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性疾病自古以来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一类重要疾病。几千年来,中医药学在与发热性疾病作斗争的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到明、清时代形成的“温病学说”,对发热性疾病的诊治作了系统的整理,提出了一整套对外感发热性疾病进行辨证治疗的理论,并有细致的诊察方法和数以万计的方剂,至今还被视为“经典”而收录于中医学的教材中。
殊不知时代、气候、地理环境、人文社会在变化,疾病的种类、人的体质也都在变化,别说《伤寒论》时代的病种与现代大有差别。以我为例,50年前我见过的诸多传染病,如天花、白喉,现在我的学生从来没见过,将来也可能永远见不到了。因为这类疾病早已被控制,其他烈性传染病均是传染病必须收治的病种,中医儿科是见不到的。为何当前有那么多的年轻医生把感染后发热综合征、功能性发热当结核病治疗?因为他根本没见过真正结核病发热是什么症状,对古代医籍又没有辩证的认识。根据我几十年对感染性发热性疾病的研治,我认为《伤寒论》的外感热病多属虫类、细菌类感染,故可按六经传变。而“温病”时代病毒性感染增多,温疫流行,传染方式不能按六经传变,可以直中入里。所以有“温病最易伤阴”之说。虽说温病学说的很多方剂现在可以借鉴,但是病毒种类繁多且易变异,若以古方不变而用于治疗今日的病毒感染,也实非上策。
因为我在20世纪60年初,单纯用中医药治疗各种传染病,如中毒性痢疾(细菌性)、流行性脑膜炎(细菌性)、流行性乙肝脑炎(病毒性)、麻疹肺炎(病毒性)、细菌性肺炎等。在退热方面观察过芥穗油、柴胡注射液和安宫牛黄散、紫雪散的退热疗效。几年的观察对照总结:单纯中医辨证疗法,病死率小,合并症少,无后遗症,但发热的高低、持续时间的长短,则根据不同病种的发热规律,决不因用了中药能缩短其自然发热的规律及发热时间。例如麻疹、风疹、水痘、幼儿急疹都是病毒感染,但是发热时间长短不一,不因为用了中药而改变其规律。这是因为病毒感染的发热机制与寄生虫和细菌感染不同。病毒进入人体在血液中停留的时间较短,必须进入宿主细胞内,依赖宿主细胞酶系统进行复制和繁殖而发病。所以,迄今为止,国内外尚未研究出既能灭活病毒又不损伤宿主细胞,临床疗效持久而不良反应小的中、西药。因此,我根据中医“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及“温病容易伤阴”的理论,采用中医学的扶正驱邪法,选出既有养阴益气功能,又有抗病毒作用的药味。参考古方甘温除大热的人参败毒散、黄芪桂枝五物汤,根据“温邪犯肺易伤阴液”的理论去掉人参、桂枝等专事温阳药,研制出养阴益气清热凉血合剂(不含单纯清热解毒的药味;也不含纯养阴滋腻的药味,如地黄、龟甲之类)。经过3年的药物筛选,选出黄芪、黄精、沙参、玄参、天花粉、紫草等。其中每味药除起中药的药性疗效外,兼有抗病毒、灭菌的多种功能。故整个配方经实验研究,既有调节、提高免疫力的功能,又有广谱抗病毒的作用。经过10年临床反复验证,有记录和总结的病毒性肺炎病例500余例,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病例1 000余例,无1例病死。与当前公认的治疗肺炎的清热解毒宣肺化痰汤剂和广谱抗病毒西药利巴韦林(病毒唑)对照,结果养阴益气合剂效果最佳。故本制剂在1990年获北京中医药管理局科技一等奖后,20年来应用于临床,广受国内外病家欢迎。不但用于治疗免疫功能低下的反复呼吸道感染儿童,在重大病毒性疾病流行时期,本制剂也显示了其独特的疗效。如传染性非典时期,我院到流行病区用该制剂治疗传染性非典,总结疗效显著,无死亡病例,无合并症和后遗症(如肺纤维化、股骨头坏死等)。2009年甲型H1N1流感流行期,我未发现常服用本制剂的病人发病。旅居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华侨患病后,如果没有严重的呼吸道症状,是不给药物治疗的,一律在家休养或用物理降温法处理。所以,凡常备有本制剂的病家,服用本制剂后也能如期退热。有的病人热退后咳嗽,用抗生素无效,服本制剂后很快咳止。这说明养阴益气合剂既是免疫增强剂,又是广谱抗病毒制剂,并兼有抗过敏的作用。所以,它能治疗过敏性发热及体温调节功能低下的发热。但要声明,它不是单纯或直接退热剂,是养阴益气整体调治的药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