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浓度低于3.89毫摩/升称为低血糖。低血糖可见于饥饿时间过长,持续的剧烈体力活动,严重肝肾疾病,垂体前叶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低血糖时,脑组织首先会对低血糖出现反应,表现为头晕、心悸、出冷汗、饥饿感等。如果血糖持续下降到低于2.5毫摩/升,就可发生低血糖昏迷。
低血糖的主要症状有冒冷汗、双手颤抖、饥饿感、疲倦、恶心、心跳加速、心情烦躁、神志不清。此外,还可能出现头痛、流泪、嘴角麻木等症状。
无论患者出现不能解释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还是不能解释的交感神经症状,确诊时需要证据表明这些症状与低血糖异常有关,并且血糖升高后症状好转。
异常低血糖诊断标准通常为:男<2.78毫摩/升,女<2.5毫摩/升(饥饿72小时后正常男性、女性最低值),婴儿和儿童<2.22毫摩/升。大多数低血糖见于胰岛素或磺脲类药治疗患者或新近饮酒者,诊断一般没有困难。
相对性低血糖,是指在治疗期间患者原有的血糖较高,经用胰岛素等降糖药后,在短时间内血糖下降过快或下降幅度过大,出现低血糖症状,但测血糖仍在正常范围。
低血糖的表现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肾上腺素样作用,包括出汗、心慌、手颤、饥饿感、烦躁等。糖尿病初期及应用降糖药的患者尤为明显。第二类为中枢神经功能障碍,包括头痛、视物模糊、痴呆、昏迷、精神病发作等。
低血糖给患者带来的极大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发生低血糖时,患者体内的肾上腺素、生长激素、胰升糖素等分泌增多,从而引起反应性高血糖,往往表现为血糖过高、尿糖增多,对糖尿病的控制产生不良影响。
(2)多次反复的低血糖可使糖尿病患者的脑细胞受损;长期持续的低血糖将导致脑组织不可逆性损害,如反应迟钝,甚至留有痴呆等后遗症。
(3)糖尿病患者反复发生低血糖反应后会引起病情加重,影响智商,甚者发生低血糖偏瘫、精神病样发作、昏迷,直至死亡。
(4)低血糖使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的心脏供能、供氧受到障碍而产生心律失常。常见的心律失常有心房纤颤、室性期前收缩,此外,甚至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
(5)低血糖治疗不当时可诱发脑水肿,或脑血管意外及低钾血症。
(6)低血糖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使血压升高,从而导致心脏、脑、视网膜、肾及末梢血管的代偿功能减退,促使这些器官的病变加重,最终造成严重后果。
出现低血糖时可采取的对策:①纠正低血糖;②病因治疗;③轻者口服糖水或糖果;④严重及持久的低血糖需继以5%~10%葡萄糖500~1 000毫升静脉滴注几天,静注葡萄糖困难时,可给予胰高糖素肌内注射;⑤特发性低血糖应予精神治疗和运动锻炼,调节饮食,适当提高蛋白质和脂肪量,减少甜食。
低血糖的预防重点在于:①按时进食,生活规律;②不可随便增加药量;③每次用胰岛素均应仔细核对剂量;④运动量恒定;⑤经常测定血糖;⑥随身带糖果,以防备低血糖发生时食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