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按高尿酸血症的形成原因,可分为原发性痛风和继发性痛风两类。
(1)原发性痛风占绝大多数(约占90%以上)。
①原因未明的分子生物学缺陷。
*尿酸产生过多:尿酸产生过多,可能属多基因遗传缺陷。发病率占10%。
*尿酸排泄减少:肾小管分泌尿酸功能障碍,使肾脏尿酸排泄不足,可能属多基因遗传缺陷。发病率占90%。
②酶及代谢缺陷。
*5-磷酸核苷酸-1-焦磷酸(PRPP)合成酶活性增加,引起PRPP合成过多,因而尿酸产生过多,遗传特征为X(染色体)-联。
*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苷酸转移酶(HGPRT)部分缺少,引起PRPP浓度增加,尿酸产生过多,遗传特征为X(染色体)-联。女性为携带者,男性发病。原发性痛风由酶缺陷引起者占1%~2%。而大多数病因未明。有学者认为部分可能与抗氧化物质、营养素或白蛋白缺乏等有关。
此类患者常伴有肥胖、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糖尿病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原发性痛风又可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两种。外源性痛风指不恰当饮食和长期摄入过多富含核蛋白类食物;内源性痛风指人过中年以后,体力活动减少,体内代谢功能降低,脏器呈退行性变,导致过多的尿酸不能正常地从尿中排出,而潴留在血液中,或由于肾脏排泄尿酸的功能下降,引起血尿酸升高。
(2)继发性痛风。
①伴有嘌呤合成增多(继发于其他遗传性疾病)。
*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苷酸转移酶(HGPRT)完全缺乏:尿酸产生过多,名之为Lesch-Nyhan综合征。遗传特征为X(染色体)-联。女性为携带者,男性发病。
*缺乏葡萄糖6-磷酸酶:尿酸产生过多和肾脏清除尿酸减少,糖原累积病I型(vongierke病)。遗传特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②伴有核酸转换增加。尿酸产生过多,如慢性溶血、溶血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恶性肿瘤、骨髓或淋巴增生性疾病、白血病等疾病,尤其是这些疾病的化疗与放疗时,当大量的细胞被破坏,细胞核内的核酸分解出大量的嘌呤,尿酸的产量就会大量增加。
其他可能因素: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不足、肥胖、饥饿时(可能因为组织分解用来产热而致核甘酸大量分解)等引起。
③伴有肾脏清除能力减低。肾脏功能减退、先天性代谢紊乱性疾病如糖原累积病Ⅰ型等(肾脏病变时尿酸排泄减少)、多种药物:如服用利尿药(呋塞米)、水杨酸类(阿司匹林、对氨基水杨酸)、抗结核药物(乙胺丁醇)及烟酸等均可引起痛风。
(3)特发性高尿酸血症:持续血尿酸增高,而无痛风发作,遗传特征未明。年龄在40岁以下,血内尿酸盐浓度持续≥530µmol/L(≥9mg/dl),24小时尿酸排泄量正常的病人,可服用丙磺舒和苯磺唑酮。尿酸排泄过多的病人应用别嘌醇治疗,因为极易发生尿路结石。
但是,临床上说的痛风,一般都指原发性痛风,通常根据尿酸的生成和代谢情况,将痛风进一步分为尿酸生成过多型和尿酸排泄排出减少型两型。
①尿酸生成过多型:属于高排泄型,主要是因为核酸代谢过度增强所致,即各种原因引起嘌呤合成过多,或降解过快,嘌呤代谢产物过多,导致血尿酸增多。
②尿酸排泄减少型:尿酸的排泄,有2/3经肾脏排泄,1/3经消化道排泄,这些尿酸在肠道内,被细菌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氨排出体外。低排泄型患者体内的核酸代谢并没有增强,主要因为肾脏排泄功能减退,尿酸排泄过慢而致血尿酸增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