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两步的基础上,再参考当时的气候情况做些微调,会更加合理。气候情况大体上分为以下5种情况:
1.气温5~20℃,空气湿度小于40%,属于干燥偏寒型天气,北方的秋季与南方的冬季大多呈现这样的气候特征。中医学认为,在干燥偏寒天气下,“燥邪”容易犯肺伤津,引起咽干、鼻燥、声嘶、肤涩等症状,宜少吃辣椒、大葱、番茄、豆腐、菱角、银耳、鸭肉等,多喝开水、蜂蜜水、淡茶、菜汤、豆浆等饮料,适量吃些水果,以收到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的效果。
2.气温低于5℃,空气湿度小于40%,属于干燥寒冷型天气,多见于北方地区且持续时间较长。食谱宜以高热量食品唱主角,如蛋类、禽类、肉类等,烹调方式当以烧、焖、炖为主。同时注意饮食平衡,多食蔬菜,辅以橘、柑、荔枝、山楂等热性水果,以增强抗寒力。
3.气温20~30℃,空气湿度大于60%,属于湿润偏热型天气,乃是我国大部分地区春季所具有的气候特征。在这种气候下,人体新陈代谢较为活跃,宜于食用葱、麦、枣、花生等食品,并适当补充B族维生素,多安排一些诸如菠菜、芹菜、荠菜等新鲜蔬菜。
4.气温高于30℃,空气湿度大于60%,属于湿润高温型天气,夏季多见。由于湿热交蒸,食欲缺乏,消化功能削弱,故食谱应侧重于消暑化湿、健脾开胃之品。菜肴要做得清淡爽口、色泽鲜艳,不妨适当选用一点具有鲜味与辛香的品种。另外,冷饮类不可多食,以免败坏胃口,损伤脾阳。同时要当心,夏季也是食物中毒的高峰期,要注意饮食卫生,对变质腐败食物务必“敬而远之”。
5.气温20℃左右,空气湿度50%左右,此时气温不冷不热,可供选择与搭配的食品很多,宜以性味偏中性的食物为主,如禽肉、牛奶、蛋类、玉米、粳米、豆类、甘薯、马铃薯、白萝卜、番茄、蘑菇等,兼顾个人的饮食爱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