助人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感、实现自身社会价值。志愿者的回答,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当人们从事志愿活动时,还是期望获得一定的回报的,当然这种回报并不是物质上的收益,而是获得一种心理上的“价值感”。
志愿活动虽然没有在物质经济上期求回报,但却要求获得精神上的回馈和他人的肯定,上海大学社会学系的顾骏教授认为,志愿者在提供志愿服务的时候,是在追求一种精神上的消费。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希望工程的创始人徐永光先生也认为:从古到今,在倡导助人的口号中并没有强调无私奉献,恰恰讲的是有私奉献。当然,这里指的不是物质上的有偿,而是奉献之后的愉悦感、荣誉感和精神价值得到实现的满足感。志愿精神体现的是志愿者奉献社会与满足个人自我实现的需求、利他与利己的统一。
因此,要使志愿者个体功效的稳定发挥,必须关注志愿者的内心需求,使之在志愿活动中感受到价值感和自我满足感。志愿者在从事志愿服务过程中十分在意是否得到组织者和服务对象的认同与肯定,渴望赢得社会尊重,获得荣誉、赞许和自我满足。因此激励机制在激发志愿者能动性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人与其他生物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人类有主动性、有意识。人的行为都是由某种动机引起的,一定程度的内在或外在刺激促发了行为的产生。激励是改变或强化行为的有效手段,对于志愿者组织而言,合理、恰当、持续的激励有助于激发志愿者的热情,在主动服务他人的同时,获取个人目标的实现,达到双赢。志愿者参与活动的动机是多样的,这就要求激励机制同样实现多元化配套。只有当志愿者在组织中获得预期的收益,才能产生持续性的行动动力。
1.指导思想——实现“两个兼顾”
对志愿者的激励应该确保必要的物质保障和对志愿者应有的尊重,以及对其行动的积极肯定。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活动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些基本的开销,例如交通费用、餐费开支等,这些费用支出可以以货币的方式给予补偿;对于参与志愿活动的志愿者,我们通过建立完善的考评体系,考评内容应放在志愿者服务的数量、质量、策划、内容和团队精神等方面,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作出科学的评价并给予相应的肯定。例如有些志愿者组织成立了“时间超市”,把志愿者每一次参与志愿活动的时间都登记在案,累加计算之后,对服务时间较长的志愿者提出表扬、授予荣誉称号甚至提供去专业机构培训的机会等。
2.现实手段——多元化的激励方式
激励是指通过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个体的积极性,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过程,而这种过程同时又以满足个体的某些需要为前提。有资料显示:在缺乏激励的环境中,人的潜力只能发挥20%~30%,但是在良好的激励环境中,同样的人却可以发挥出潜力的80%~90%。[3]因此,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制度和采取适当的激励方法,是开展志愿者活动的重要条件。
对志愿者工作应当给予及时的肯定。志愿者提供服务,即使效果再好,如果得不到来自组织的回应,很可能会让他们觉得没有成就感或自己的努力未得到认可,久而久之,在某种程度上就会影响志愿者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的动机是多样的,相应地在激励方式的选择上也应多元化。针对个体不同的动机需求提供“量身定做”的激励方案。例如,为拓展自身潜能而参与志愿活动的志愿者,我们可以为他提供参与专业培训的机会以达到激发其主动性的目的;怀着对世博的热爱而参与志愿服务的世博志愿者,我们可以通过为其发放带有世博标志的小纪念品来鼓动他们参与服务的热情;而对于那些为体现自我价值而参与志愿活动的志愿者,在日常工作中,关注志愿者的工作进展,能使志愿者产生强烈的认同感,觉得自己的努力受到了组织的肯定,从而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以后的工作中去,参与的荣誉感和他人对其行为的肯定和赞扬就足以成为他们更加投入的动力之源。
因此对志愿者的激励应采用多种激励形式结合的方式,如宏观激励与微观激励、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形象激励与榜样激励、奖惩激励与情感激励、参与激励与荣誉激励相结合等。只有通过激励手段来满足他们复杂的内在需求,才能保持志愿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3.反馈机制——创立志愿活动评价体系
激励手段一个重要的理论前提就是学习和强化,即对成员正确的行为给予奖励、正向强化或对违反规范的行为予以惩罚、负向强化,从而刺激正确行为再次出现的过程。因此必须建立志愿服务的评价反馈机制,并以此为依据实施激励措施。各种类型的志愿服务活动组织都应当制定统一的评价表格,建立志愿者服务档案,采取自评与服务对象评价两种方式的结合,将志愿者服务质量和水平真实地呈现出来。对表现突出,具有良好社会反响或具有典型推广意义的事例及时宣传,同时将服务不到位或有不良社会影响的情况及时通报,批评教育并采取有效手段加以纠正,使志愿者活动能够长期有效地开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