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临床常用的抗肿瘤药物有80余种。传统观念一般根据抗肿瘤药物的来源和作用机制进行分类,分为烷化剂、抗代谢药物、抗肿瘤抗生素、植物来源激素和其他(包括铂类、门冬酰胺酶、靶向治疗药物等)六大类。其中,不包含生物反应调节剂和基因治疗用药。另一分类方法是根据药物作用的分子靶点,将抗肿瘤药物分为①作用于DNA化学结构的药物(包括烷化剂、蒽环类和铂类化合物);②影响核酸合成的药物(主要是抗代谢物);③作用于DNA模板影响DNA转录或抑制DNA依赖RNA聚合酶而抑制RNA合成的药物;④影响蛋白质合成的药物,如高三尖杉酯碱、紫杉类、长春碱(Vinblastine,VLB)和鬼臼碱类等;⑤其他类型的药物(如激素、门冬酰胺酶、维A酸类化合物等)。目前,根据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多数专家建议将抗肿瘤药物分为细胞毒药物、影响激素平衡的药物、生物反应调节剂、新型分子靶向药物和抗肿瘤辅助用药。因近期用于临床的抗肿瘤药物还缺少有关时间节律性的报道,故仍按传统分类方法对临床常用的抗肿瘤药物进行分类和叙述。
(一)根据药物化学结构和来源分类
分为烷化剂、抗代谢药、抗肿瘤抗生素、铂类配合物、植物来源的抗肿瘤药。
(二)根据抗肿瘤作用的生化机制分类
分为:①干扰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②直接影响DNA结构与功能的药物;③干扰转录过程和阻止RNA合成的药物;④干扰蛋白质合成与功能的药物;⑤影响激素功能的抗肿瘤药。
(三)根据药物作用的周期或时相特异性分类
1.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 主要能抑制或杀灭细胞增殖周期中的各期细胞,如烷化剂、抗肿瘤抗生素、铂类配合物等。
2.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 仅对增殖周期中的某一期有较强的作用,如抑制核酸合成的药物对S期作用显著、长春新碱(Vincristine,VCR)作用于M期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