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
心脏瓣膜病是指各种原因,包括炎症粘连和纤维化、缺血坏死、退行性变、黏液样变性、先天性畸形、结缔组织疾病及创伤等引起的单个或多个心脏瓣膜(包括瓣叶、瓣环、腱索或乳头肌)功能或结构异常,导致瓣口急性或慢性狭窄和(或)关闭不全,造成心脏血流动力学变化,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候群。
【特点】
多种病因均可导致心脏瓣膜病,如:风湿热、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瓣膜发育不全或畸形、急性心肌梗死、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心脏性疾病;结缔组织病、左房黏液瘤、骨髓瘤等全身性疾病;心脏瓣膜术后、外伤等。
【诊断方法】
心脏听诊是目前筛选心脏瓣膜病最常用的诊断方法。
心脏超声对于判断瓣膜病的病因、病变程度、血流动力学改变、心脏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是心脏瓣膜病必不可少的检查手段。
心导管检查是确定有无瓣膜狭窄、反流和心内分流及相应严重程度的重要方法,随着心脏超声技术和方法的不断进步,使用有创方法进行心导管检查仅限于部分心脏超声难以确诊的疑难病例。
【发病特点及趋势】
1.瓣膜损害部位与基础病变有关。如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最常累及二尖瓣,其次为主动脉瓣,瓣叶纤维化、增厚、钙化,交界处或瓣叶游离缘粘连融合是风湿性瓣膜病病理改变的标志。
退行性瓣膜病则最先累及主动脉瓣,瓣环钙化是其病理学特点。
2.心脏瓣膜病发病特点为随着病史延长,常有多个瓣膜受累。
瓣膜受累的先后顺序随不同病因有差异,风湿性瓣膜病多为二尖瓣最先受累,退行性瓣膜病主动脉瓣常最先受累。
注:★ 不同的瓣膜发生病变的概率不同,二尖瓣受累最常见,约占心脏瓣膜病的70%。
★ 二尖瓣合并主动脉瓣病变占20%~30%。
★ 单纯主动脉病变占2%~5%,三尖瓣和肺动脉瓣病变者极少见。
3.心脏瓣膜病的病史较长,瓣膜病变起初多无临床自觉症状,多数患者是在体格检查发现心脏杂音或发生心力衰竭、脑栓塞、心律失常就诊时确诊患有心脏瓣膜病。极小部分患者可能终身无症状。
4.瓣膜病发病率与生活水平有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风湿性疾病发病率降低;随着人口年龄增长,退行性瓣膜病增多。
5.心脏瓣膜病具有性别和年龄差异,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女性约占2/3。主动脉瓣膜病男性约占2/3。随着年龄增长,退行性瓣膜病患病率逐渐增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