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系统是机体生理系统的一部分。与其他生理节律一样,免疫节律受到各级内源性中枢和外周机制的调节。这主要包括中枢振荡器及神经和内分泌的调节。
松果体是哺乳动物一个重要的中枢振荡器。褪黑素(melatonin,MT)是由松果体分泌的一种激素,其合成和分泌过程具有明显的夜相性,并与环境中光照信号的周期相同步。MT的主要功能曾被认为只是传递明-暗周期信号,但近年来发现它对免疫系统的功能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已经在胸腺、淋巴细胞和白细胞上发现存在MT受体,提示对免疫节律的调节是直接作用于靶器官的结果。MT可促进免疫细胞分泌IFN-γ、IL-1和IL-2等因子,并释放内源性的阿片肽类物质。
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suprachiasmatic nucleus,SCN)是另一个重要的昼夜节律高级中枢。SCN通过视网膜-下丘脑束直接感受环境的明暗变化,并产生相应的节律性神经电位。经多种传出途径,传递各种神经和内分泌的节律信号,使机体各系统(包括免疫系统)与内外环境周期保持同步。
自主神经系统的张力变化也参与免疫细胞的调节。在白天及冬季,交感神经张力升高,淋巴细胞减少而中性粒细胞增加;夜间及夏季副交感神经张力升高,淋巴细胞增加而中性粒细胞减少。
内源性皮质激素是免疫系统昼夜节律的另一个调节因素。艾迪生病患者或切除肾上腺的动物,免疫细胞昼夜节律消失,而给予外源性糖皮质激素后又可恢复。人外周血中皮质激素在08:00最高,24:00最低,这与前述淋巴细胞数量的节律正好相反。另一方面,PHA诱发的淋巴细胞转化率与皮质激素节律相一致,即08:00最高,24:00最低。有研究表明,皮质激素对免疫细胞节律的调节受到中枢MT昼夜节律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仪和HPLC法测定健康人白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亚群及儿茶酚胺的昼夜水平,发现免疫细胞与儿茶酚胺都有昼夜节律性变化,且两者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提示细胞免疫与激素水平间有时相性联系。还有研究表明,IFN-γ和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比值的昼夜波动与血中可的松(Cortisone)的浓度变化呈负相关,但与血浆MT浓度呈正相关。由于血浆IFN-γ和IL-10对于细胞免疫有着相反的效应,因此两者的浓度可能受血中可的松和MT昼夜变化的调节。
免疫调节药通过影响机体的免疫应答反应和免疫病理反应而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防治免疫功能异常所致的疾病。依其作用方式不同,可分为免疫抑制药和免疫增强药。前者主要用于防治免疫病理反应,主要用于器官移植时的排斥反应、结缔组织病或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变态反应;后者则主要用于免疫缺陷性疾病及增强抗感染和抗肿瘤免疫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