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历代医家医著对细辛作用的论述

历代医家医著对细辛作用的论述

时间:2023-03-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神农本草经》:主咳逆上气,头痛脑动(病案11,16。风能升,升则上行,辛则横走,温则而发散。细辛气盛而味烈,其疏散之力更大。且风必挟寒以来,而又本热而标寒,细辛性温又能驱逐寒气,故其疏散上下之风邪,能无微不入,无处不到也。

《神农本草经》:主咳逆上气,头痛脑动(病案11,16。后同),百节拘挛(46,56),风湿痹痛死肌(13,25,34,65),久服明目(21),利九窍(18,27,41,42,48)。

梁代陶弘景:温中下气,破痰,利水道(1,3),开胸中滞结,除喉痹,治鼻不闻香臭(18)、风痫癫疾(15,55),又云含之去口臭。

唐代甄权:添胆气(45,70),治嗽,去皮风湿痒,治风眼泪下(9),除齿痛血闭、妇人血沥痛(25)。

唐代日华子:治嗽,消死肌疮肉(30,47)、胸中结聚(36,49)。

宋代王怀隐:治口臭及齿肿痛。

宋代寇宗奭:治头面风痛不可缺此(11,16,17)。

金元王好古:润肝燥(70),并治督脉为病(50),脊强而厥。

元代张元素:治少阴头痛如神(11),亦止诸阳头痛(55),诸风通用之(53)。

明代缪希雍:细辛味辛温无毒,入手少阴、太阳经,风药也。风能升,升则上行(26),辛则横走,温则而发散。

明代李时珍:治口舌生疮、大便燥结(72)、目中倒睫。

明代杜文燮:予尝用之,以利水道。何哉?不知诸辛入肺,肺气赖辛以通畅,则渗下之官得令,所以能利水道也(1,3,72)。

清代黄元御:降冲逆而止咳,驱寒湿而荡浊(46,56,63),最清气道,兼通水源(72)。

清代徐大椿:细辛,此以气为治也。凡药者皆能疏散风邪。细辛气盛而味烈,其疏散之力更大。且风必挟寒以来,而又本热而标寒,细辛性温又能驱逐寒气(2),故其疏散上下之风邪,能无微不入,无处不到也。

清代邹澍:细辛味极烈似之,故凡风气、寒气,依于精血、津液、便溺、涕唾,以为患者并能曳而出之,使相离而不相附,则精血、津液、便溺、涕唾各复其常,风气、寒气自无所容。如《本经》所载之主治咳逆者,风寒依于胸中之饮;头痛脑动者,风寒依于脑中髓;百节拘挛者,风寒依于骨节,阻遏湿浊泄泽,诸节不利;风湿痹痛死肌者,风寒依于肌肉中之津。推而广之,随处皆有津液,有津液处,风寒皆能依附,细辛能驱除依附津液之风寒(5,7,8,13,23,25,30,31,33,34,37,38,39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